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闵 诗词



带有“闵”和“思”字的诗句杨朱路、杨朱泣 《淮南子?说林训》载:“杨子见逵路 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东汉?高诱注:“道九达曰逵。闵其别 也。”《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淮南子逵路”作“歧路”。后世

带有“闵”和“思”字的诗句

杨朱路、杨朱泣 《淮南子?说林训》载:“杨子见逵路 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东汉?高诱注:“道九达曰逵。

闵其别 也。

”《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淮南子逵路”作“歧路”。

后世诗文常用 此典悲叹前途。

唐?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茫然阮籍途,更洒杨 朱泣。

”唐?唐彦谦《离鸾》:“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屈原诗词 越短越好

最短的了...九歌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1]。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

登白薠[3]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4]中,罾[5]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6],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7]。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8];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9],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10]蕙櫋[11]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12]。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13]。

女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揖余袂兮江中,遗余褋[14]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褋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注释】: [1]:音“于”。

[2]:古音“护”。

[3]:音“凡”,草名,似莎而大。

[4]:音“贫”,多年生水草。

[5]:音“增”,捕鱼的网。

[6]:音“连”。

[7]:音“式”,水涯。

[8]:音“记”。

[9]:音“疗”,屋椽。

[10]:音“批”,剖开。

[11]:音“棉”,隔扇。

[12]:音“航”。

[13]:音“民”。

[14]:音“谍”,《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

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

这是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15]:音“未”。

【简析】: 本篇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关玉莲的诗词

玉莲,古人一般称白莲。

如果送给女朋友,你可权且将“白”改为“玉”。

《嘉禾百咏·白莲上方》作者 张尧同 朝代 宋代古屋深于洞,门前种白莲。

好寻当日社,重结此生缘。

《郴江百咏并序·白莲亭》作者 阮阅 朝代 宋代石甃方池种白莲,庵僧欲绍远公禅。

文皮麈尾来游处,谁似庐山十八贤。

《送白酒白莲与钟统制钱广文因成二绝》作者 吴芾 朝代 宋代白酒方浮玉,白莲仍可人。

赠君飞大白,聊作冷官春。

《东掖四绝句·白莲庵》作者 石象之 朝代 宋代结社当年号白莲,师心应欲继前贤。

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磬一声秋月圆。

《送白酒白莲与钟统制钱广文因成二绝》作者 吴芾 朝代 宋代瓮头白酒熟,池上白莲开。

我爱君纯白,聊持荐一杯。

《玉井亭观白莲二首》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白莲出水是青莲,昨日微舒带酒颜。

蹈月来看开尽了,露华新洗玉杯寒。

《白莲堂》作者 孙邦 朝代 宋代大智西归不肯回,只今莲社喜重开。

会中独有遗民在,十五年间两度来。

心地白莲俱有种,要须功德水方开。

因师一语千花现,人各始知来处来。

《题东林白莲》作者 齐己 朝代 唐代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书闰师白莲堂》作者 魏野 朝代 宋代野人禅客合相陪,渐老诗心亦共灰。

朱草阶前容不去,白莲常上喜频来。

地形各占幽深境,天产俱为散逸材。

犹恨东郊西寺远,闲门难并水边开。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池馆今正好,主人何寂然。

白莲方出水,碧树未鸣蝉。

静室宵闻磬,斋厨晚绝烟。

蕃僧如共载,应不是神仙。

《致仕后寄白莲然公》作者 晁说之 朝代 宋代僧衣换却朝衣尽,知悔知非恐不任。

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

芭蕉庭下三身正,蟋蟀床头百虑侵。

忆我白莲庵里士,几年消息亦沈沈。

《句》作者 晃逈 朝代 宋代清兴比方心境妙,月明池净白莲开。

《盆池白莲》作者 苏辙 朝代 宋代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

幽居常闭户,时听游人言。

色香世所共,眼鼻我亦存。

邻父闵我独,遗我数寸根。

潩水不入园,庭有三尺盆。

儿童汲甘井,日晏泥水温。

反秋尚百《石应之校书招同胡崇礼赵几道几道饮白莲社晚》作者 孙应时 朝代 宋代白莲远公社,不能致渊明。

雷峰峰下庵,乃复浪此名。

野客当暑来,喜甚荷风生。

柳渚睇窈窕,竹房步纡萦。

西轩正虚寂,一镜湖光平。

小饮试谈噱,高吟发幽清。

两士幕府彦,主人芸阁英。

我虽漫浪者,颇复同胜情。

六合自今《思北山》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

寄语白莲庵,迎我青松路。

《白莲庵》作者 李邴 朝代 宋代宴坐鹊巢肩,观花柳生肘。

幽人夜半至,古月明户牖。

《白莲》作者 杨亿 朝代 宋代昨夜三更里,嫦娥坠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状江南·仲夏》作者 樊珣 朝代 唐代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橘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自遣三首》作者 释智圆 朝代 宋代不惑年犹欠四年,道情高趣耻前贤。

清风明月知多少,谩学庐山种白莲。

《僧房白莲》作者 宋祁 朝代 宋代水风披玉花,溪露泫瑶津。

花意如师意,宗雷社里人。

古代优美的诗词和意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梦江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孟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苏轼《浣溪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名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勉《墨梅》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汤·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宋·王安石《梅花》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练习: 1.(2005,河南)古诗文默写。

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讴歌了小草顽强的生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渲染了边塞的苦寒;杜甫《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词中曾闵一词有什么来历

曾闵,zēng mǐn ,曾参 与 闵损 ( 闵子骞 )的并称。

皆 孔子 弟子,以有孝行著称。

展开全部曾参 与 闵损 ( 闵子骞 )的并称。

皆 孔子 弟子,以有孝行著称。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孝于二亲,养色宁意,蒸蒸雍雍,虽 曾 、 闵 、 颜 、 莱 ,无以尚也。

" 唐 元稹 《阳城驿》诗:"昔公孝父母,行与 曾闵 俦。

" 清 叶廷管 《吹网录·守海盐主簿王顼妻墓志铭》:"且夫人事亲尽孝,可侔於 曾 闵 。

"...

赞“当代绣娘”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1、《好事近·江上探春回》 年代: 宋 作者: 郑獬 江上探春回,正值早梅时节。

两行小槽双凤,按凉州初彻。

谢娘扶下绣鞍来,红靴踏残雪。

归去不须银烛,有山头明月。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2、《宴桃源/如梦令》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天气把人僝僽。

落絮游丝时候。

茶饭可曾忺,镜中赢得销瘦。

生受。

生受。

更被养娘催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3、《谷城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何许珠襟绣袂娘,额黄胸粉自新妆。

野芳贪折髻丫重,蝴蝶乱随裙幅香。

缓唱采菱空答响,小留挑菜翠盈筐。

汉风未许休乔木,行客相逢莫漫狂。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江苏高邮人(今属江苏金湖闵桥镇)。

人称“淮南夫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年二十始知锐意,为儒废寝与食,直院崔大雅奇其才,年四十三登进士(孝宗淳熙二年,即1175年中进士),官迪功郎,以词赋闻名艺苑;继而任繁昌县(今安徽繁昌)令;三年满转升平江(今苏州),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

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

”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

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

4、《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4]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5、《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绣帘高卷倾城出。

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

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

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

累累一串珠。

红娘一词来源于《西厢记》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故事取自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

故事大意为:唐代,洛阳书生张珙长安赴试,经蒲州入居古刹普救寺,遇相国之女崔莺莺,惊其艳丽而生情,遂借西厢暂住,并乘机与莺莺之侍女红娘搭言。

山寇孙飞虎兵围寺院逼莺莺成婚,崔夫人声称愿将女二嫁给献计退兵者,张珙修书请白马将军退敌。

崔夫人悔约,让张珙、莺莺兄妹相称。

红娘代传书简,莺莺诗约张珙,幽会西厢。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实告并晓以大义。

老夫人无奈允婚,强令张珙赴试,有情人长亭泪别。

张珙赴试落第,老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为由,将莺莺属意郑恒。

张珙投宿草桥,莺莺与红娘寻至,连夜并辔……其中的《佳期》和《拷红》为经典折子。

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堪称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