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iang诗词



王力的《诗词格律》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展开全部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

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展开全部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

一句押韵的诗词来描述宋词和宋词人。

1.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2.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

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3.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一般认识: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确认识:韵”与“韵母”不同,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古代的时候韵还包括声调的成分,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

韵头是指复韵母中韵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当,发音不响亮。

普通话中有i、u、ü[y]三个韵头。

韵腹是指复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

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

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

韵尾指复韵母中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

普通话中有n[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

4.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押韵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

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

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练习:春眠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鸟。

(niǎ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shǎo)分析:晓、鸟、少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声”字没有押韵。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4.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面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三、现代诗歌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

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

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现代押韵一般不考虑声母、声调和韵头,也不要求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在韵的归并上,相同、相近的韵母经常可以一起押韵,可归为一个韵。

例如:像园中的韭菜,不要割,(e)/让它绿绿地长着(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断,/让它淡淡地淌着(e)/像枝头的青果,不要摘,/让它静静地挂着(e)/也许,人总有那么一点,/想忘又不能忘,想说又不能说(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黄昏的角落。

(uo)e同uo发音相近,可以押韵。

四、十三辙与十八韵辙也是韵的意思,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一个的韵,宋代的《广...

请教关于古典诗词规则的问题。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二者关系如下: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

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

诗韵如下: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筱(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攻笭掇蝗墀豪峨通法坤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例如词韵: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

请各位高手指点一下什么叫诗词中的韵,什么叫韵脚?

展开全部 韵母相同就是韵,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 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

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

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

等等。

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

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

用于儿化合辙。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诗词里的韵脚是什么意思?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子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

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

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

等等。

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

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en(un) üen(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ue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

用于儿化合辙。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押韵ie,ue的古诗词有哪些,谢谢。

展开全部 押韵ie,ue的古诗词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

如何从零开始作诗填词

1、找好你想要填写的诗词格律: 绝句和律诗在本贴中罗列好了,可以直接选用; 词谱可到钦定词谱中选择本次想要填写的格律格式,每个词牌名可能会有多种略有区别的词律格式,挑选其中你要填写的那一种、复制到你的帖子中,以备查验;2、平仄首先是不能错的: 平仄是基本,韵律是灵魂。

中华新韵,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阴平锅和阳平国为平,上声果和去声过为仄。

填好后,可以到钦定词谱或者古典诗词中进行平仄或格律校验,诗词总汇只能校验绝句和律诗的平仄和三种韵是否正确;3、关于用韵:反其道行之或许会更容易一些。

常用的韵是中华新韵和平水韵。

中华新韵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韵律划分也最简单;平水韵也有规律可循,只是太复杂。

额一般是一定会用某个字的话,那么其他需要押韵的字就在和这个字同韵的字中挑选即可;和这个字同韵的字可以从诗词总汇中根据三种不同的韵、查询到相应的同韵的字,作诗填词的时候注明用的是哪一种韵即可。

4、感觉、心情、意境: 以上四个链接网址中,有很多很多基础知识、深层知识、名家点评、名师名词名句等等,有空的时候去感觉感觉,这样就会有写作的感觉和冲动或者说激情了。

中华新韵韵部表 (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阴平锅和阳平国为平,上声果和去声过为仄)一、 麻 a ㄚ, ia ㄧㄚ, ua ㄨㄚ 二、 波 o ㄛ, e ㄜ, uo ㄨㄛ 三、 皆 ie ㄧㄝ, üe ㄩㄝ 四、 开 ai ㄞ, uai ㄨㄞ 五、 微 ei ㄟ, ui(uei) ㄨㄟ 六、 豪 ao ㄠ, iao ㄧㄠ 七、 尤 ou ㄡ, iu(iou) ㄧㄡ 八、 寒 an ㄢ, ian ㄧㄢ, uan ㄨㄢ, üan ㄩㄢ 九、 文 en ㄣ, in(ien) ㄧㄣ, un(uen) ㄨㄣ, ün(üen)ㄩㄣ 十、 唐 ang ㄤ, iang ㄧㄤ, uang ㄨㄤ 十一、庚 eng ㄥ, ing(ieng)ㄧㄥ,ong(ueng)ㄨㄥ,iong(eng)ㄩㄥ 十二、齐 i ㄧ, ü ㄩ, er ㄦ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姑 u ㄨ同 韵 字 表说明:本表收常用字5060个,按韵辙排列 。

同音字按声旁适当集中,黑体字是古入声字。

本表有如下用途: 1、学习和查检普通话字音,纠正方音; 2、了解声、韵、调配合关系; 3、了解古入声字的现在读音; 4、写作诗歌、曲艺时寻查同韵字; 5、可作调查方言的例字,利用它整理出方言和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规律。

(一)发花:1.ɑ 2.iɑ 3.uɑ (二)坡梭:4.o 5.uo 6.e (三)乜斜:7.ie 8. üe (四)姑苏:9.u (五)一七:10.-i 11.-i 12.er 13. ü 14.i (六)怀来:15.ɑi 16.uɑi (七)灰堆:17.ei 18.uei (八)遥条:19.ɑo 20.iɑo (九)油求:21.ou 22.iou (十)言前:23ɑn. 24.iɑn 25.uɑn 26.üɑn (十一)人辰:27.en 28.in 29.uen 30.ün (十二)江阳:31.ɑnɡ 32.iɑnɡ 33.uɑnɡ (十三)中东:34.enɡ 35.inɡ 36.uenɡ 37.onɡ 38.ionɡ诗 韵 举 要

古体诗押韵规则

展开全部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

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

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

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

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

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

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

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

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

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

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七i (—i) v (er) i v 姑苏u u 发花a ia ua a 梭波o e uo o e 乜斜ie ve ie ve 怀来ai uai ai 灰堆ei uei ei 遥条ao uao ao 由求ou iou ou 言前an ian uan van an 人辰en in uen vn en 江阳ang iang uang ang 中东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

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

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

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

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

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

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

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

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

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

怎样作诗?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

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

押韵ie,ue的古诗词有哪些,谢谢。

押韵ie,ue的古诗词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