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羌笛声胡旋舞 诗词



羌笛声,胡旋舞 什么意思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羌笛声也就

羌笛声,胡旋舞 什么意思

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

羌笛声也就是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梁静茹的歌曲《丝路》中有这样一句:…… 羌笛声胡旋舞为你笑为你哭...

在唐代胡姬中有一类专跳胡旋舞的舞姬十分惹人注目。

她们本来是些粟特女子,穿着锦缎做的绯红长袍,翠绿的锦裤,红鹿皮质的小靴子,踩在一个不断旋转的大圆球上,随着圆球的滚动,胡姬在球的顶端旋转跳跃。

元稹形容这些胡姬的旋转技巧是“火轮炫,掣电流”,奇异迷幻。

像是跳舞又好似杂耍,“四座安能分背向”? 胡旋舞使得胡姬的身体身轻如燕,强化了她们的柔弱与纤细,以及奇特的神秘,满足了富豪权贵某种潜在的霸道和骄奢淫逸的放纵心态。

就连贵为天子的唐明皇也十分欣赏这种舞蹈,他的那位绝色贵妃为取悦于他也专心地研习胡旋舞,包括他们那位体型肥硕的干儿子安禄山也能站在球体上“旋疾如风”。

整个大唐,自上至下都沉溺在胡姬舞蹈的香甜梦乡里,天子都“玩物丧志”了,朝臣更不用说。

“就某些方面而言,这种欣赏胡旋舞的风气,在当时确实被看成了天将乱常的一种征兆。

” 可以说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节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

因此胡旋舞的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是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通典》卷146也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一,铜钹二”。

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胡旋舞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

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穿着薄薄的纱衣,戴着戒指、耳环、手镯,从舞姿、服饰、音乐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胡旋舞的面貌。

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精神的继续。

为什么唐代乐舞十分发达?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是在隋唐时代完成的,无疑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文化圈”的源流。

那么,唐代文化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光芒灿烂呢?首先,是因为当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

其次,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再次,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围巾南北朝的文化。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这其中,西域各民族文化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西域乐舞的影响更不可低估。

古代西域地处东西文化交流荟萃的要冲,是两河,地中海,北印度和中国中原四大文明交汇地和传播中介。

西域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流行,各种外来文化奔涌而知,碰撞融合。

隋唐之际,形成丰富多彩,特色浓郁,完备系统的西域乐舞。

随着唐朝的兴盛和丝绸之路的畅兴,西域乐舞以其强劲的艺术魅力涌入中原,不仅给盛唐文艺注入新的丰富营养,在唐“十部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相当数量。

而且,西域乐舞,乐器,乐师遍布朝野热,备受欢迎,是唐代艺苑和民间文娱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并且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高峰——唐诗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大诗人,大画家都有描述西域胡舞的名篇杰作面世,还有众多教坊诗歌佳作流传,使诗画歌舞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西域乐舞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支璀璨的奇葩。

一、西域乐舞给盛唐文艺注入新的丰富营养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称誉。

中国音乐自周朝至隋唐经历日臻成熟的发展期,达到鼎盛的高峰。

唐代音乐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汉魏以来东雅乐,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庙堂乐章,结构板中,旋律较少变化;二是六朝清乐,主题是相和大曲与江南的吴声俚曲,较雅乐活泼新鲜,只是情调较为单一软媚,囿于男女情爱,大部分已散失不传;三则是隋唐新兴的燕乐 , 它是广泛吸收边塞、西域(含中亚,印度等地)乐曲和中原原有乐曲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乐曲系统,较之雅乐,清乐,燕乐丰富多彩,面貌繁盛,情调丰富,旋律节奏灵活多变。

隋朝把各代各民族乐舞交融互滋的散珠碎玉,用九部乐的形式归入宫廷燕乐系统,为唐代乐舞发展奠定基础。

唐代燕乐乐曲之名,载于崔令钦《教坊记》的,大曲凡 46 种,杂曲凡 278 种。

其中来自西域的乐舞有《龟兹乐舞》、《醉浑脱》、《菩萨蛮》、《南天竺》、《望日婆罗门》、《苏幕遮》、《柘枝引》、《穆护子》、《西国朝天》等。

来自中国西部、深受西域乐舞影响的有《北庭子》、《甘州子》、《酒泉子》、《沙碛子》、《镇西乐》、《西河剑器》、《赞普子》、《蕃将子》、《胡渭川》、《定西蕃》、《伊州》、《凉州》等。

由此可见西域乐舞对唐代文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唐代歌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

在中国史书上亦有武舞与文舞之称谓。

《霓裳羽衣舞》被赞为唐代歌舞的顶峰,属于软舞。

溯其本源,舞曲的主体部分系唐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杨敬述所进。

西凉府为今甘肃武威,距西域很近,《霓裳羽衣》受西域乐舞影响很大,所以有些学者径直称其源于西域。

当然也不可否认,该曲石油印度佛曲《婆罗门》改变而来,具有印度乐舞艺术的营养。

杨贵妃是首先将乐曲编为舞蹈的人,她的绝妙舞姿和许多诗人的咏叹,使得《霓裳羽衣》享有盛誉,历久不衰。

《霓裳羽衣》无论音乐、舞服、舞姿均是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溶于一炉。

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的文华史上充满了对外来文化的输入、分解吸收与融合,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西域乐舞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秦王破阵》属于健舞,即武舞,用来摹拟战阵的动作。

因李世民即皇帝位前为秦王,此乐舞是歌颂唐太宗的武功的。

它的音乐曲调受西域影响很深,所以《旧唐书·音乐志》介绍说:“秦王破阵乐舞杂以龟兹之声,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发扬蹈历,声韵慷慨。

”《秦王破阵》富有浓重的战斗气息和雄壮气势,由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舞,进退节奏,战斗击刺,都合着歌唱的拍节,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壮阔的西域乐舞。

《霓裳羽衣》和《秦王破阵》这两大巨著,都是在西域乐舞的影响下中原加工发展而成,属西域与中原合壁之作,至于由西域直接传入中原的乐舞,那就更多了,如《春莺啭》、《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马舞》等都是。

二、西域乐舞风靡盛唐朝野 西域乐舞是唐代大行于艺坛、民间的新音。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论及唐乐道:“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今胡部者为“燕乐”。

”可见此时雅乐日益衰退,清乐也丧失原有地位,燕乐成为乐坛主流。

燕乐是中国音乐史上又一个高峰。

堂开元、天宝年间,西乐大行的局面达到极盛。

任半塘《唐声诗》说:“开元后,胡部新乐益彰,华夏旧声已绌。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