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嘉兴有关的 诗词



描写嘉兴的诗句和世弼中秋月咏怀广文官舍非吏曹,况得数子发嘉兴。送陆员外赴潮州今朝永嘉兴,重见谢公游。春游芳辰信可尚,嘉兴惜无寓。嘉兴县内池阁指画应心成,周回气象清。床前沙鸟语,案下锦鳞惊。细柳风吹旋

描写嘉兴的诗句

和世弼中秋月咏怀广文官舍非吏曹,况得数子发嘉兴。

送陆员外赴潮州今朝永嘉兴,重见谢公游。

春游芳辰信可尚,嘉兴惜无寓。

嘉兴县内池阁指画应心成,周回气象清。

床前沙鸟语,案下锦鳞惊。

细柳风吹旋,新荷露压倾。

微芳缘岸落,迸笋入波生。

舴艋舟中醉,莓苔径上行。

高人莫归去,此处胜蓬瀛。

嘉兴寒食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

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穷年路岐客,西望思茫茫。

积水曾南渡,浮云失旧乡。

海边寻别墅,愁里见重阳。

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

独谣看坠叶,远目遍秋光。

更羡登攀处,烟花满练塘。

...

歌咏浙江嘉兴的诗句有哪些

古人咏嘉兴诗词六首(清)沈复编者按 古代嘉兴籍及外籍人士所作有关 嘉兴的诗词曲赋,篇幅成千累万,佳作美不胜收。

这里选录几篇,以见一斑。

张先在秀州州衙所作的《天仙子》词,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传诵千古;南宋杨万里的《烟雨楼》七律,吟咏轻烟疏雨,常为人所引用;南宋吴簪的《水调歌头》,是歌唱烟雨楼的豪放之作;元萨都刺的 《过嘉兴》,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同时选录的清初吴伟业的《鸳湖曲》,虽以抒写南湖景色见称,实是感慨人事兴衰的政治史诗。

同时代陈维崧的《贺新郎》,也是对嘉兴和烟雨楼的繁华与萧条作了强烈的对比,其涵盖的广度又超过“鸳湖曲”。

作家黄裳作有《鸳湖曲笺证》,惜文长不能录入,可与本篇所录曹聚仁文参看。

《天仙子》花月亭 北宋 张 先(已录入本志《名胜古迹与旅游》篇。

此处略)烟 雨 楼 南宋杨万里轻烟漠漠雨疏疏, 碧瓦朱甍照水隅。

幸有园林依燕第, 不妨蓑笠钓鸳湖。

渔歌唉乃声高下, 远树溟蒙色有无。

徒倚阑干衫袖冷, 令人归兴亿莼鲈。

《水调跟头》烟雨楼 南宋 吴 潜有客抱幽独,高立万人头。

滮湖千顷烟雨,占断几春秋。

自有茂林修竹,不用买花沽酒,此乐若为酬。

秋到天空阔,浩气与云浮。

叹吾曹,缘五斗,尚迟留。

练江亭下长忆,闲了钓鱼舟。

矧吾飘摇身世,又更奔腾岁月,辛苦复何求? 咫尺桃源隔,他日拟重游。

过 嘉 兴 元·萨都利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沙。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驾啼满城绿。

鸳 湖 曲 清 吴伟业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

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

主人爱客锦筵开,水闻风吹笑语来。

画鼓队催桃叶伎,玉萧声出拓枝台。

轻靴窄袖娇妆束,脆管繁弦竞追逐。

云鬟子弟按霓裳,云面参军舞鸲鹆。

酒尽移船曲谢西,满湖灯火醉人归。

明朝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

欢乐朝朝兼暮暮,七贵三公何足数;十幅蒲帆几尺风,吹君直上长安路。

长安富贵玉骢骄,侍女熏香护早朝,分付南湖旧花柳,好留烟月伴归挠。

那知转眼浮生梦,萧萧日影悲风动,中散弹琴竟未终,山公启事成何用。

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部坯土亦难留,白杨尚作他人树,红粉知非旧日楼。

烽火名园窜狐免,画阁偷窥老兵怒,宁使当时没县官,不堪朝市都非故。

我来倚掉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芳草乍疑歌扇绿,落英错认舞衣鲜。

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

闻笛休磋石季伦,衔杯且效陶彭泽。

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怕转船迟,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

贺新郎·鸳湖感旧 清 陈维嵌水宿风根罅,尽沽来鹅黄老酿,银丝鲜鲊。

记得筝堂和伎馆,尽是仪同仆射;园都在水边林下。

不闭春城因夜宴,望满湖灯火金吾怕,十万盏,红球挂。

重游陂泽偏潇洒,剩空潭半楼烟雨,玲班如画。

人生繁华原易了,快比风樯阵马;消几度城头钟打。

惟有鸳鸯湖畔月,是曾经照过倾城者。

波织章,船堪籍。

描写嘉兴的诗词歌赋

诗歌中国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样也在嘉兴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嘉兴在春秋时地处吴越之交,战国时属楚辖。

吴歌、越歌、骚声一直流传在民间,并给文人以深刻影响。

唐朝以前,由于时代久远,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唐朝开始,代有才人佳作传世。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后,资本主义开始在嘉禾平原及与之毗邻地区萌芽。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诗人诗作如林,奠定了“文化之邦”的基础。

今嘉兴图书馆所藏清代沈季友、胡昌基编辑的《携李诗系》及续集,'共收集从古至清的嘉兴诗人近4000家,尚不含海宁市(因海宁当时局抗州郡)。

乾隆年间沈德潜选编《清诗别裁集》,收取了自清初至乾隆时的诗人900余人,嘉兴籍诗人占50多人。

钱仲联先生编辑的《清诗纪事》共收集整个清代6000余诗人,嘉兴籍占350多人,且大多有诗集传世。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嘉兴诗歌在清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如朱彝尊、查慎行、吕留良、钱载、王县、黄燮清、沈曾植、王国维等都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嘉兴籍诗人形成的“秀水诗派”是清代影响深远、规模巨大的几个诗派之一。

纵观诗歌的内容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成就,值得肯定。

进入近代,嘉兴诗歌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特征。

“五四”以后,诗人们致力于诗歌革新,从古典诗歌向新诗过渡,其中徐志摩的新诗实践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解放后,诗歌创作走向大众,古体诗词焕发青春,新体诗更加普遍,新一代诗人茁壮成长。

描写嘉兴南湖的诗词和作者.出处.意思

李白 【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张仲素 【春江曲二首】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

前洲在何处,霜里雁嘤嘤。

韩偓 【效崔国辅体四首】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

法振 【月夜泛舟】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杜甫 【解闷十二首】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戎昱 【采莲曲二首】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刘商 【送僧往湖南(一作送清上人)】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杜牧 【泊松江(一作许浑诗,题作夜泊松江渡寄友人)】 清露白云明月天,与君齐棹木兰船。

南湖风雨一相失,夜泊横塘心渺然。

许浑 【夜过松江渡寄友人】 清露白云明月天,与君齐棹木兰船。

南湖风雨一相失,夜泊横塘心渺然。

韦庄 【暴雨】 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

孙鲂 【湖上望庐山】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皎然 【登开元寺楼送崔少府还平望驿】 登望思虑积,长亭树连连。

悠扬下楼日,杳映傍帆烟。

入夜四郊静,南湖月待船。

白居易 【湖亭望水】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词晏几道【采桑子】白莲池上当时月,今夜重圆。

曲水兰船。

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泪湿吟笺。

旧事年年。

时节南湖又采莲。

晁补之【好事近】丝管闹南湖,湖上醉游时晚。

独看小桥官柳,泪无言偷满。

坐中谁唱解愁辞,红妆劝金盏。

物是奈人非是,负东风心眼。

晁补之【鹧鸪天】欲上南湖采舫嬉。

还思北渚与岚漪。

圆荷盖水垂杨暗,鸂鶒鸳鸯总下时。

持此意,遣谁知。

清波还照鬓间丝。

西楼重唱池塘好,应有红妆敛翠眉。

刘山老【满庭芳】跛子年来,形容何似,俨然一部髭须。

世间许大,拐上做工夫。

选甚南州北县,逢著处、酒满葫芦。

醺醺醉,不知明日,何处度朝晡。

洛阳,花看了,归来帝里,一事全无。

又还与瓠羹,再作门徒。

蓦地思量下水,浪网上、芦席横铺。

呵呵笑,睢阳门外,有个大南湖。

张鎡【眼儿媚】山矾风味木樨魂。

高树绿堆云。

水光殿侧,月华楼畔,晴雪纷纷。

何如且向南湖住,深映竹边门。

月儿照著,风儿吹动,香了黄昏。

赞同

有关浙江省的诗词?

展开全部 1、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白居易《杭州春望》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白居易《余杭形胜》 4、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苏轼《夜泛西湖》 5、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

——李奎《西湖》 6、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周立勋《西湖》 7、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8、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顾非熊《经杭州》 9、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李郢《宿杭州虚白堂》 10、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马湘《登杭州秦望山》 11、落帆人更起,露草满汀洲。

——马戴《浙江夜宿》 12、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13、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孙逖《夜宿浙江》 14、前船后船未相及,五两头平北风急。

——卢纶《渡浙江》 15、源头清接金沙涧 波面平添玉带桥 。

——陈璚题《浙江绍兴观瀑亭》...

关于嘉兴的作文

我的家乡——嘉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

我是嘉兴的公民,我爱自己的家乡!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写过赞美嘉兴的诗句:“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

”“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驾啼满城绿。

”……流传千百年的诗句,告诉了人们,嘉兴这座美丽的水乡城市,“江南人文荟萃地,千秋英才从此来”。

红船燃圣火,南湖添光华。

80多年前,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弹指一挥间,之后的许多年里,有很多名人之士来到南湖参观或题词,其中包括郭沫若、邓小平、江泽民……南湖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引来众多中外游客的观光瞻仰。

嘉兴这颗镶嵌在浙北的闪烁明珠,不仅是举世闻名的马家浜文化发源地,还是吴越文化与汉楚文化的交会处。

嘉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爱国志士沈钧儒、国学大师王国维、艺术先驱李叔同等,成就卓着,蜚声海内外,是留给我们嘉兴乃至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嘉兴人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书写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父亲工作的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生机?勃;我曾就读过的嘉兴市实验小学,也历经百年沧桑,但教学硕果累累。

嘉兴一些富有活力的企业正抓住机遇,艰苦奋斗,为家乡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近年来,嘉兴日新月异,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不必说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不必说人流如织的商场店铺,更不必说风景如画的小桥流水……嘉兴人民“改善水乡环境,建设生态嘉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和许许多多的嘉兴人一样,关注环保,参与环保,低碳生活,为让嘉兴秀水恢复清亮作点贡献。

2008年,一项举世瞩目的工程竣工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这项伟大的工程,不仅为嘉兴人民带来了骄傲,而且还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嘉兴水陆交通越来越便捷,嘉兴必将成为浙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嘉兴,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城市,迈开她那历史前进的脚步,永不止步。

她将和我们一起走向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所有这一切,无一不使我感到光荣。

我为嘉兴而骄傲,更为我是嘉兴人而自豪!...

有关西施的诗词

展开全部 西施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

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西施咏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言颇是。

————————————————————————西施滩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

有关梅花的诗词

够用吗?1.《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花》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3.《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4.《梅花绝句》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5.《花犯 咏梅 》宋.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6.《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新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州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8.《早梅》唐.孟浩然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9.《梅》唐.李峤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

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10.《早梅》唐.戎昱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11.《寻梅》宋.沈蔚 今年早觉花信蹉。

想芳心、未应误我。

一月小径几回过。

始朝来寻见,雪痕微破。

眼前大抵情无那。

好景色、只消些个。

春风烂熳却且可。

是而今、枝上一朵两朵。

12.《一翦梅》宋.韩元吉 竹里疏枝总是梅。

月白霜清,犹未全开。

相逢聊与著诗催。

要趁金波,满泛金杯。

多病渐非作赋才。

醉到花前,探得春回。

明年公已在鸾台。

看取春风,丹诏重来。

13.《梅弄影》宋.丘崈 雨晴风定。

一任春寒逞。

要勒群芳未醒。

不废梅花,晚来妆面靓。

曲阑斜凭。

水栏临清镜。

翠竹箫骚相映。

付与幽人,巡池看弄影。

14.《竹里梅》唐.刘言史 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

风吹总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时。

15.《春雪映早梅》唐.庾敬休 清晨凝雪彩,新候变庭梅。

树爱春荣遍,窗惊曙色催。

寒江添粉壁,积润履青苔。

分明六出瑞,隐映几枝开。

闻笛花疑落,挥琴兴转来。

曲成非寡和,长使思悠哉。

16.《梅》唐.温庭皓 一树寒林外,何人此地栽。

春光先自暖,阳艳暗相催。

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

余香低惹袖,堕蕊逐流杯。

零落移新暖,飘扬上故台。

雪繁莺不识,风袅蝶空回。

羌吹应愁起,征徒异渴来。

莫贪题咏兴,商鼎待盐梅。

17.《早梅》唐.罗邺 缀雪枝条似有情,凌寒澹注笑妆成。

冻香飘处宜春早, 素艳开时混月明。

迁客岭头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盈。

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

18.《对早梅寄友人二首》唐.崔道融 忆得前年君寄诗,海边三见早梅词。

与君犹是海边客,又见早梅花发时。

忆得去年有遗恨,花前未醉到无花。

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脱寒衣送酒家。

19.《点绛唇 梅》元.刘秉忠 策杖寻芳,小溪深雪前村路。

暗香时度。

更在清幽处。

一见冰容,便有西湖趣。

题新句。

句成梅许。

折得南枝去。

20.《梅花》宋.苏轼 南行渡关山,沙水清练练。

行人已愁绝,日暮集微霰。

殷勤小梅花,仿佛吴姬面。

暗香随我去,回首惊千片。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泫。

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

写梅的梅词都很多,你可以多注意一下。

有关西施的诗词

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

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