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汉字诗词的一套书



关于汉字的作文 600字汉字,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它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年代,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成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使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词歌赋的民族的文明工具。可是,你知道这样拥有着高度文

关于汉字作文 600字

汉字,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它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年代,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成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使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词歌赋的民族的文明工具。

可是,你知道这样拥有着高度文明的汉字是怎么诞生的吗?人类早期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这样过去了很久很久。

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要表达情感、事物、交换等感情与行动。

于是,古人曾经发明并使用过“结绳记事”、“物语”,可都不方便表达与使用。

像“结绳记事”,内容非常广泛,令人很难捉摸,而且当系错了结的时候,就很难再打开了;而“物语”呢,却又非常混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用起“物语”来经常不能使另一方很快地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怎么常用。

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文字。

相传他是在黄帝(距今已4000年)手下当官,他的官职是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每年祭祀的次数、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等。

由于管理的事物相当多,仓颉一直在研究着让记事、表达变得简便的方法。

有一天,仓颉参加集体狩猎时,几个老人为走哪条路而发生了争执。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东边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边不远处有鹿群;另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西边有两只老虎,不能错失良机。

仓颉很奇怪老人们是怎样判断出哪边有猎物的,老人们说,他们都是根据地上野兽的脚印判断出来的。

仓颉听后,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那我何不用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对仓颉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去各个部落传授这种方法。

仓颉又在一位120多岁的老人的指点下,成功的推广开了这些符号的用法。

后来,又经过反复推敲字义与征求大家的意见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诞生了。

和营养有关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诗歌还可以养生,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

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读来颇受启迪。

如能常读多记,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

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

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

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

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

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

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

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

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

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

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

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

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

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

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

“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好了歌》颇耐人寻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

古诗词古文中的生僻辞字在当时是不是通俗文字我们知道,古诗词、古...

情况而定。

有些古文也遵循“陌生化”原则,古人们也有故意使文字显得生僻,以显示其水平很高,文章很深奥、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今人觉得古文生僻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词在古代很普遍,在现在不一定能用到,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去问问你学古代汉语同学们。

求霸气古风句子或诗句,越多越好。

1、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2、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3、暗掩凄凉,单衣伫立。

当沉寂的心事在阳光下被晒干后,其间所有的滋味都不容我刻缓,我不知道相遇后的缘分该怎样定恒,是不是让时间教会我坚强,或许,只是当年华休克的老去,彼此都留下最美的回味。

4、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5、恍恍惚惚,迷迷荡荡。

我想起奉天的沈水,雨润的时节,微冷的初秋。

6、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7、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8、你是不是一直这样,安静地,凝望那些日沉日落,无家可归的忧伤。

9、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0、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1、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2、凝眸千年的是笑意?是泪水?明灭不定的是希望?是绝望? 13、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14、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15、怎么牵过的手可以随便放空,那些温柔,被你带走。

16、从别以后,几回梦缥缈,执手若无,泪溅花上 17、或许直到我祭献出一生的孤独 才敢记起你最后的眉目 18、年少风流 薰墨染 才情显 浅笑谈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9、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 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0、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21、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22、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

2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24、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 25、琴声转起 离魂夜 花落满地 追忆 沾衣云霜薄衫去 26、三千醉梦古老歌谣 温暖你我的一生一世一逍遥 27、红颜留世间百千法 只求一造化幸我年恰 28、朝暮不散,痴梦未央。

四时不渐,人世未长 29、蓦然回首 谁为我 任一生蹉跎 谁倚门独守过千年约诺 30、墙垣缦藤萝 繁华湮没 昔城烟柳今宵怎如昨 31、念君化烛 泪尽相思灼 旧时堂燕今朝何漂泊 32、所求不弃,白头未得。

岁月不息,繁华未矣 33、看尽千帆,徒见潮起潮落,空忆此情成传说 34、一别又经年 自古离恨伤 笛声喑哑断人肠 35、千秋功名 一世葬你 玲珑社稷 可笑却无君王命 36、开始想念 那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 以及那一片灿烂的江湖 37、苦雨里,腐烂的草化成萤,带着她的怨念闪烁 38、前情往事重追省,只怕他怨雨愁云恨未平 39、谁能十年悲苦付之一笑千里尽长歌 40、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41、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 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 42、我有焦尾琴 弦断无人和 昔人已去高楼谁与歌 43、如果还能在雨天遇见,可否能邀画中的仙 赏花儿月圆 44、可曾知 明月照水非当时 相识迟 隔尘世 45、东风去 相隔百年却相遇 恨如此 缘不知 46、月色空燃 镜里桃花明艳 响板红檀 47、鬓边芳华一线 逍遥换是不换 48、掌间玲珑权变 此心断是不断 49、点数这无眠 月中天白沙水岸 五更寒 50、万般故事,不过情伤。

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51、梦迷过桃叶渡 流光一晌踟蹰 52、转瞬碾落尘土 如湮无 竹叶酿清苦 53、寒雨饮就半壶 锦榻哭 挥就一世朱 54、卧碧玉美人塌 勾唇嫣然一刹 55、何日离人肯入梦来 提笔怅惘欲画难 56、双獭祭鱼鸿雁归来渺 57、玄鸟栖惊蛰梦羡尽月儿依依莞颜笑 58、绮罗绽旖旎璨芙蓉鬓云梢 59、鸳何潋鸯何滟戏轻舴绿水波摇 60、鱼醉桃花又是一奁红线绕 61、浅春花深谷雨飞红星儿眼魅娇 62、朝暾解熙微远山青岸泛潮 63、斜箫拈花横笛清浅袖满桃 64、擢素手纤瑶 谢红妆复把纨罗束轻套 65、此间滋味与谁人 你曾素手把香焚 66、无爱无恨亦无嗔 临窗空笔作雨声 67、隔篱邀取问路人 这一碗饮尽 谈笑风生 68、雨打梨花 深闭门 这一盏酒香仔细闻 69、最后微笑 血色淡去一生一秒 70、戚戚少年郎尚不识忧伤 71、小桥青巷 血色撕裂故梦苍凉 72、湮灭他扇上烟雨苍茫 相守不若隔岸相望 73、独坐凉夜 独赏芬芳 74、但见伊人风华绝代舞三千 不见长安繁华醉心间 75、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76、芙蓉花暖醉人心 美人容颜倾天下 77、边城荒月难忘 林雨风音心儿万里扬 78、我似秋叶 承载几许 荏苒华梦歇 79、炉烟妖绕 像是一尺纱 80、 落花回 谁手落子应无悔 81、有人觊觎天下 日日牵挂 一夜竟白头 82、谁人闻听歌女恨 长恨朝朝 83、不如笑归红尘去 共我飞花携满袖 84、三千弱水取一瓢 自思量 心中晓 85、风吹乱浮生 听谁吟战歌 记征伐斑驳 86、帝王业 生死系家国 青梅煮酒饮罢 英雄几何 87、昔日易水畔 同声悲歌慷慨 万丈红尘脚下踩 88、当时少年按剑扬眉唱浩气不败 无方忧来揽衣对月独徘徊 89、温柔乡 惜天香国色 硝烟长 铁马金戈 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90、我不是我 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91、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

92、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93、我终生的等候,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 94、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95、暮霭 朦朦墨色染 浅诉云笺 携手把芳菲挽 96、芳魂西厢 最怕梦醒枕畔凉 97、故地桃园 死生契阔怎堪说 一生奔波眷刻一世抉择 98、雨过...

请告之我美女的标准!谢谢,最好提供一些古诗词的文字.另:如何在一...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上联:「清」暗寓清朝统治。

下联:「明月」怀念明代。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上联:「丝」谐「私」。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荷「何」,藕「偶」。

下联:杏「幸」,梅「媒」。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即孔子的弟子, 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 又指「面颜的真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借写竹咏物言志。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 上联:舟「周」。

下联:舞「武」。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上联:成谐(陈)。

下联:像谐(向)。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 「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 「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橹速」谐「鲁肃」, 「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 「箫和」谐「萧何」。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细羽家禽砖下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

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

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 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

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

酒喝得一干二净, 人也真个倒也倒也。

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

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古曲诗词让人心不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展开全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天津报道 八十大寿的时候,有人问叶嘉莹,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八十呢?几年之后,她终于找到庄子的一句话作为答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年逾85的叶嘉莹从身后书架中拿出一套尘封已久的DVD来,正色道:“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谁能有勇气,拿这套录像去电视台播,就当做个实验,看看古典诗词还有多少人愿意听。

” 录像内容是1987年她于国家教委礼堂做的“唐宋词系列讲座”,共计十讲,每讲两小时。

视频全无各种声光电效果,镜头几乎从头到尾对准讲台,以最简单的方式留下最原始的记录。

“有人告诉我说,现在在电视上讲课,五分钟内没抓住大家的兴趣就失败了。

我倒想反其道而行之。

”她甚至拒绝添加片花、音乐等包装手段,执意要看看在这个“物质主义扑面而来的社会”,纯粹的传统文化能拿到多少眼球。

“古典诗词写的是古代诗人对其生活的经验和生命的反思,当我们的心灵通过诗词与古人交会,自己会有感动和兴发,从而可以感受到当下的存在。

”教书六十余载,被问最多的问题是:现在学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处?她往往如是回答,“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

” 在这个与古典渐行渐远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全身心投入其中?或许那套无人敢承诺实验的教学录像已给出了答案。

论语》开蒙影响一生 小时候接触传统典籍,她见到《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一个人懂得了道就好像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这真是给我很大的冲击,究竟什么是道呢?”“孔子又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又是为什么呢?” 那时她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家里人认为童年时期记忆力最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的典籍,不必浪费时间去学校学习“大狗叫小狗跳”,于是请了曾在京沪任教的姨母给叶嘉莹和弟弟讲读古书。

开蒙读的正是《论语》,姨母的讲解要言不烦,并不重视文字方面的注释,叶嘉莹尚不能全然领会,只管努力背诵。

“背下来就很奇怪了,在我的一生里,每当我碰到事情需要做决断的时候,脑子里就常常无形中跳出一些‘论语’来,就会受它的影响。

” 至今,她仍然将《论语》归为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论谈到教学还是自己的人生体悟,她都喜欢引用其中语句来阐发。

“比如后来我刚教书时,家里状况窘困,得穿带补丁的衣服上课,但我不以为耻,因为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来也与。

’或者有人偶然态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总是按照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就对了。

”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源于叶家的家学渊源。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洲人,本姓叶赫那拉。

清政府被推翻后,改汉姓为“叶”。

叶嘉莹的祖父曾任过工部员外郎,伯父青年时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母亲也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叶嘉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至今还记得三四岁时父亲就开始教她“认字号”——将汉字以毛笔正楷写在一寸见方的黄表纸上,又以朱笔画小圈在字的上下左右,以表示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也在很早就开始了。

在叶嘉莹印象中,每当北平大雪之时,父亲常吟唱“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这也引发了她读诗的兴趣。

11岁时,她就开始学作诗,并遵嘱用文言文写信给时在上海的父亲报告学习情况。

初中之后,母亲送了一套《词学小丛书》给她,其中收录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引起她对词的爱好,继而无师自通地填起词来。

无怪乎此后她于大学中第一次交习作,便得到评语云:“写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 “七七事变”后第一堂课是涂改课本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其时“七七事变”爆发已有四年,国民政府逐步南迁,北平几乎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学校教育尤受冲击。

“七七事变”爆发时,叶嘉莹尚在北平市立第二女中读书。

暑假一过,“你就发现全变了,原来的校长老师不见了,都换成新的人,英文课也减去一大半,改成日文课。

”宣扬日中亲善的新课本还没编好,他们只好先用旧课本,开学第一天不讲课,就是拿着毛笔和墨盒,在老师监视下把旧课本的某某页撕掉,或者把某某页第几行涂掉。

“历史和地理变动得最大,比如甲午之战不能按原来的讲了。

” 当时的国立大学大都被敌伪统治,只有辅仁大学由于是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仍有一部分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老师在校教书,这给叶嘉莹带来很大的吸引力。

正是在这里,她遇到在诗词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老师,顾随先生。

顾随亦对叶嘉莹关怀有加,鼓励她发表作品,又常在她的作业后和诗酬答。

一次发表作品前,顾随问她是否有笔名或别号,叶嘉莹受先生讲课常引佛书为说的影响正读佛学典籍,偶见有鸟名唤作“迦陵”,因发音与自己名字相近便取为别号,沿用至今。

如今叶嘉莹天津的寓所内仍悬有匾额,上面是顾随手...

求小学买过一套书的名字,里面的内容是文字和黑白漫画搭配。

一.“律诗”问题小答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二.“词”问题小答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三.“对联”问题小答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