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文化高三议论文



品味古诗词议论文品古诗词的乐趣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 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品味古诗词议论文

品古诗词的乐趣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

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

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你会立刻被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百鸟争鸣的热闹、生动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风清的夏夜,看惊鹊别枝,听蝉鸣蛙唱,嗅稻花芳香,是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田园;秋风萧瑟的日暮,望断小桥流水,穿越古道西风,一匹老马,一抹夕阳,羁旅归途的游子,该是怎样的思乡情切,柔肠寸断,是马致远把我们带到秋天的悲凉之中;银装素裹的严冬,朗读一首《白雪歌》,你会惊讶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

品味古诗词,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令你心驰神往,流连往返。

品味古诗词,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辈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誓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情怀。

品味古诗词,就像瞻仰烈士陵园,让你懂得风骨、品格和人生的价值。

品味古诗词,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你懂得,时光易逝,青春难再,只有珍惜寸阴,才能皓首无悔,不负生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懂得,虽然看似眼前困难重重,但是翻越崇山复水,你就会迎来美好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懂得,坚持的可贵,理想的价值。

人生乐事,莫若读书,读书之乐,莫若读诗。

今生有诗相伴,其乐无穷! 美有诸多形式,但我不爱眼花缭乱,热烈喧嚣,唯有古诗词叫我由衷痴迷。

文人墨客多钟情诗词,常常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也就结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华彩篇章。

走进古诗词,一篇篇杰作把人引入或惆怅或深沉或婉转或壮丽的丰富意境,品之被陶醉,被感染,心中起涟漪,胸臆有抒发,甚至出口惊四座,落笔露才华。

少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山河处处充满热爱。

继而读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了品味探究获得哲理的启迪。

一首首诗词让我眼界开了,境界宽了,追求高了,素质提了,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乐观豁达只求做好事业,告别私心回归本性之善。

高的境界有美的结晶,不再于平庸中默默无闻了,不知不觉中培养的灵秀之气有了刮目相看。

直接的表现是诗人创造的诗情画意不但让心田总是阳光灿烂,更使生活有了落英缤纷,落笔生花,潜移默化中竟被影响成了文化人。

生活有了色彩,却也有纷繁复杂的矛盾令人伤神,仍是古诗词给了我一片新天地。

倍感孤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顿有眼前一亮,高度发达的今天举手沟通无限何必自寻烦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宽慰;诸多不公吗说明心系社稷便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方是人生的至高至纯。

常以诗词解脱分分秒秒就多了惬意,工作热情倍增成绩有人人称赞,闲暇便读诗书兴致所致再结下一行行心旷神怡的优美文字,随时有的是报刊送来的意外惊喜。

现代社会压力重重,就需要及时释放以能轻松拼搏,如果没有好的排解之法去古诗词中倘佯吧会对放松心境大有裨益。

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朋友,古诗词是好书中的精品,读之不但豁然开朗,犹能实现丰富提高超越。

疾患时我们渴望灵丹妙药,平安里古诗词是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

热爱古诗词,将不再抑郁,能走向高远,对它有的是诚挚地感谢。

跪求高中议论文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谢!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

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

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

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

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

“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

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

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

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 9.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

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 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

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

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

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

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

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

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

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

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

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其三,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

瞬间好评,求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至少5个,谢谢!

思考[名言警句]1.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2.思索,连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牛顿 3.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威·赫兹里特 4.要审慎地思考,但要果断地行动. .——科尔顿 5.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甘必大 6.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爱迪生 7.人的思想是受他的文化所约束的,他的思想特征是由他的文化环境铸造而成的.—爱因斯坦8.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事实论据] 惟一的腿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可是有一次为了描绘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心上人,苦思冥想了两天,还是一无所获.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又想得头昏脑胀,在睡梦中,他忽然吟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爱护着他惟一的腿.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惟一的腿”,形象生动,感情深沉,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孤独和惆怅所以如果你在写作时埋怨自己没有灵感,那只是因为你缺少了苦苦思索.服装[名言警句] 1.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从人们对服饰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郭沫若2.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子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要好.——鲁迅3.衣裳常常显示人品.——莎士比亚4.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的美么?你们不见山村的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而比盛装的妇女美么?——贝多芬5:我们的衣着既不要过于艳丽而俗气,也不可破烂而肮脏.——塞涅卡6.奇装异服并不等于穿戴时髦.——罗.伯顿7.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裳,灵魂,思想.——契诃夫8.人应该透过衣着洞察别人,而且还要学会忽视衣着.——卡莱尔9.愉快的心情,是穿到社交界去的最好衣裳之一.——萨克雷[事实论据] 1.不少人慕名跑到巴黎,抄袭和仿制巴黎时装,却仍然设计不出具有法兰西民族风味的时装.正像在法国人开的中国餐馆里吃不出中国的风味一样.2.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与会各国领导人同时穿着中国传统的唐装与公众见面.一时间,唐装成为举世瞩目的服装,并迅速流行开来.谦虚[名人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茅盾)智慧是宝石,如果以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值就愈小.(列夫·托尔斯泰)任何时候也不要认为你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你时时刻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看来,吹嘘自己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巴甫洛夫)[警句解读]满招损,谦受益.语出《尚书·大禹谟》.意为: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语出《老子》.意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的领袖,是因为它甘于处在下游.比喻谦虚可以使人变得伟大.[事实论据] 李相的一字师 唐代的李相读《春秋》时,念错了一个字,在一旁侍候的小吏皱了一下眉头.李相见后即问因何皱眉,小吏含蓄地说: “我的老师教我读此书时,我读错了一个字,今天听您一念我就明白怎样读了.”听出了这话的言外之意后,李相说: “不对.我没有受到老师的指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不是你.”说完,就向小吏请教,待小吏详述原委后,李即称小吏为“一字师” ,富兰克林的墓铭志 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一生勤于创造发明,赢得过不下一百个学位和头衔;但他的墓碑上,却刻着他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几个简单文字:印刷工富兰克林之墓.白居易虚心请教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为后人传诵.克雷洛夫是俄国18世纪伟大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写得既多又好.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夸赞说:“你的书写得真好,一版销完又印一版,比谁的都印得多.”克雷洛夫却这样回答:“不,不是我的书写得好,是因为我的书是给孩子们读的,谁都知道,孩子们是容易弄坏书的,所以版次多一些.”知识[名人名言]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警句解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庄子·养生主》.意为: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语出《孔子家语·五仪解》.意为:掌握知识无需求多,但一定要审察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事实论据]苏东坡的错误 某日,苏东坡去其师王安石府上拜访,王安石却去了朝中.苏东坡见桌上放有一...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1-10-05 14:49 统的技术与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的技术与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本国或民族的技术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与技术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时,应保持本国技术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化.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没有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

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

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

我心沉醉呵。

议论文的三要素

展开全部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什么叫议论文?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

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

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

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

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

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

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

写一篇关于“乐学”的议论文所要用到的论据,论点,有谁提供?高分...

乐学(Kaiser3344倾情奉献) 首先要说明我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课本知识只是沧海一粟。

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的评语里有“上进”这个词,那时候不懂,只知道这不是贬义词。

妈妈有一次惊讶她的女儿竟然这么上进,跟她太不像了。

现在想想,那个评语是没有错的,妈妈的惊讶也是不无理由的,我真的是个乐于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人。

若干年前叛逆的心理让我厌倦上学,而现在,那种上进的劲头已经渗透到这里,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课本的知识虽然对于日后的工作无大用,却内在地提高了我的人文修养,数理逻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进步。

能让我提高的事,我都乐于去做;我乐于去做的事,一定会认真去做;我认真去做的事,说不了一定成功,但一定不会一败涂地。

面对高考,一定有疯狂的高分让我有敬佩羡慕,但我不会为了追求可怕的高分放弃真正的学习。

均衡的发展才不会让我心慌。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原先我觉得这是很做作的一句话,现在却是深有感触了。

读书已成为精神必不可少的食粮,再忙的做题生活也阻拦不了课外书的阅读。

现在才后悔初中浪费了很多可以读书的时间,似乎人在真正懂得道理之后总是要后悔自己明白太晚的,所以换个角度思考,我还是庆幸自己比那些至死没有体会到读书乐趣的大人好。

高三要怎么平衡读书和做卷子呢,这真是个难题。

但我欢迎高三,经历了高三就是跨国一个巨大的门槛了!我又乐于有这样一年痛苦却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活。

我乐于做得事,不会差的。

在高中的学习中,真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感谢她在我们随笔本上真诚的评语和交流,感谢她执着于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是语文考试分数,感谢她的认为语文课是要教给我们能力的观念,感谢她让我们做的知识本、摘抄本、随笔本。

只有真正想要学习提高的人才会感受到这一切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我有一天读书时灵感突发想到的学习方法,与老师让我们做的“知识本”的不谋而合,让我明白了这样做得真意。

很多人埋怨知识本摘抄本的无聊,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因为少了这个“灵感突发”的步骤

而即使要我超越这一步骤去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我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读书思考是多么重要,从成功人士那里学习到的方法,只有结合亲身的体会才能有醍醐灌顶之效。

喜欢语文,喜欢的是语言的魅力,喜欢的是深刻的哲思。

我想有好的口才,想学好演讲与辩论,想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想当一名业余作家……有时间一定会好好学习这些技能,我乐于看到经过努力有所提高的自己,因为那时的我拥有健康的自信,发自内心地为自己骄傲。

初步体会这种美好的自我认同,是在学习Photoshop并有所进步的时候。

三年前的我又怎么知道,出于兴趣的PS学习会带给我这样的影响。

从原先畏惧“钢笔工具”,到现在矢量路径绘制的轻车熟路;从原先惊讶于那难以置信的图片,到现在轻松地调色、融图,我深刻体会了很多“困难”在不断练习之后会有质的飞跃。

谁说它会耽误学习呢?时间的可伸缩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的乐于学习让我多了一项技能,便更加激励我挤出时间学习技能了。

你们知道弘一法师这个人吗,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还有一个牛人你肯定认识:列昂那多·达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我原先也惊异于人的一生何有时间精通如此之多的技能,但事实证明这是可能的。

想想也是,就像我初中自学PS一样,充分利用时间,借助兴趣的“荷尔蒙”催化,高效学习,就能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有了这两位牛人的“现身说法”,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学,或许没有那么高深,我想学的只是很简单的技能。

比如我热爱美食,我就想烧出美味佳肴给自己和家人享受;我想要住在自己设计的楼房、家里,我就想学设计;我想自己动手给爱的人温暖,就想学打毛衣围巾;我想做自家的家庭医生,就想学护理;我想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想学写作;我想学为人处世,就想读那些书籍……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还会有的想学,觉得全都精通不太可能的时候,就想想那两位伟人,想想得到提高的满足感,然后再投身学习之乐! 读过这篇文章,会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吧:第一种人觉得我不可理喻,过得舒服就好学那么多干嘛,对于这种人,我表示理解,因为不同的人生观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生追求,而人生观并无对错之分,因此人生追求也无正误之谈;第二种人心生敬佩,或许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我劝这些人多读书多思考,因为至少我们拥有相同的追求,通过读书是会有很大提高的;第三种人像是遇到了知音,激动得想立刻同我交流结友。

我欢迎这样的朋友。

【楼主】此文包含你需要的论据,若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求作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高三议论文 结合长恨歌之类的古代诗...

分这么少值不得写啊,要是二百分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给你复制一段吧。

长恨歌》——从帝王“传奇”到人间“神话”白居易的《长恨歌》——帝王的爱情故事——民间的色彩——想象的浪漫传奇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浪漫之一:帝王浪漫之二:地老天荒的爱情浪漫手法:完美化、精致化现实之一种:三千宠爱在一身里面提到杨贵妃。

杨贵妃一直到她死,三十八岁的时候,唐明皇的爱她,没有一点倦意。

我想她决不是单靠着口才便给和一点狡智,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具有肉体美的女人。

还是因为她的为人的亲热、热闹。

有了钱,就有热闹,这是很普遍的一个错误的观念。

帝王家的富贵,天宝年间的灯节,火树银花,唐明皇与妃嫔坐在楼上像神仙,百姓人山人海在楼下参拜;皇亲国戚拨珠嵌宝的车子,路人向里窥探了一下,身上沾的香气经月不散;生活在那样迷离惝恍的戏台上的辉煌里,越是需要一个着实的亲人

所以唐明皇喜欢杨贵妃,因为她于他是一个妻而不是“臣妾”。

我们看杨妃梅妃争宠的经过,杨贵妃几次和皇帝吵翻了,被逐,回到娘家去,简直是“本埠新闻”里的故事,与历代宫闱的阴谋、诡秘森惨的,大不相同,也就是这种地方,使他们亲近人生,使我们千载之下还能够亲近他们。

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

女性主义的觉醒意识与批判反思:——真的是爱情故事吗?男性书写中的女性缺席“每当我读到《长恨歌》时,我总恶心地感到,这种被封建文人涂抹过的“爱情”,在他们富丽堂皇的外表下,不知藏有多少无辜小女人的血泪和呻吟;剥开它那美丽的面纱,剩下的只有肉体占有、替罪羔羊式的杀戮以及假惺惺的祭奠追忆。

张爱玲:《姬别霸王》中,她反写了传奇,虞姬作为一个自我的反省者出现,“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十来年里,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她这样活着简直是“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而到“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时,她不得不成为“一个被蚀的月亮,阴暗、忧愁、郁结、发狂”。

这几乎是张爱玲对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一种寓言化。

在《有女同车》中,张爱玲发现女人谈话的主题无非是自己的上司、丈夫或儿子,这使她感到了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什么叫议论文?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

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

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

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

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

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

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

求高考万能作文素材、要新颖的。

1.关于“坚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80后作家群已跌入出版低谷,据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国产青春文学巅峰时期,80后作家群人数接近三四百人,而目前,活跃于一线的80后作家人数只有十余人。

对此现象,中信出版社副社长臧永清说:“青小年写作,需要多一点纯粹,少一点上也。

然而在书商的利诱下,为了更扬名赚钱,相当部分80后作家渐渐不能坚守这种纯粹,开始刻意迎合某些口味,以致完全丧失了个性。

” 请以“坚守与迎合”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题目,写一篇文章。

立意分析 “坚守”与“迎合”是一组相互矛盾的概念,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又物欲化的社会里,有些人迎合了世俗化的一些东西,就迅速成为名利场上的幸运儿,而那些坚守心灵纯粹坚守民族大义的人,却常常是默默付出的,一生清贫。

写议论文,可阐述“坚守”的意义,“迎合”的危害;可分析有些人“迎合不坚守”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写记叙文,可从中学生的生活中选取素材,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中学生“坚守而不迎合”的精神风貌,或表现批判“迎合”赞扬“坚守”的主旨。

佳作欣赏守 刘平 一个守字,牵系着无数古今中外的豪杰之士;同样一个守字,呵倒了多少见利忘义的无耻之辈。

坚守,在不同人身上成就了不同的故事。

司马迁坚守目标,即使身受大辱,仍不改志向,终成《史记》传于后世;文天祥饱受牢狱之苦,却坚守忠义,不改气节,使其高节万古流芳;布鲁诺在烈火绕身之时,也不改本心,坚持科学真理,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了科学信条……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在眼前,我们怎能不信服于“守”的巨大力量。

在这个人人都高喊变通的年代,无数的人为了变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最终由变通变为了迎合。

迎合富豪,迎合领导,迎合上级,迎合一切觉得有利可图的人与事。

却都只能落得一事无成,一生只在迎合中虚度。

昔日的一世之雄吕布,不就是如此沉沦吗?为高官杀丁原,为美色弑董卓,一个两次弑父的“三姓家奴”,终究落得声名狼藉,惨死白门楼。

他不就是没有“守”得住做人之道吗?历史明鉴,守不住自己信仰与心智之人,大人物则会遗臭万年,小人物则为旁人唾弃。

潘金莲不守妇道,成为人们口中永远的反面角色;秦桧不守臣道,只能永远跪着接受人们的鄙视唾骂…… 一个守字,竟也能贯穿古今。

其实,这个守字,蕴存在万事万物之中。

太阳每天从地平线升起、落下;四季每一年都轮换、改变;小鸟守着窝巢,盼望着暖春的来临;菊花坚守节气,等着金秋的吹来。

我们生活着的一切,不也是以“守”为原则的吗?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然后这句话就不断地被后世所引用,甚至奉为圭臬,而变用,而甚用,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识时务而不能变气节,识时务而还要守本心!”作为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的一员,我呼喊着自己的信仰。

坚守,则固其本身:迎合,则万事皆废。

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坚守本心,固守灵魂! 点评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守”的意义,灵活运用素材,行文淋漓酣畅。

如司马迁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写《史记》;文天祥身陷囹圄,爱国志向不移;布鲁诺坚持科学,即便被烈火焚身;正是因为他们的“守”,才得以名流史册。

另外,一些丧失气节的人也被历史唾弃,如三国时代的无敌战将吕布,尽管功夫高强,为人却反复无常,最后被曹操吊死;宋朝的汉奸秦桧不守臣道,其雕像在杭州岳飞庙前一跪就是几千年。

文末还批评了一句俗语“知时务者为俊杰”,提出自己的观点“识时务而不能变气节,识时务而还要守本心!”总领全文。

2.把缺点变为优点 父母很快发现他是远视眼。

但是,父母并没有因为他是远视眼而要求幼儿园的老师们特殊照顾。

上幼儿园时,老师给了他和别的孩子一样的一些牙签和半干的豌豆,要他们搭小房子。

他和那些孩子们都纷纷动手建自己的小房子。

别的孩子视力正常,很快就纷纷搭好了长方形的小房子。

可是,他的视力不好,看见的只是模糊的影像,根本无法看清楚房子结构的轮廓。

他只好依靠触摸去搭小房子。

突然,他发现三角形很稳固。

于是,他凭借着这个发现,搭成了一座与众不同的三角形的小房子。

老师、同学们对他的作品很是吃惊。

长大后,他根据三角形是最稳定形状的原理,设计出了房子的短程圆顶,并建成了宏伟的美国大厦。

这座由数以千计的六边体支架拼合而成的大圆球,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的著名建筑。

他就是美国发明家富勒。

这一切,竟然都源于富勒的远视眼。

素材解读 在人的生命中,每个人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但是,在缺点面前,只要我们肯用心,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适用范围]发现 闪亮点 智慧3.人心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

“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

”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

”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

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

“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

”甲和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