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佛门净土诗词



莲花与佛教寓意在唐宋诗词展开全部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

莲花与佛教寓意在唐宋诗词

展开全部 莲花,又称荷花。

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

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

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

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

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

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

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

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

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

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

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

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

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

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

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

《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

《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

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

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

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

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

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

虽然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

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

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

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

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

况且,莲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莲贵善美。

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

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

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画有莲花。

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

象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以及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独具特色

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

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将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

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净庄严。

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

不仅如此,莲还与佛教医学有着密切关系

莲花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

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带露(下转86页)(上接50页)的莲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莲花以驻颜益色。

莲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确能润泽肤色。

初放鲜嫩的莲花用开水泡饮,其汁翠绿清香,有清暑解热和生津开胃之功效。

莲的地下根茎称为莲藕。

相传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结核,目犍连来探望他,并得知舍利弗喜欢吃莲藕,就带些新鲜莲藕让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莲藕后果然病愈。

后来,佛祖弟子经常用莲藕作为药用来治病,并发现了莲藕的许多药用价值。

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

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

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

因此,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

少林寺还是佛门净土吗

元开《初谒大和上二首》 (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二)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嗔。

元开是日本国高僧,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唐大和上东征传》。

这两首诗的第一首,指出汉代高僧摩腾、僧会等,都远远比不上唐代高僧鉴真。

鉴真品德高尚,成就卓越,弘扬佛法,指点迷津。

第二首写自己承蒙鉴真的循循善诱,深受教益,从而了解到佛法的一些真谛。

按:“摩腾”即“迦叶摩腾”,又称“竺摄摩腾”或“摄摩腾”,汉代印度高僧,汉明帝遣蔡愔等到天竺求法,遇之,永平10年(67)与竺法兰同至洛阳,特建白马寺以居之。

《汉明帝内传》曰:“摩腾、竺法兰,汉地僧之始也。

”《高僧传》曰:“僧会,吴地僧之始也。

”“含章”指鉴真内在包含美质。

“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

“戒网”指佛教内部条规森严,密如罗网。

“慧苑觉华”:佛教语。

王维《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

”“觉苑”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亦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玄津”指佛法;“缁门”指佛门。

“无明”是佛教语,谓痴愚无智慧。

王维《能禅师碑》赵殿成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净水。

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净水。

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

四果永尽,名曰无漏。

”“漏津”即疏漏之处。

“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

《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

”《南史·梁昭明太子传》:“素信三宝,遍览众经。

”“六魔”指众生轮回的六道中的恶魔。

石上宅嗣《五言伤大和上》 上德从迁化,余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刬,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无处不遗踪。

藤原刷雄《五言伤大和上》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日本国的朝臣。

石上宅嗣(729—781)任金紫光禄大夫、中纳言行式部卿;藤原刷雄任图书寮兼但马守。

“刬”(chǎn)指铲除杂草;“百亿”是佛教语,指世界及众生。

这两首诗不仅赞颂了鉴真大师为日本建立律宗、传经授戒、建造招提寺,以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且对鉴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最后两句希望僧俗人等发扬优良的传统,让洪大恩惠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展开

一句诗词

第一句好理解,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无烦事叨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自然是欢乐和谐了。

第二句和一个故事有关,看完就明白了: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

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

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

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

既入空门,尘缘必了。

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

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

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

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

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

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

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

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

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

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

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语: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求有关佛门古风诗词句子,跪谢!!!!

展开全部 佛门楹联四字楹联 持涅磐心 作平等观 陈雪村(锦衣居士) 出三界家 入四空门 陈雪村(锦衣居士) 大千世界 不二法门 安徽九华山月身宝殿 德敷上下 道贯古今 湖南衡山丹霞寺——肖康佐 发尽缘断 心死色空 陈雪村(锦衣居士) 老龙听法 顽石点头 江苏无锡惠山寺——明·邹德基 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 湖南衡山福严寺(南岳系祖庭)——怀让 去实不去 生决定生 山西五台山(念佛堂) 人间佛地 世外人家 广西桂林南峰寺 入诸佛位 至涅般城 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 受出家戒 发菩提心 陕西西安兴教寺(塔院) 往生极乐 超脱红尘 湖南平江东山古寺 维善为宝 无欲则刚 江苏无锡广福寺法堂——近·孙肇圻 行修于乱 性磨于利 陈雪村(锦衣居士) 言深不传 行极反异 陈雪村(锦衣居士) 月明如昼 色即是空 广东广州檀度庵月色楼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安徽九华山平坦寺五字楹联 本来无一物 何处觅三心 圆瑛大师 本来心是佛 究竟我为谁 圆瑛大师 不伐有巢树 多移无主花 江苏东台泰山寺西客楼——姜沂 不可得思议 如何获圆通 (佛教通用联) 不陟高寒处 安知天地宽 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梁应龙 禅意庭前柏 诗情雪里梅 圆瑛大师 成就此功德 早种诸善根 佛教哀挽联-挽男居士 处尘能不染 学道有何难 圆瑛大师 春山含祖意 秋月印禅心 圆瑛大师 当知法无我 应以戒为师 圆瑛大师 当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浙江临海台州佛教文化馆——茗山 当知心是佛 惟爱道为师 圆瑛大师 定光澄月相 慧海涌潮音 北京雍和宫 钱陈群题大殿,雍正接见文 法法何曾法 林林不是林 香港离岛东涌法林 - 法身千嶂月 闻性一声钟 圆瑛大师 风云观世态 水月证禅心 圆瑛大师 逢人觅佳句 对境话禅机 圆瑛大师 佛从何处觅 道在此中求 圆瑛大师 佛法谈三世 人生梦一场 圆瑛大师 根深即果茂 源远而流长 山西五台山(僧舍) 谷静风声细 门空鸟语稀 山西五台山秘密寺 观身本无我 念佛乃是谁 圆瑛大师 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 山西五台山山门 湖山供啸傲 风月助吟哦 圆瑛大师 见无相之相 论不空之空 山西五台山(僧舍) 健行乾不息 逊志益无疆 北京 雍和宫 五福堂书室 皆以无为法 当生如是心 河南登封少林寺(面壁石亭)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福建宁德天王禅寺——当代·释智圆 客影云边去 僧语松下来 陈雪村(锦衣居士) 空门随客缘 钟声入佛心 陈雪村(锦衣居士) 冷冷清清雪 茫茫渺渺峰 福建闽侯崇圣禅寺——现·许涤新 丽华庄宝相 湛日朗心珠 北京 雍和宫 汪由敦题照佛楼 了了无遮念 空空不染心 (佛教通用联) 瓶中杨柳绿 座下莲花香 台湾台南清水寺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浙江普陀山慧济寺——近·曼殊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山西五台山(僧舍) 情将物外适 道与古人期 北京 雍和宫 乾隆题太和斋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浙江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木鱼 三思过有限 一笑益无垠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 僧心共佛老 人情随财浓 陈雪村(锦衣居士) 山高流水远 寺古白云深 江苏泰州白云寺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江苏南通天宁寺(寺门)——王维诗句 山行天地气 水藏日月光 安徽九华山聚龙庵 山中藏古寺 门外尽劳人 广东南雄挂角寺 诗意窗前月 禅心雨后山 圆瑛大师 时时能修行 处处可成佛 陈雪村(锦衣居士) 是僧皆佛印 无客不东坡 安徽潜山三祖禅寺(后三祖僧灿建) 树色浮空翠 花香入阁清 圆瑛大师 水净月孤圆 山空云自在 浙江天台国清寺鱼乐园 水绕禅窗静 花开佛国香 圆瑛大师 寺古烟常锁 僧老语多奇 陈雪村(锦衣居士) 寺空叶落紧 云深客来稀 陈雪村(锦衣居士) 寺小藏宋额 松古忆唐僧 安徽九华山福渡寺 寺小通幽处 山矮得旷观 安徽九华山净信寺 谈经见佛理 对月证禅心 圆瑛大师 退后一步想 能有几回来 云南鸡足山祝圣寺 无法向人说 将心与汝安 湖北沙市居士林(达摩画像)——王震 无我方为我 出世即在世 陈雪村(锦衣居士) 悟空诸相寂 对佛一灯明 江苏泰州南山寺(禅房) 心静风浪平 色空天地宽 陈雪村(锦衣居士) 兴法南北寺 教滋东西方 陕西西安兴教寺——当代·秦游伦 巡行东西南 护持佛法僧 浙江黄岩九峰寺韦驮阁 烟火香里人 慈悲声中主 陈雪村(锦衣居士) 一花一世界 千叶千如来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集《梵网经》文 一宗彰唯识 三塔耸云天 陕西西安兴教寺——当代·桂生 应识身非我 恒思利及人 圆瑛大师 犹如梦中事 却来观世音 韩国仁川公州麻谷寺(大雄宝殿) 有法知不染 无言谁当酬 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大错 有相皆虚妄 无我即如来 横披诸行无常 远离众生相 发起菩提心 圆瑛大师 在欲而无欲 居尘不染尘 山西五台山(僧舍) 真知出实践 妙理贵躬行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当代·王学仲 知足心常乐 无私梦亦安 圆瑛大师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四川乐山凌云寺(月榭) 竹影时临案 涛声欲上楼 圆瑛大师 - 自在大自在 世间出世间 (佛教通用联)六字楹联 遍七处而恒演 历九会以同宣 山西五台山(弥勒殿) 到底仙山不俗 毕竟佛法无边 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凡事付之一笑 于人无所不容 山西五台山(弥勒殿) 干青云而直上 障百川以东之 四川乐山大佛寺(山门) 荷担如来家业 依持圆觉伽蓝 (佛教庆贺联-升座) 净门一尘不染 土寺五...

解一句诗词

展开全部 第一句好理解,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无烦事叨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自然是欢乐和谐了。

第二句和一个故事有关,看完就明白了: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

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

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

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

既入空门,尘缘必了。

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

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

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

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

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

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

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

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

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

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

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语: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净土法门:什么叫真正佛门弟子

净空法师---这个是佛陀对弟子最根本的教诫,必须要遵守,这个三条是最高修学指导原则。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对弟子要求的基本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学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那么学佛从哪里学起? 章嘉大师告诉我“戒律很重要”。

戒律是什么?我们在“净业三福”看到了,就是我们前面所读的。

这个是佛陀对弟子最根本的教诫,必须要遵守,这个三条是最高修学指导原则。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对弟子要求的基本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学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很严格!我们今天说“皈依三宝”,找个法师,做个仪式,是真的吗?没有这四句条件,佛不承认你,那皈依证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这个条件,佛承认你,你有资格做他的学生,那么可以行拜师礼。

第二条就是入门。

入门的时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接受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三皈”。

我们开经的时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过去迷惑颠倒,从迷惑回头,依靠觉。

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

释迦牟尼佛觉悟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可以依靠他。

依靠他怎么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自性觉”,这才叫真正皈依。

所以佛法里面讲“信”,不是讲“信他”,“信他”,你一辈子是依赖别人,那别人走,你怎么办?佛教我们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

佛自性觉了,我们现在怎样?我们现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依照这个榜样,学什么?学自性觉,跟他一样,是这么个意思。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自己不认真的干,没用!从三皈开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

你跟谁学?那么现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觉”在哪里?在经典。

经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欢喜,你喜欢哪一部,这部经典程度我们能够接受,对我来说不太深、也不浅,选定了,就是一部,不能搞多。

这一部经帮助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一门。

中国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不要改变,就这一门;“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一门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乱。

心能够集中不散乱,这就是禅定;定久了,自然开智慧;智慧开了,经里面什么意思完全明了,为什么?经是从佛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我现在见到自性了,我对于经典上所说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会有一点差错。

这个方法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人不要了,不懂这个方法,不能接受这个方法。

现在人有个概念,就是要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