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思路: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人自己,要从诗句中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品格正直,不为政坛所容;或者流落异乡,孤独思乡;或者国破家亡,心系国运盛衰,感慨万端;或者怀才难遇,襟抱未开,

诗词中的人物

思路: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人自己,要从诗句中看出作者思想感情,比如品格正直,不为政坛所容;或者流落异乡,孤独思乡;或者国破家亡,心系国运盛衰,感慨万端;或者怀才难遇,襟抱未开,慨叹壮志难酬,诸如此类,诗人说话或直或曲,除了直抒胸臆,多数情形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1、判断诗歌里写的人物是自己还是亲故,是兵民还是僧道,是隐士还是官吏,是豪侠还是权贵。

2、判断诗歌里抒写的情感倾向是赞美还是讽喻,是愉悦还是苦闷,是欣喜还是凄凉等等。

3、判断诗歌哪些写景,哪些叙事,哪些直接抒情,哪些借古人古事说话等等。

4、组织文字,流畅表达,尽量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模版: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翻译诗句表明人物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

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

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

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

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

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

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

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

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

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

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

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

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展开全部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古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

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

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

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

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

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

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

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

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

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

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

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

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

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哪几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支持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9)爱民惜才的形象。

10)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

11)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诗歌

展开全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苏轼定风波 怎样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展开全部 主要要结合全诗来回答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总之全诗表现出一种潇洒旷达,泰然处事的文人形象。

答题不易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