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长歌在古诗词中的意思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展开全部 (1)斑竹 湘把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展开全部 (1)斑竹 湘把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9)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 ‘ (10)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1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1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3)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4)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 (17)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

比喻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18)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20)梦蝶 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 (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鱼”同义。

唐李白《赠汉阳辅...

学生必背古诗词:长歌行

展开全部【原文】青青园中葵①,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③,万物生光辉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⑤。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①葵:有锦葵、蜀葵。

邰希蒡日葵等,这里代指花草树木。

②晞(xī希):因日晒而干。

③阳春:春天。

德泽:恩惠,这里指春天的阳光雨露。

④这两句是说,春天的阳光雨露,使万物都焕发出生命力的光彩。

⑤焜(kūn昆)黄:植物枯黄貌。

华:同“花”。

【赏析】汉代《长歌行》古辞共三首,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并把后二首合成一篇(其实它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首诗,严羽《沧浪诗话》已指出后者应是两首)。

这里要讲的是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就是篇末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由于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此诗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后世便把这样一首劝人珍惜青春,应当及时努力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诗,说成了劝人及时行乐的作品

这显然是谬说曲解。

因为诗中只说到应当及时“努力”,并没有像《古诗十九首》(其十五)中所说的“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那样带有明显的消沉颓废的思想。

我们完全应该恢复它积极健康的本来面目。

关于《长歌行》诗题命义,也是其说不一。

我以为郭茂倩根据《文选》李善注所采用的说法还是比较确切平实的。

他说: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按《古诗》云:“长歌弥激烈。

”魏武帝(当作“魏文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长。

”晋傅玄《艳歌行》云:“咄来长歌续短歌。

”然则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

唐李贺有《长歌续短歌》,盖出于此。

看来所谓“长”和“短”都是指歌声和曲调,与内容是无关的。

“寿命长短”云云,更属臆说不可信。

这首诗有两个词儿需要特别讲解一下,即首句的“青青”和第六句的“焜黄”。

其它词句大抵浅显易知,无烦在此逐一诠释了。

首先,“青青”一词,当然指颜色。

如《诗经·郑风·子衿》所谓的“青青子衿”,即指青色衣服。

但从《诗经》、《楚辞》直到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青青”这个词儿经常出现,在指颜色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形容植物少壮时茂盛的样子。

这在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人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和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里都有具体的解释,而段、陈两家更进一步说明“青青”和《诗经》里的“菁菁”就是同一个词,都是形容植物枝叶茂盛,所谓“茂盛即美盛也”(见陈奂《诗毛氏传疏》)。

现在我们常说的“青年”、“青春”,就是从“青青”这个词最早的涵义引申发展而来的。

这就同篇末的“少壮”二字相呼应,而不仅是指“园中葵”的颜色了。

其次,对“焜黄”这个词应当怎样理解。

《文选》李善注:“焜黄,色衰貌也。

”五臣注:“焜黄,华(花)色坏。

”后来余冠英先生注《乐府诗选》,更进一步认为“焜”是“□(左火右员)”的假借字,释“焜黄”为“色衰枯黄貌”。

三十年前我注释《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是这样理解的。

后来遍检汉晋古书,却发现除此诗外再没有见到用“焜黄”一词的。

常见的则为“焜煌”一词(如汉人杂书《急就篇》、扬雄《甘泉赋》、曹操诗《气出唱》以及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方言》郭璞注等),称得起屡见不鲜。

按“焜”之本义为形容火光灿烂,与“煇”(即“辉”)原系一字孳乳而成,并无枯黄之意。

只因此诗与“黄”字连用,才把它说成“□(左火右员)”的假借字。

但“黄”字在秦汉古书中却与“皇”字通用,最明显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声音篇》中把“黄帝”就写成“皇帝”。

而“皇”字的本义即指太阳煌煌发光。

后来由于“皇”已变为对帝王的专称,才出现了从“火”的“煌”这个后起字。

因此我认为,此诗的“焜黄”实即当时通用的词“焜煌”,不过把“煌”字写成“黄”字罢了。

况且这句诗最末一字是“衰”字,已具枯萎凋谢之义,如把上面的“焜黄”讲成“色衰枯黄貌”,于诗意也不免重复。

如果讲成植物的“华(花)叶”在春夏之时原是缤纷灿烂的,一到秋季便开始衰谢凋残,似更为顺理成章。

这个讲法为前人所未及,能否成立,还请读者斟酌。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我以为,这首诗有一个严肃而健康的主题,却无冬烘的说教气和空洞的概念化的毛病。

它的思想内容是对不知珍惜青春韶光的人进行一次严厉的当头捧喝,其发人深省的程度是惊心动魄的。

但就全诗而论,读起来却给人以循循善诱、浑朴天成的感受,丝毫不觉得生硬牵强。

这正由于原诗作者是以形象思维为比喻来打动人,而不是用抽象概念当教条来教训人的缘故。

全诗共十句,前八句完全让形象和比喻来说话,只有最后点明主题所在的两句,才是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到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这正是初期乐府民歌异于文人的以说教为主的作品之处。

首二句写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植物群生的园圃里充满了生机。

一句用“青青”形容“园中葵”,显得色彩鲜明,活力旺盛。

尤其在春天...

古诗词中 长调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古诗词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课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唐代也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

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翻译

楼主太小气了吧展开全部 连悬赏分都没有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鉴赏】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

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

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 原文 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翻译

楼主太小气了吧 连悬赏分都没有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鉴赏】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

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

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

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 原文 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

一首古诗词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

“长歌怀采薇”这句话中的“采薇”是什么意思?

1、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

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夜雨染成天水碧。

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9、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0、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13、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5、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8、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20、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21、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22、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2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4、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2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26、清风湿润,茶烟轻扬。

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27、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8、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29、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30、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31、红尘嚣 浮华一世转瞬空。

32、我不是我 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

33、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34、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35、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

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36、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7、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

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38、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3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40、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41、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43、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44、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45、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4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47、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48、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49、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5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51、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52、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就能够上岸53、天凉了,凉尽了天荒 地老了,人间的沧桑爱哭了,这么难舍 心都空了,想放不能放天亮了,照亮了泪光 泪干了,枕边地彷徨54、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55、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56、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57、也许是前世的姻 也许是来生的缘 错在今生相见 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58、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59、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60、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61、怎知红丝错千重 路同归不同踏雪寻梅方始休 回首天尽头62、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

63、人成各,今非昨,秋如旧,人空瘦64、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 楼外楼 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65、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66、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67、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68、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

69、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70、开始想念,那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以及那一片灿烂的江湖。

——还有那些曾经爱过恨过的人们。

71、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72、安然的度过一世春秋。

浑噩自知。

73、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74、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 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75、总在不经意的年生。

回首彼岸。

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76、我总是在想,我的记忆是不是活在长街的那头,而我的年轮死在长街的这头77、...

余音绕梁文言文中 “复为曼声长歌”的复是什么意思 “弗能自禁”的...

展开全部 [诗词]韩国古诗的渊源 爬爬书库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它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公职为国效劳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尺度。

对待诗的这种态度产生了某些有趣的后果。

首先,诗往往以“我”为中心,往往是一种自由。

这种主观传统到了造诣不够深厚的人手里会格于一些严格的规则而落于俗套,但是到了大诗人手里就能让读者以诗人的感受中发现他自己的感受,因此也是所有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具体而至于普遍的。

这确实是好诗的标志。

第二,诗具有一种渗透性的朝超脱方向运动的特点。

这反映了自由与解脱的佛教传统,也反映了在渴望秩序与管束的同时也追求终极智慧的儒教传统。

佛教和儒教对韩国文学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高丽王朝时代,即“汉诗”(用汉文写作诗)发展成熟的时期,佛教居主要地位。

在朝鲜王朝时代,即“时调”和“歌辞”这两种据认为最能表达韩国人的感情的通俗文学形式达到全盛发展的时期,则一直是儒教居主要地位。

人格修养是这两个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所向往的超脱的人与儒教所向往的圣贤之士的基础是相同的。

第三,诗往往是即兴赋诗的:游寺庙、会朋友、喜迎春天的到来、接受一瓮馈赠的酒。

对一个具体事件触景生情便引起了诗兴。

第四,诗人往往对自然持独特的态度。

诗人看自然是概念化的。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进而由冥想而陶醉,不是为有形的美,而是为精神的美而陶醉。

诗人看到的并不是这一座山或者山的这一个部分,也不是这一朵花或者花的这一片花瓣。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花的普遍本质。

这种态度主要是象征主义的,重点始终放在内心世界的景物上。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和舞蹈

可惜的是,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遵守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称为“吏读”。

由于这一发展,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

“乡歌”盛行于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初期,保存至今未佚失的有25首。

高丽王朝期间,“长歌”取代了“乡歌”。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化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但是,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细腻的。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韩国诗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

李奎报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色采,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一个驿站、一家客店?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他的诗很短,而且如歌一般,并富有启示性。

这些诗描写他自己在刹那间受到的启迪。

在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水面上出现比较的波澜的时刻,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那也许是职务上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子女或妻子有什么事;也许是游寺庙或者访友;也许是愁事,也许是乐事。

无论是什么事,总与诗人自己密切有关。

“汉诗”是传统从新罗时代开始兴起,历经高丽和朝鲜时代始终不衰,产生了许多优秀诗人。

17世纪诗人郑的一首四行诗代表了这个传统的顶峰时期。

诗写道: 远滩影绰约, 疑是一白鹭; 长空风萧萧, 江上渐日暮。

“汉诗”所引起的感触与“时调”大不一样。

这种感情上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这个事实:“汉诗”是用中国文字,即文学和官场的语言写的,“时调”则是用韩字,即本土和普通人的语言写的。

总之,“时调”甚至比“汉诗”更接近生活、更个人化。

诗人要在3行、45个音节这么小的范围内介绍并刻划出一个形象,借以说出他本人的体验。

在诗人同他的主题之间不容有任何间隔。

“时调”这个词最先见诸申光洙(1712-1775)的笔记。

申光洙的笔记里说,“时调唱”(歌)始于当时著名歌手李世春。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音乐而不是歌词,所以“时调”一词看来是“时节歌谣”?即合乎时令季节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如今所说的“时调”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是为了使传统诗歌形式与当时已开始从西方涌来并席卷文学舞台的新体诗、自由诗等分清界限。

关于“时调”的起源,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

论点很多,有的说是新罗时代的“乡歌”或者从中国明代传入的佛教歌的发展,有的说是在把中国的诗译成韩文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的说是从高丽王朝的“短歌”发展而来,也有的说这是一种可以上溯到古代萨满教的吟唱的形式。

一个事实给解开“时调”的历史之谜增加了困难,这就是,韩字是直到1446年才创造的,因此在这个日期以前所写的”时调“要么就是原来用汉文记录,直到后来才译成?或者说重新译回?韩语,要么就是从一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