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相映祭先人清明



缅怀革命先烈的诗句有什么展开全部 郭沫若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

缅怀革命先烈的诗句有什么

展开全部 郭沫若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

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

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

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

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

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

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

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

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

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

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

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

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

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

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

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

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

...

急求中国各传统节日的资料

1月元旦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2月情人节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

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

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是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用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刑,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她的一片情怀。

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3月国际劳动妇女节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

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

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

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4月国际愚人节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

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

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聪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

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

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

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

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5月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

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母亲节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

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

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 Amanm、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

于1905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Amanm悲痛欲绝。

两年后(1907年),Amanm 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Amanm 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6月国际儿童节 1925年8月,世界5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发表了爱护儿童、保障儿童福利的宣言。

关心儿童的各国代表,对于救济贫苦的儿童、避免让儿童从事危险的工作,以及怎样养育儿童等问题...

历代写清明节扫墓的诗?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非常多。

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

《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

”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可以说,清明是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

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

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

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

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

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

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

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

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

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蝶恋花.清明祭祖『 诗词歌赋对联 』≡:文学创作

清明祭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祭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隐约呼儿声在耳,依稀鲤对梦如烟.悲情似水归何处,岁岁春风泣杜鹃祖...

清明节祭奠亲人的诗句有那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展开全部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凉簟冰壶寒世界,能不思卿一默然。

清明节到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想到过世的亲人,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让眼泪再次流过那年那月。

佳节清明,桃李笑! 3、不知觉间我们已然长大,回想起过去的种种,不禁感慨万千。

岁月如歌,历史的脚步依然在前进。

活着,是一种幸福。

沉默,来哀悼消逝的昨天。

4、思念久了,便能感动天,雨丝纷纷,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让人忧伤淡淡的一抹静谧,这一天,酒入愁肠思故人,清明雨纷纷。

5、记得莎翁剧作中有句台词:谁造的房子更坚固,是掘墓的人,他造的房子可以住到世界的未日。

清明了,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他们过得还好吗? 6、风沙漫天锁残阳,独依云阁心彷徨。

欲执玉腕偕白首,愁离催人愁断肠!亭,这是你送我的第二首诗--《情殇》! 7、寂寞游荡网间,戏语漫入眼帘。

会有情人,叙述心结千千。

寻寻,觅觅,世间万事皆缘。

8、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妻妇。

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几缕青烟随风起,满野纸烬飞。

9、何为缘也?古人云:“缘,源自圆,乃命中注定,即缘份”。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共得同床枕,珍惜! 10、寂寞游荡网间,戏语漫入眼帘。

怎会有情人,叙述心结千千。

寻寻,觅觅,世间万事皆缘。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11、流星绚烂,稍迅即逝;生命璀璨,不过也短短几载。

春去秋来,日升日落,生命消逝只是换了个起点。

不必忧伤在过去中,要学会向前。

12、清明节了,晚上莫名电话别接,陌生人要躲开,一个人别独行,早点上床睡觉,别疑神疑鬼,只要不做亏心事,把我的短信回,我和神鬼都欣慰! 13、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种缘。

缘起缘灭,梦中变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

曾经的回忆,美好的记忆,保存在脑海。

愿你在天堂一样快乐! 14、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更懂得爱和珍惜。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 15、每当这个日子的来临,总会让人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逝去的人,装载着千丝万缕的思念。

如果你真的为他/她好,请你快乐多一点! 16、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先祖关心亲人。

这个世界,爱情可同甘共苦,却固守不了平淡;友情经得起平淡,却经不起苦难。

唯有亲情,两者兼得,清明节快乐!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命中注定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

不必强求生活中的些许变化,逝去的权当记忆,让我们把他们藏在心底。

18、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

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

是怀念,还是沉默?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

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19、纷纷雨滴,点点思念,丝丝牵挂,一点忧愁,一抹感伤,却上心头。

风淡雨轻思故人,清明雨上泪痕痕。

愁断泪满襟,清明雨纷纷。

20、用通达的心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感染生命,感染生活;用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

清明节,关爱生命,开心生活,祝大家节日快乐! 21、我不得不承认生命之脆弱禁不起我们再三的考验,生或死,也许早已命中注定。

逝者如斯,生者为此沉寂。

沉默,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

22、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

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23、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24、湘西的四月,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

清明节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迷蒙的苍穹里,,已经飘起了如烟如雾的丝雨,那漫空飞舞的晶莹,似在轻呼着初夏的暖意。

25、谁说谁不会伤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谁说谁不会想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可是想念是暂时的,伤悲是暂时的,我们不会永远的活在过去。

26、柳树绿了,微风暖了,可是细雨却迷离了。

也许是因为这个节日吧,让我们又会到了从前,让我们又会想很多,希望我们快快的好起来,不要再这样了。

27、清明节,万事哎,多快乐,莫伤心,好好地,每个人,祝福你,都希望,你幸福,不要哭,要坚强,为了我,为了他,也为了你自己。

、以上供参考,请采纳。

清明时节的诗词

展开全部 关于清明时节诗词一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乡村清明日》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烛纸祭先陵。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介石 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

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

《清明》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