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牡丹富贵说 中华诗词



赞美牡丹的词语。展开全部“洛阳牡丹甲天下”是盛传已久的话语,“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来赞扬牡丹花的。 洛阳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立都城,是世界闻名

赞美牡丹的词语

展开全部“洛阳牡丹甲天下”是盛传已久的话语,“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来赞扬牡丹花的。

洛阳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立都城,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栽培种植国内外名优牡丹二百多个品种,分红、粉、兰、紫、黄、黑、绿、白、变色等九大色系,花色齐全。

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平泉朝游、铜驼暮雨、天津晓月、洛河夜哭、金谷春晴、邙山晚眺。

” 不与百花争报春,春深时节始登陆。

当春满大地时,牡丹才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

洛阳牡丹的茎又细又短,枝干可达3米,枝叶茂盛葱茏。

它的叶子又扁又短,绿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

每年的四月份,洛阳城就成了牡丹花的海洋,牡丹花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

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最绿的牡丹是“豆绿”,它的颜色近似叶绿;最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它的颜色是深紫发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数“魏紫”,约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红的牡丹是“火炼金丹”,它的颜色近似国旗红;最蓝的牡丹是“蓝田玉”,是粉里透蓝;最佳的间色牡丹是“二乔”,它一朵花上两种颜色。

牡丹花娇艳饱满,花瓣重重叠叠,牡丹的花枝细而长,那翠绿给人清爽。

她的叶子犹如一个个小巴掌,像小朋友一样欢快地拍着手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一阵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引来无数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一边工作,一边欣赏着牡丹,惬意地享受着生活带给它们的无穷乐趣。

洛阳的春天是属于牡丹的,她们在这温暖的四月竞相开放,让爱她的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倘若你站在牡丹丛中,你一定会陶醉于她那独特的香味,因为任何花香都不能与牡丹花香相媲美。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

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

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

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

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

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李白的《清平乐》:“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韦庄的《白牡丹》:“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苏轼的《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二首》:(一)“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刘禹锡的《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邵雍的《牡丹吟》:“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 从古到今,各个文化阶层的人们对牡丹花的描写,刻画和歌唱的作品多如天上繁星,例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著名戏曲《牡丹亭》,而国画牡丹的上乘之品也是多不胜数的。

古人有“牡丹花下死,作鬼也****”的笑谈,可见牡丹花在我国民众心中的确占有很大的分量。

洛阳的牡丹不仅丰姿绰绝,而且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

”《黄帝内经》的《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牡丹华。

”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

” 牡丹的茎、叶可以治疗血瘀病;它的根可以入药,也可以叫它丹皮,入药后可以治疗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

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

而它的花瓣可以食用,并且味道鲜美。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这是描写牡丹的名句;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这是赞美牡丹的词语。

牡丹是洛阳的骄傲,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她折服,无愧于“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风儿爱牡丹,爱她的娇媚,也爱她的高贵;爱她的典雅,也爱她的多姿;爱她的艳丽,更爱她的热情…… 牡丹花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已经有“国花”之美称。

她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品种,洛阳牡丹更是由于她的艳压群芳而名满天下。

牡丹花的花瓣大而色彩艳丽,花瓣之大和花色之多在群花中算是很出众的了。

牡丹花花型有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和皇冠型等七八种区分;她的枝繁叶茂,枝条有单枝型和稠枝型之分,叶子有大形圆...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中国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展开全部 一般通过这些意象体现这些意境;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三、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五、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六、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七、其它类: 古人: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关于牡丹的手抄报,急需!!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以洛阳牡丹、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牡丹根皮入药,名曰“丹皮”,可作为盆景植物观赏,花朵颜色众多,有粉色,红色,白色等等,粉色以粉中冠,白色以景玉较为出名。

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洛阳韦娜作品·精品工笔牡丹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氛围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就是牡丹的介绍吧 或者你可以 打印个什么牡丹的图 贴手抄报上 我好像记得牡丹是国花 还是市花什么的 忘记了......你要是知道的话可以写上去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

展开全部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

辛弃疾写的古诗,要意思。

不是词

菩萨蛮 辛弃疾 稼轩日向儿童说。

带湖买得新风月。

头白早归来。

种花花已开。

功名浑是错。

更莫思量着。

见说小楼东。

好山千万重 菩萨蛮 辛弃疾 无情最是江头柳。

长条折尽还依旧。

木叶下平湖。

雁来书有无。

雁无书尚可。

妙语凭谁和。

风雨断肠时。

小山生桂枝。

菩萨蛮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 辛弃疾 香浮乳酪玻璃碗。

年年醉里尝新惯。

何物比春风。

歌唇一点红。

江湖清梦断。

翠笼明光殿。

万颗写轻匀。

低头愧野人。

菩萨蛮 辛弃疾 淡黄弓样鞋儿小。

腰肢只怕风吹倒。

蓦地管弦催。

一团红雪飞。

曲终娇欲诉。

定忆梨园谱。

指日按新声。

主人朝玉京。

菩萨蛮 辛弃疾 锦书谁寄相思语。

天边数遍飞鸿数。

一夜梦千回。

梅花入梦来。

涨痕纷树发。

霜落沙洲白。

心事莫惊鸥。

人间千万愁。

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来年将告老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

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

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

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

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

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答余叔良和韵东舍延朝爽,西林媚夕曛。

有生同扰扰,何路出纷纷。

暖日鹓鸾伴,空山鸟兽群。

本来同一致,休笑众人醺。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春雨昼连夜,春江冷欲冰。

清愁殊浩荡,莫景剧飞腾。

身是归休客,心如入定僧。

西园曾到不,要学仲舒能。

读邵尧夫诗饮酒已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尧夫。

若论老子胸中事,除却溪山一事无。

读书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读圆觉经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万里鱼龙会有时,壮怀歌罢涕交颐。

一毛未许杨朱拔,三战空怀鲍叔知。

明月夜光多白眼,高山流水自朱丝。

尘埃野马知多少,拟倩撩天鼻孔吹。

赋葡萄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乾。

感怀示儿辈安乐常思病苦时,静观山下有雷颐。

十千一斗酒无分,六十三年事自知。

错处真成九州铁,乐时能得几絇丝。

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风日夜吹。

感怀示儿辈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

归田曾有志,责子且无诗。

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

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

关悟老住明教禅院道人匡庐来,籍籍倾众耳。

规摹小轩中,坐稳得坎止。

慈云为谁出,法席应众启。

招提隐山腹,深净端可喜。

夜禅余机锋,文字入游戏

会有化人来,伽陀开短纸。

和傅岩叟梅花二首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

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和傅岩叟梅花二首灵均恨不与同时,欲把幽香赠一枝。

堪入离骚文字不,当年何事未相知。

和郭逢道韵枣树平生叹子阳,里歌虽短意偏长。

东家昨夜梅花发,愧我分他一半香。

和郭逢道韵君家富贵有汾阳,只要文章光焰长。

莫为梅花费诗句,细思丹桂是天香。

和李都统诗破屋那堪急雨淋,且欣断港运篙深。

老农定向中宵望,太岁今年合守心。

和前人观梅雪有怀见寄相思几欲扣停云,抱疾还嗟老不文。

满眼梅花深雪片,何人野鹤在鸡群。

诗肩相见高如旧,酒甲而今蘸几分。

且向梁园赋清景,自知才思不如君。

和前人韵池鱼岂足较浮沉,邱貉何曾异古今。

末路长怜鞭马腹,淡交端可炙牛心。

山方高卧云长乱,松本忘言风自吟。

昨日溪南鸡酒社,长卿多病不能临。

和前人韵茶瓜不作片时留,又向悠然作胜游。

花径似经新扫酒,竹林唤起旧风流。

天教有象皆楷写,世已无书可校讐。

长日苦遭蝉噪聒,杖藜拟访涧泉秋。

和泉上人芒鞋踏遍万山松,得得归来丈室中。

破裓一身在悬磬,清谈对客似撞钟。

名家要看惊人举,觅句何须效我穷。

春雨地罏分半坐,便疑身住古禅丛。

和人韵老来筋力上山迟,过眼风光自崛奇。

拟放狂歌花已笑,正羞短发雪偏垂。

溪山能破几緉屐,风雨连催十二时。

且锁君诗怕飞去,从人唤我虎头痴。

和人韵老奴权至使将军,非所宜蒙定可黥。

嫫母侏儒曾一笑,瓠壶藤蔓便相萦。

解纷已见立谈顷,漏网从今太横生。

岂是人间重生女,只应诗老便多情。

和任师见寄之韵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芰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和任师见寄之韵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

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和任师见寄之韵几年魂梦隔高门,叹息潭间阙异闻。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和吴克明广文赋梅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

和杨民瞻韵拄杖闲题祖印来,壁间有句试参怀。

从来歌舞新罗袜,不识溪山旧草鞋。

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和赵国兴知录赠琴赵君胸中何瑰奇,白日照耀珊瑚枝。

新诗哦成七字句,孤桐赠我千金资。

人间皓齿蛾...

关于荷花的诗词

百度就有N多:菩萨蛮(荷花) 宋 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儿,尽日繁香里。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荷花媚 荷花 宋 苏轼 霞苞电荷碧。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唐诗 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杜荀鹤: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折荷有赠 唐 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子夜吴歌(其二) 唐 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越 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东林寺白莲 唐 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京兆府栽莲 唐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下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 沈 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 南朝梁 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夏歌 南朝、梁 萧 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 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古风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 南朝梁 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咏江南可采莲 南朝梁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 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宋词 黄莺儿 晃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

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

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谒金门 冯延己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华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罗敷媚 陈师道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

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筋。

知在谁傍。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中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

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

为什么中国没有国花

展开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这个地球上惟一没有国花的大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样一个事实,急坏了不少人。

譬如,已经是91岁高龄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院士就是一个代表

他甚至放出话来,在他有生之年,中国如果评选不出国花来,他死不瞑目!看起来,这个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但是,据记者掌握的情况,这是一个很不好解的结。

其中的争论很多,有些甚至是很尖锐很复杂。

国花评选为什么这样难?到底有哪些矛盾和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然后大家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

评选标准之争之所以一直没有选出国花,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国花的评选标准问题上始终存在很大的分歧。

1994年,中国林学会曾经拿出一个国花评选的标准,认为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是,这个标准刚一出台,马上就有学者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分布要广泛”的要求不妥。

因为大家喜欢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广泛的物种。

他举例说,大熊猫分布并不广泛,但它却是人人喜爱的国宝。

同样的理由,“外观漂亮”也不宜作为硬性规定。

因为“漂亮”与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国地域广,人口构成复杂,各民族对美丽、漂亮之类的看法传统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要求显得意义不大。

这位学者指出,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得不得了的东西,不是一两种花卉所能承载得了的。

他举例说,信奉“中庸之道”的儒学是一种文化,而反中庸的法学也是文化的一种,你说他们孰优孰劣?至于说到经济价值则更是牵强附会。

杨树经济价值高吧?但是它不能称为国宝。

珙桐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但它确是十分珍贵的国家稀有树种。

后来,在一次关于国花评选的研讨会上,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修正为八条标准:一是要原产地在中国,地地道道、土生土长;二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人见人爱,雅俗共赏;三是其姿态、特性等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性格,是一国的精神象征;四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要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文化体系,能代表中国风范;五是要分布广泛或者有广适性,使各地都能养植;六是用途要广泛;七是要兼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在56个民族中犯忌;八是应考虑我国两岸四地的现实情况。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一个标准比前面的四条标准更苛刻,要求更高,要全面加以满足,简直是不可能的。

不说别的,“人见人爱”,你说哪一种花能够做到?“使各地都能养植”,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有人说,国花评选不必搞得那么复杂,没有必要搞什么系列标准,只要突出一点,可以不及其余。

他举例美国当年评选国鸟的情况作为佐证。

1782年,出于当时的形势需要,美国政府指定白头海雕为美国的国鸟,因为它外观威武、身姿矫健、性情凶猛,最能代表勇猛、力量和胜利这样一种美国需要的文化。

美国在评定国鸟时采取的是一种“独裁”式的指定方式,并没有体现什么民主,可是却为一向崇尚民主的美国民众所接受,为什么?因为它的大方向正确。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仿效。

只要我们选择的国花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精神特质,什么方式最简捷就用什么方式来评选好了,最终都能为国人所接受。

可是也有人说,国花,国花,是代表全国人民共同意愿的花,应该让最广泛的民众拥有话语权、表决权、参与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拟定严格的评选标准、评选程序与评选办法,并以必要的方式予以确认

否则,就不能体现全国人民的意愿,就够不上档次与权威性,就会乱套。

针尖对麦芒,丝毫不退让。

在国花评选标准问题上,现在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单国花与多国花之争在国花评选过程中,争论最多的是评选单一的国花好,还是评选两种国花好?甚至是四种国花或者五种国花或者更多国花好?这里面的争论十分激烈。

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而原产我国的就有1万~2万种,因此我国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世界许多国家的园林产业支柱都是“华花”,尤其是欧洲国家,更为此赞誉为“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其为花园”。

可能正因为原产于我国的特种花卉品种太多,所以评选国花比别的国家就更加众口难调。

旧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国花问世的记录。

1903年,当时的清政府掌门人慈禧太后效仿外国敕定牡丹为国花,故1915年版《辞海》称“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1929年,在尚未完全推翻清政府的前提下,当时的民国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便将梅花指定为国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没有国花。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评选国花的工作才正式启动。

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上发表了《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

香港明报很快就发表了社评,赞成其主张。

但是,随后,另一个强大的声音就出来了

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他们说,梅花傲霜斗雪、花自独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也当之无愧。

于是,1988年,陈俊愉先生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

家里挂字画有什么讲究

展开全部 客厅挂画风水上来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书法:书法在风水上最常见用处是挡"门煞",例如大门正对着卧室,在堪舆学上房被门正对着有不利之说,因为大门开闭所形成的急速气流会直"冲"入房,遇上这种情况就可以在房门上挂墨宝。

2、众鱼嬉水字画:广东习俗以“水”为财,而鱼又有着年年有余、连年有余的吉祥喻意,所以双鱼嬉水图、九鱼图最适宜摆客厅正门45度对角钱的“财位”上,取其“招财”喻意。

3、竹子字画:寓意升高,节节高,易挂放在书房、孩子卧室、办公室等。

4、荷花字画:也是莲花,寓意和气,出污泥而不染,信佛的也有寓意圆满、善心等,易挂在客厅、会议室、老年人卧室等。

5、雄鹰展翅图:雄鹰展翅一般挂在书房及客厅,代表着鹏程万里、大展宏图、壮志凌云的意思,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挂画后雄鹰的"嘴"不宜对着人的头部,所以一般是不宜挂在沙发、座椅上面。

6、一帆风顺字画:亦由于五行生克的原理,所以不宜挂在南方,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帆船下的浪花不能朝向门窗。

7、山水画:山水字画摆法较为讲究,一般适合摆在全屋座方(门的另一方)或居室坐椅、睡床位置的左手边;山势平圆的字画亦可挂在书桌后面作为“靠山”,能增加贵人运。

易挂在客厅、会议室、办公室的座椅后等。

8、牡丹图字画:国花牡丹因为喻意富贵吉祥,所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而在家居摆放牡丹图一般可选择北方和南方,因为牡丹属木,北方是堪舆上的“水”地,木得水生而茂盛繁荣;南方是“火”地,取木生火是兴旺之象,此布局在近二十年中催旺了风水上的九紫财星;由于西方为“金”,木不宜被金克,所以牡丹图一般不宜放在西方。

牡丹象征富贵、姣妍、繁华等,适合挂在客厅和卧室。

在客厅、卧室的墙面上挂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

在室内悬挂一副字画作品,可以渲染家里的艺术气息,开拓视野,增加美感,平时每天看着也会觉得身心愉悦。

...

描写草原的诗词

展开全部活跃在文坛的辞赋作者 一、颜其麟,祖籍湖北,生于1935年,大学毕业。

解放前攻读四书五经,解放后一直研究古典文学。

现为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士、院长。

上世纪80年代初,著作开始问世。

其著作有《香港赋》、《三峡赋》、《黄河赋》、《桂林赋》、《黄山赋》、《庐山赋》、《南昌赋》、《黄鹤楼赋》、《扬州赋》、《西双版纳赋》、《鄂州赋》、《石画赋》、《鳖赋》、《南榭赋》、《丹阳赋》、《菏泽牡丹赋》、《洛阳牡丹赋》、《张家界赋》、《少林赋》、《郑州赋》、《海上田园赋》、《服装赋》等30多篇大赋。

之外,尚有《古诗新魂》、《三峡诗汇》、《国花颂》等古诗集问世。

其人既从事汉赋创作,又从事书法创作。

自谓“赋伍班张歌盛世,书宗颜魏颂京华”。

周南赞曰“书赋同辉”;沈鹏称之“赋书双璧”。

胡光舟读其赋而称之为“全国不敢作为第二人想的当代汉赋作家”。

其人生信念是:“文章俯仰千秋富,翰墨沉浮百世春”。

其奋斗目标是:“铺陈世界张张纸,容纳乾坤本本书”。

其赋作问世之日,亦其书法出版之时,所谓“赋书双璧”、“书赋同辉”,亦即是之云尔。

199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自书诗赋展览,受到很多专家的嘉许;2002年荣获国际炎黄文化金奖,与沈鹏、刘炳森等著名书法家齐名同列(同列为卓越贡献奖)。

颜的《宜春赋》一共三十八段,九千来字,堪称辞赋字数之最。

比潘岳长赋三千多字《西征赋》还长的多。

赞美宜春“山娇川媚,物美风醇”“袁山耸翠千秋美,地以人重;高士流芳百世馨,人因地传”。

颜的辞赋洋洋洒洒特别擅长铺陈,极尽渲染之能事,文法比较正宗,功底扎实,气势恢弘,对仗工整,包容广泛,波澜壮阔。

将宜春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特产物品等一笔描尽。

不过依笔者拙见,中间部分内容陈述的稍显繁琐,如削减浓缩一下更妙。

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高度评价颜先生的《威海赋》并为《威海赋》作序。

颜先生为了著《威海赋》先后四赴威海,客居三月有余,详读史料,遍访山水,历时近一年,终成此赋。

这说明颜先生著文的态度极其认真负责。

《威海赋》也成为当代城市宣传之工具。

二、孙继纲,洛阳辞赋研究会会长,一篇《洛阳龙门赋》让他名声大噪。

此赋写来字字珠玑,文笔锦绣,文采华丽,辞藻丰富。

特别对佛学有很深很透彻的了解和修为。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开篇就气势非凡,“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能;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展现一千多年的佛学史。

“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

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对石窟艺术大加赞叹。

“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为各类佛像的姿态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孙先生据了解还担任政府要员,可能是工作比较忙的原因,却搜不到他其它作品,对此深为遗憾。

三、魏明伦,生于一九四一年,四川内江人。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

四十余年未换单位

一九八五年,凭着一本《潘金莲》而一举成名,并引发社会各界大讨论。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又相继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并屡屡获奖,被戏称为“巴蜀鬼才”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

魏先生名利双收以后,最近被四川地方各地请去著赋。

酒楼会堂,桥梁陵墓,均可入其赋。

收费不菲,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

已发表作品有《大洲广场赋》、《中华世纪坛赋》、《会堂赋》《廊桥赋》《二滩赋》、《绵竹赋》、《盖世金牛赋》、《合江亭赋》、《纪信诓楚赋》等近10篇骈赋文,每一篇骈赋均被中央级报纸争相转载和为全国发烧友收藏,魏明伦也由此被誉为目前“国内骈赋第一快手”。

如《中华世纪坛赋》中“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这些句子对仗工整,音韵铿锵,且文采斐然,寓意深刻。

但个别作品还是显的有些不够精练,如“大潮推动小城,小城观念大变”“赵州桥什么人修?洛阳桥什么人留?”这些句子还可以再深加工一下,就更为精练,强悍了。

总而言之,魏的碑赋类似于骈赋,文赋,俗赋的一种综合。

语句流畅,用词平易,可读性较强,是辞赋的一种发展方向。

四、何开四,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谈家协会主席,著名词赋家:何所作的《中华钱币赋》阅读了100多万字的资料,历时3个月修改17次。

600余字的《中华钱币赋》现刻碑立于成都印钞公司

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巴蜀文化赋》、《大地赋》、《国酒茅台赋》、《川菜赋》,《国宝熊猫赋》《沐川赋》《南糊赋》《小平百年赋》等,其中创作的《中国农业赋》一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刊刻展出。

“钱积如山,德立千仞;钱流如川,心如止水”何的赋和魏有相似之处,但何比魏讲究韵律,生动性要稍差于魏,二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五、陈恩田,著名书法家、诗人,祖籍安徽安庆,出生于四川乐山, 12岁因卖对联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小秀才”,后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