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昌黎碣石山诗词



昌黎碣石山导游词作文500字展开全部朋友,你知道碣石山是什么样子吗?让我来告诉你吧!碣石山是昌黎最高的山峰,它在昌黎县城的北边,穿过杏树园村就到了碣石山山脚下,在那里有一个水岩寺,寺里住着和尚……站

昌黎碣石山导游词作文500字

展开全部朋友,你知道碣石山是什么样子吗?让我来告诉你吧!碣石山是昌黎最高的山峰,它在昌黎县城的北边,穿过杏树园村就到了碣石山山脚下,在那里有一个水岩寺,寺里住着和尚……站在山脚下往上看,山很高大,山路是铺好的台阶,一边走一边看风景,路边上长着很多的树,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一只乌龟从洞里钻出来,还有的像大鼓……走到半山腰,有一座漂亮的小亭子,可以坐在那里歇歇脚,再往上走,路就更陡了,路边架上栏杆,可以保护行人通过,我还听泉水哗哗的响声,仔细一看,原来是山上流下来的呀,我赶紧跑到泉水边洗一洗小手和小脸,洗完之后真爽啊!忘记了自己的疲劳,我一口气爬到了解脱岭,妈妈说,再往上就是望海长廊和八仙台了,只是我年龄太小,爬不上去了,我相信那里景色会更美!朋友快来碣石山玩吧!...

有关昌黎碣石山的典故

碣石山坐落在昌黎县城北,距北戴河约30公里。

碣石山北接燕山高峰大岭,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碣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

峭拔挺峻 ,又紧临大海

因此,碣石山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岳之外,曾被称为“神岳”。

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

碣石山历史悠久。

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秋东巡时登上碣石山,令人刻下“碣石门辞”,赞颂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

汉武帝刘彻元年(110年),登临碣石山,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

魏武帝曹操(207年)登上碣石山,留下壮丽诗篇“观沧海”,碣石山遂以观海胜地著称。

历史上有九位帝王临登碣石山,使碣石山成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名山。

水岩寺是一香火鼎盛的古刹, 碣石山前有一湖名“碣阳湖”,相传这正是秦始皇东临碣石,镌刻“碣石门辞”的地方,也是北魏文成帝“大宴群臣”的地方。

“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

鸽子窝的诗句

昌黎县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

有关碣石出处有两说,一说在河北昌黎。

另一说在辽宁兴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庙(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附近的孟姜女坟发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证实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经专家鉴定炎秦汉时期的建筑遗物。

从而推断出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在仙台顶筑有汉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

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

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

山中有古刹“水岩寺”。

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

《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导岍及岐…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 ,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辞海》:“《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这个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1]《步出夏门行》: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观沧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远眺大海所见到的景象是什么

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应该是对的)

默写古诗《观沧海》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展开...

古诗中的碣石山是一座怎样的山?

碣石山坐落在河北素有“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 戴河约30公里,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

碣石山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哨的峰峦,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 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揭似柱,极像直插云霄 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得名“碣石”。

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峭拔挺峻,又紧临大海,从远古时就被古人当成北方沿 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并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 贡》》中。

因此,碣石山成了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岳之外,曾被称为“神岳”。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以及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唐 太宗等各代君主都曾登临此山。

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过碣石山求仙,汉武帝 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碣石山的主峰仙 台顶筑有汉武台,曹操在公元207年东征乌桓的归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流 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北魏文成帝还“改碣石 山为乐游山”。

唐太宗也曾几次观沧海到过碣石山,并也写下了许多诗篇。

碣石山有十大景观,即“东峰耸翠”、“碣石观海”、“天住凌云”、 “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龙蟠灵壑”、“凤翥祥 峦”、“霞晖窣堵”、“仙影沧浪”。

其中以“碣石观海”最为壮观,登临仙 台顶,山海奇观尽人眼帘,可把从深河口到秦皇岛港,乃至山海关与老龙头之 间的宽阔海面尽收眼底,饱尝“碣石观海”的美丽风光。

碣石山中的又一绝美 去处是与仙台顶毗邻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

五峰高耸,山峰形状各异, 环列如屏,山上青松如画,怪石嵯峨。

在平 斗峰的半山腰有一平台,这里有一座为祭 祀韩愈而修筑的韩文公祠。

李大钊也十分青 睐此地,多次到此吟诗作词,著书立说。

他 在《游碣石山杂记》中,曾用“惊为天外桃 源”之语来赞美碣石山。

“神岳”碣石山,山清水秀,风景宜 人,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的魅力,堪称北国 不可不游的胜地。

唐诗中关于碣石山的诗句 有髙适《燕歌行》:“枞金伐鼓下榆关,旌 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 照狼山。

”贾岛《题青龙寺》:“碣石山人 一轴诗,终南山北数人知。

拟看青龙寺里 月,待无一点夜云时。

曹操当年怎么上的碣石山

“碣石道”一词,见於《隋书·炀帝纪》。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春正月,隋炀帝亲自统兵出征高丽,遣二十四军分道并出,其中“右第一军可黏蝉道,第二军可含资道,第三军可浑弥道,第四军可临屯道,第五军可候城道,第六军可提奚道,第七军可蹋顿道,第八军可肃慎道,第九军可碣石道,第十军可东暆道,第十一军可带方道,第十二军可襄平道”。

在《隋书·地理志》中仅北平郡统县卢龙一条记“有碣石”,此中“第九军”所“可”的“碣石道”,当为通往隋朝时卢龙县境内的碣石山(即今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或穿越碣石山的通道。

碣石道早在隋朝以前就有了。

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巡幸碣石山,走的无疑是这条通道,只不过当时没有这样称谓,或虽有之而史书尚未如此记载罢了。

曹操东伐乌桓,去程没有走碣石道,回程却由此而归。

司马懿在曹操东征乌桓31年后,即公元238年,率领大军奔赴辽东征伐公孙渊,走的就是碣石道。

《晋书·宣帝纪》明确载有:“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

车驾送出西明门。

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

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

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於辽水。

”《晋书》的记载说明,“碣石道”为由西向东,经过孤竹国旧地(今卢龙一带),穿越碣石山,去辽河流域之路。

无疑,北魏文称帝东巡平州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北齐文宣帝亲征契丹,归来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在隋朝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也是如此。

后来,碣石道一直沿用下来,成为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途径。

明朝时,碣石道为北京至山海关的主要通道;清朝时,碣石道为北京与盛京(今沈阳)这“两京”之间的御道的重要路段。

直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北京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完全修通,碣石道才渐渐冷落,交通中心转移到碣石山前的铁路一线(除有铁路外,沿线辟有与铁路相伴的公路)。

碣石道穿越的是碣石山的北部,在由兔耳山(海拔571米,在抚宁县境)、平台山(海拔501米,在抚宁县境)、东城子(海拔489.4米,在卢龙县境)等山峰构成的一道天然屏障,与城山(海拔241.2米,在抚宁县境)、黑峰山(海拔238米,在抚宁县境)、截山岭(海拔188.8米,在卢龙、抚宁交界处)等山岭之间,为一条长长的峡谷。

其地西通卢龙,东连抚宁,系交通要隘。

如今,那一带为102国道的重要路段,为北京至秦皇岛的电气化铁路的穿越之地。

碣石道为古代边塞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为由内地进军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魏武帝、晋宣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以至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莅临碣石山的原因之一。

他们或以碣石山为巡幸目标,或发兵东北路经此处,或班师顺路登高观海览胜抒怀,等等。

倘若碣石山不地当冲要,就很可能不会有一些帝王专程光临,更不会有这麽多帝王在这里相继留下游踪。

由内地去东北地区,不光有碣石道这一条通途,还有卢龙道。

卢龙道是顺古代的卢龙塞(在今潘家口一带),穿越燕山的山脊,由山地前往。

比较起来,当然是碣石道易行多了。

碣石道除碣石山一带有较窄的峡谷外,多为平川之地。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多走碣石道,极少走卢龙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率领大军“至无终”,准备出击乌桓,没有走碣石道,而是上徐无山(古山名,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一带),“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里”(《水经注·辽水》),经白檀(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平县东北),历平刚(古县名,为西汉时右北平郡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平泉县与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交界一带),“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在白狼山(古山名,今名白鹿山,在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部)与乌桓交战,一举斩杀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大获全胜。

这里说的“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里”,指的就是卢龙道,大概是因曹操经由此道出兵杀死了蹋顿,后来此道又被称为“蹋顿道”。

隋炀帝於大业八年春正月遣二十四军分道出征高丽时,右第七军出的就是“蹋顿道”。

曹操当年出征时为何不走碣石道,而走卢龙道呢?这是因为,在那一年夏天“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臯”(曹操《步出夏门行·艳》),“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三国志·魏书·田畴传》)。

也就是说,是夏连降暴雨,江河涨溢,沿海各河道洪水泛滥,极难行军,乃至“秋七月”依然是“大水,傍海道不通”,其“云行雨步”之况,已经“超越”了“九江之臯”(南方的沼泽地带)。

当时,被“请为乡导”的无终隐士田畴指出:“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於柳城。

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

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

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意思

展开全部 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 ①碣石:山名。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次北固山下: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干枯的的枝藤弯弯曲曲,错综复杂的缠绕在千年老树上,偏偏是在黄昏时分,数只乌鸦栖息在 老树上,在那秋风寒瑟的深秋,不连贯的哀鸣着。

弯弯的小桥懒懒的跨在蜿蜒的溪流上,溪水清澈见底,潺潺的流水声不绝。

荒凉废弃,人迹罕 至的乡间小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白马在西风中不停的仰天长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