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祭亲家诗词



写给刚逝去的亲家祭文的诗句1.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韩愈《祭十二郎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

写给刚逝去的亲家祭文的诗句

1.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韩愈《祭十二郎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2.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3.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韩愈《祭十二郎文》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

4.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5.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6. 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韩愈《祭十二郎文》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7.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8.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9.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10.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11.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12.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韩愈《祭十二郎文》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13.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韩愈《祭十二郎文》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带有“达”字的诗词句有哪些

刘长卿 【送张起、崔载华之闽中】 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

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

刘商 【古意】 达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

郑谷 【中台五题·石柱(外祖在南宫,七转名曹,镌记皆在)】 暴乱免遗折,森罗贤达名。

末郎何所取,叨继外门荣。

丰干 【壁上诗二首】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

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皎然 【杂兴六首】 谁高齐公子,泣听雍门琴。

死且何足伤,殊非达人心。

嵩山女 【临去书赠】 君子既执迷,无由达情素。

明月海山上,秋风独归去。

封抱一 【歇后】 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门紫。

既无左达承,何劳罔谈彼。

赞美端午的诗句古诗

赞美端午的古诗有很多,下面我举些例子: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译文: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

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上面我节选了一部分,看你需要哪种情景描写,苏轼描写的关于端午的诗句比较多。

形容生活水平的名言、诗句、歇后语

展开全部 挨家挨户 每家每户,户户不漏。

挨,依次,顺次。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安国宁家 指治理国家

安家乐业 犹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

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安家落户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

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白手成家 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白手起家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

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白手兴家 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

同“白手起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百家争鸣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败国丧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半路出家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不识东家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

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称家有无 称:适合,相符。

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

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

成家立计 犹言成家立业。

成家立业 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成名成家 树立名声,成为专家。

成一家言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尺二冤家 指众多的求书画者。

尺二,指卷轴高度。

打家劫舍 劫:强抢;舍:住房。

指成帮结伙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打家截道 指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打家截舍 指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同“打家劫舍”。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家风范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

风范:风度、气派。

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大家闺秀 旧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

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

当家理纪 指管理家务。

当家立计 主持家政,筹划生计。

当家立纪 指管理家务。

当家立事 主持家业。

当家立业 主持家业。

当家作主 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

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荡产倾家 指丧失全部家产。

灯火万家 家家都点上灯。

指天黑上灯的时候。

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东家效颦 颦:皱眉头。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

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对头冤家 对头:冤家、仇人。

指仇人。

儿女亲家 指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发家致富 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得富裕起来。

伐冰之家 伐冰,凿取冰块。

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用以称达官贵族。

法家拂士 拂:通“弼”。

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

指忠臣贤士。

泛宅浮家 指以船为家。

分家析产 指分家。

分割财产,各自过活。

同“分烟析产”。

丰屋蔀家 比喻深自隐藏,不肯出仕。

也比喻高官显宦豪富丰足。

浮家泛宅 泛:漂浮;宅:住所。

形容以船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黼国黻家 指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富家大室 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富家巨室 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富室大家 泛称广有资财的大户人家。

改换家门 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告老还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

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告老在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

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孤家寡人 古代帝王的自称。

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故家乔木 ①指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

②喻指乡贤。

国仇家恨 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

国而忘家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国尔忘家 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国耳忘家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同“国而忘家”。

国家栋梁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

这里比喻责任作用大。

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国破家亡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黑家白日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

胡越一家 比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

犹言四海一家。

欢喜冤家 表示又爱又恨的意思。

小说戏曲中多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

会家不忙 行家对自己熟悉的事,应付裕如,不会慌乱。

同“会者不忙”。

毁家纾国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同“毁家纾难”。

毁家纾难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

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机杼一家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家败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家藏户有 指家家都有

家长礼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同“家长里短”。

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常便饭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

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家常茶饭 家庭中的日常饮食。

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家常里短 犹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成业就 指有了家产。

家丑不可外谈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同“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

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

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

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 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

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

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

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

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

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

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

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

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

“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

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

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

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

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

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

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

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

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

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

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

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词语文化习俗、传说、对联、诗句

端午节的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3.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5.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

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 山歌节盛况 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

”但是,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

“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

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

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

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

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

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

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

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

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

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

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

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

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

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

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

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

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

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

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

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

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

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

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

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

),包括猜谜等。

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摘自《三明侨报》)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

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

因此,女子...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各地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

)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上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

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

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

郭德纲有哪些段子特别搞笑

郭德纲 单口相声 (1)长篇: 君臣斗 马寿出世 宋金刚押宝 解学士 康熙私访 北京奇闻 硕二爷 血溅白犬坟 白宗魏坠楼 枪毙刘汉臣 丑娘娘 女状元 李半仙捉妖 黄金梦 双槐树 古董王 蛤蟆告状 九头十三命 蒸骨三验 聊斋志异 枪毙阎瑞生 鬼狐传 水浒 三宝下西洋 (2)短篇: 大禹治水 蜂麻燕雀 海棠红 夜郎国 珍妃井 闹天坛 听鹂馆 范家店 飞笔点太原 打西太后 黄半仙 化蜡签儿 贾行家 借火儿 酒迷 二十四孝 天上人间 开殃榜 赎驴 连升三级 抡弦子 崇贞测字 卖父肉 卖西瓜 摇煤球 巧媒 怯跟班 闹学房 求一毛 日遭三险 三瘸婿 三近视 山东斗法 白马告状 圣贤愁 穷富论 天王庙 五人义 小神仙 学徒 闹城 十老会 杨林标 姚家井 珍珠翡翠白玉汤 奔得木进北京 要帐 八字朱砂判 百兽图 正兴德 枪毙曲香久 箱尸案 海慧寺 小淘气 第一针 双子报 苏小小 教子胡同 醋饮场 落榜艳遇 南天门 送亲演礼 家务事 咸丰立后 金豆子 血泪字画 锯碗丁 李鸿章出国 穿朝靴 鬼推磨 傻媳妇 急婆婆 二进宫 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 香妃 熊掌宴 艾窝窝 学本事 吹破天 三婿对文 俩亲家 顶针续麻 五兴楼 皮匠招亲 飞笔点太原 追贼胡同 鞭打沈万三 丁章胡同 桃花女破周公 藏皇上 铸钟娘娘 狗肉将军 恶人图 皮库胡同凶宅奇案 石头人招亲 复汉图 一天皇上 下山东连审十三案 墓中生太子 后本西厢 散财童子 狼山大圣庙 赵匡胤赌钱 麒麟烛 清茶玉盏 两架山 麦里藏金 儿比父大一岁 道光吃汤面 怯跟班 山中奇兽 正德无儿访嘉靖 对口相声 (1) 贯口: 八扇屏 白事会 菜单子 大保镖 地理图 夸住宅 三节会 卖五器 论拳 洋药方 兵器谱 富贵图 暗八扇 戏迷药方 饽饽阵 卖宝贝 (2)平哏: 烟袋大鼓 升官图 生意经 白吃猴 当行论 财迷回家 吃元宵 醋点灯 赌论 大相面 耳朵票 养王八 红事会 得胜图 金龟铁甲 家庭论 揭瓦 咳巴论 哭当票 哭笑论 吃饺子 卖棺材 怯大鼓 山西家信 空城计 天王庙 死舅舅 天文学 小买卖论 看话剧 论梦 五毒论 新鲜买卖 吃论 寿比南山 学评书 造厨 朱夫子 大上寿 规矩论 说话论 老老年 批大戏 怪治病 大过年 卖面茶 吃月饼 卖吊票 梦中婚 偷论 扎针 五红图 拴娃娃 下东洋 琴棋书画 酒色财气 儿子迷 笑论 金兰谱 新旧婚姻 女招待 富贵梦 骗术 说学逗唱 变戏法 敬财神 色论 窑论 批行话 大娶亲 打沙锅 (3)文哏: 八大吉祥 对春联 双字意 文章会 西江月 批水浒 批聊斋 顶针续麻 卖对子 四方诗 诗词会 珍珠倒卷帘 批三国 穷不怕智斗贾仁义 (4)子母: 铃铛谱 六口人 反七口 论捧逗 五行诗 树没叶 羊上树 改良口吐 学四相 学跳舞 福寿全 打灯谜 口吐莲花 变戏法 托妻献子 鸡上树 (5) 倒口: 拉洋片 学四省 双学济南话 天津话 找堂会 怯洗澡 宁波话 怯算卦 猪吃豆腐 老北京话 怯拉车 怯卖菜 交租子 学满语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 窦公训女 汾河湾 黄鹤楼 洪羊洞 师傅经 白话梆子 学西河 卖布头 卖估衣 叫卖图 闹公堂 山东二黄 走西口 闹乌鸦 渭水河 文昭关 武坠子 文坠子 戏迷游街 四郎探母 学电台-坐宫 戏剧与方言 戏剧杂谈 三棒鼓 学梆子 学大鼓 四大名旦 于公案 四川二黄 八大名旦 批单弦 杂学牌子曲 学皮影 罗成戏貂禅 阳平关 铡美案 珍珠衫 捉放曹 乌龙院 四大须生 跳大神 王二姐思夫 舞台上下 日本梆子 评戏大观 弦子书 学曲艺 学乐亭 改良卖马 河南戏 梁祝哀史 刘云打母 学评戏 玉堂春 杨乃武写状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西厢 叹人生 学小曲 包公戏 数来宝 同仁堂 点头数 对座数来宝 戏迷传 学丑戏 跪宝帐 地方戏 找宝钏 学奉调 学莲花落 学小调 打金枝 十八愁 叫小番 华容道 武家坡 遇皇后 鸿鸾喜 文王卦 杨二舍化缘 大杂烩 大登殿 学白派 忘词 双唱快板 [7] 新作品 论50年相声现状 我这一辈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我要发财 历险记 丑人 进化论 我要上春晚 四点种开始 夸祖宗 郭德纲传奇 西征梦 游历外国 群口相声 扒马褂 大审诓供 法门寺 群七口 金刚腿 酒令 翻四辈 乌盆记 四字联音 文训徒 武训徒 找五子 垛字 拘魂经 于公案 逛天桥 秦琼卖马 开场小唱 娶媳妇 歪唱太平歌词 华山论贱 群八扇 四四数来宝 办堂会 倒扎门 老太太看戏 八问八答 回春堂 吃元宵 八猫图 祭先贤 盟仁杯大赛 劳动号子 训女 切糕架子 跑腿子 太平歌词 刘伶醉酒 白蛇传 游西湖 饽饽阵 小上寿 矬大姐 罗成算卦 五龙捧圣 层层见喜 连环计 秦琼观阵 风波亭 打黄狼 兰桥会 高大姐 韩信算卦 黑大姐 劝人方 鹬蚌相争 太公卖面 单刀会 青菜名 百虫名 灞桥挑袍 煤山恨 宁武关 狮子楼 天水关 挡谅 孙庞斗智 二本哭祖庙 死要财 劈山救母 排王赞 隋炀帝下扬州 十不闲莲花落 发四喜 架子曲 王二姐思夫 孙庞斗智 百忍图 大纲鉴 四大卖 十里亭 丁香割肉 王祥卧鱼 夜宿花亭 锯大缸 快板书 (王、高、李三派) 双锁山 战长沙(五本)单刀会 张羽煮海 白猿偷桃 小寡妇上坟 子期听琴 诸葛亮押宝 隋扬帝下扬州 乌江恨 刘伶醉酒 王七学艺 武松打虎 武松打店 隐身草 那吒闹海 武松赶会 三打白骨精 绕口令 游武庙 锤震金蝉子 杀四门 杨志卖刀 鲁达除霸 大纲鉴 草船借箭 二仙采药 胡迪骂阎罗 一窝黑 火焰山(二本)三盗芭蕉扇 相声剧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 升官图 武林逸事 贫女泪 大福寿全 上海滩传奇 贱骨头 游湖借伞 败子回头 枪毙小老妈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话西厢 倩女幽魂 济小塘捉妖 西游记 楚汉瞎争 连环乱套 吴三桂反云南 反串戏 (京、评、梆) 打面...

客家山人的来历、风俗、生活、建筑特色。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李光耀、李显龙、何子渊、叶剑英、陈寅恪、叶挺、胡耀邦、陈宝箴、张弼士、薛岳、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李河君、张国荣、胡文虎、林丹、范文芳、何雯娜、邓丽欣、刘惜君、王心凌等。

起源诸说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

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生产风俗 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