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科学》内容简介



古诗词中的科学?展开全部 诗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

诗词中的科学

展开全部 诗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

诗多为有感而作。

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shī【名】 (形声。

从言,寺声。

本义:诗歌) 同本义〖poetry;verse;poem〗 诗言志,歌永言。

——《书·舜典》 诗,志也。

——《说文》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周礼·大师》。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 指《诗经》。

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TheBookofSongs〗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诗什(《诗经》以十篇为一单位,编为一卷,因乃名为一什);诗序(《诗经》的序);诗教(《诗经》的教化功能);诗传(《诗经》的注解) 诗人〖poet〗。

如:诗公(对诗人的尊称);诗手(诗人);诗侣(诗友);诗囚(指苦吟诗人。

因其诗境艰涩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诗奴(轻视下乘的诗家。

好作诗或绝无佳篇);诗宗(对诗人的敬称词);诗翁(负有盛名而年岁已高的诗人);诗圣(有极高成就的诗人) 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finething〗。

如:诗景(优美的景色);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 诗shī【动】 诵诗;作诗;赋诗歌颂〖poetize〗 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又如:诗功(作诗的功力);诗酒(做诗与饮酒);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诗牌(用以题诗的木板);诗怀(做诗怀念) 诗碑shībēi 〖poemtablet〗名胜中刻诗的石碑 诗才shīcái 〖poetictalent〗写诗的能力 诗歌shīgē 〖poemsandsongs;Poetry〗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格shīgé 〖poetryrule〗∶做诗的法则 〖poetrystyle〗∶诗的风格 诗格不高 诗行shīháng 〖verse〗诗的一行 诗话shīhuà 〖notesonpoetsandpoetry〗∶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 《随园诗话》 〖notesonclassicalpoetry〗∶旧时有诗有话的小说,可以说唱 《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集shījí 〖collectionofpoems;poetryanthology〗编辑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 诗节shījié 〖stanza〗诗的一节,由排列成为一个单元的一组诗行构成 诗经Shījīng 〖ShiJing(ClassicofPoetry);TheBookofSongs〗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

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

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

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

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境shījìng 〖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诗中所表现的意境 〖poeticenvironment〗∶也指富于诗意的环境 诗剧shījù 〖poeticdrama〗对白为诗的戏剧 诗礼Shī-Lǐ 〖TheBookofSongsandTheBookofRites〗∶《诗...

古诗词中的科学?请举出例子,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说明天气气象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说明船上的人以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岸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这四句诗描写雨后天晴的自然环境.“曜”是照耀之意,这里的“青春”是指可爱如春的青春大地;“时雨”就是及时而降的雨,“静”是使之静止、压住的意思;“辟炎景”是说驱除了炎热.诗的大意是:太阳发出白光,照耀着青春大地,及时的落雨压住了飞扬的飘尘,寒气驱走了炎热,凉风徐徐吹到我身上.飞尘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其颗粒直径约在0.1~10微米之间.由于气压、温度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撞击,使这些灰尘颗粒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一般来说,在农村,每升空气中约有8万粒灰尘,在大城市则可达30万粒,甚至多到70万粒.所以,城市的空气就显得很污浊.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格外清新.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将空气中各种气体分子进行了加工,有的分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有的分子则得到电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地球是一个带有大量负电的巨大的带电体,由于静电感应,它能够使每个下落的雨滴的底部带正电而顶部带上等量的负电.对这样一个急速下落的雨滴来说,空中的正离子很难与它接近.这是因为,雨滴下部的正电荷要排斥正离子;而在雨滴上部,由于上升气流的影响又把正离子吹开.只有空中的负离子,才容易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因此,下落的雨滴往往带上很多负电荷.大家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样,在雨滴下落过程中,通道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正像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纸屑一样,于是飞尘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假如你在刚下雨时,把一个干净的脸盆放到院子里,过一会再去看,脸盆底就沉淀了一薄层沙土,它们是粘附在雨滴上,随雨滴一起落到盆中的.这就是古诗名句“时雨静飞尘”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及其慎重,为了避免费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自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所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作柴禾.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开花传粉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第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植物器官.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采集豆荚,剥去果皮以后,得到豆,作为食物.而植物体上的其它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上.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古人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豆”呢?表面上作者是职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迫害得如此紧急.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的大豆(Giycine max L.Merrill)的种子和除去种子、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它各色豆.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Giycinesoja Sied.et Zucc),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19世纪后期传入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豆科植物的根非常特殊,上面长满了米粒至黄豆大小,圆球形或长枣形,各种形状的小瘤状突起,统称根瘤.当种子萌发以后,土壤中与该种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瘤菌就会在幼苗的根系附近大量繁殖...

古诗词中的科学手抄报的思路

如何写好诗词?1、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2、诗词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

3、诗词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诗词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

4、诗词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关于科学知识的诗歌

展开全部 科学与诗歌 ·黑洞 作者·杨然 在恒星自由漫步的天空 黑洞,是永无天日的陷阱 从星球坍缩的尸体上 吸取深不可测的幽灵 那样贪得无厌的胃口 吃光,饮波,吞噬一切物质的塌崩 像一扇无法弥补的阴谋之窗 黑暗的手,抓走四周一切的运动 时光在里面扭曲了经度和纬度 空间在里面密集着引力和势能 黑洞,这个太空黑手党的首领 连最英勇的光速,也被它吞并 多少压碎的中子,多少无辜的尘埃 被它当成呼吸的微风 漩涡般吸进去实实在在的物体 盲瞳般呼出来力大无穷的虚空 这个恒星食品无法填饱的肠肚 使一切形形色色的旋转,全部沉沦 这个中子星可怕的归宿 这个脉冲星无法拒绝的坟茔 所有日冕的瀑布,那涨潮的太阳风 那灿烂的星际历程,那喷发的高峰 那所有行星家族、彗星和流星子孙 都逃脱不了最后熄灭的命运 超巨星爆发是恒星的解脱 那会向宇宙孕育原始星云的骚动 收缩性灭亡是恒星的灾变 这会渐渐形成黑黑的窟窿 像死去的人,走进陌生的骨灰盒 那神秘的黑屋,不知有多高又多深 恒星们永远无法体验,这黑色洞穴 究竟构成了怎样一种体系的时空 总有一天,贪婪的黑心将被胀破 那些密得不能再密的食品 那些失去电、失去力的自由粒子 将奋起抗争这无限拥挤的牢笼 冲出黑洞,逃逸向广阔的空间 重新组合星云,形成恒星的子宫 宇宙膨胀又收缩,星球死去又诞生 黑洞,这个天空最黑的谜,如飞碟 不可思议;如密码,如思维的本能 智慧的人类,将不断进行探索 揭示黑洞,设计走向无垠的太空...

关于科技的诗词

展开全部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科学知识】:高山上的气温要比平地低,所以春天也来得晚.《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科学知识】:站得高,望得远.《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科学知识】:野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宋.苏轼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万物中的科学内容简介怎么写?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

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

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

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帮忙这首古诗词的诗意和纳兰性德的简介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

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

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

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