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盂兰盆节忆母诗词



忆母亲的古诗词展开全部 《忆母》 年代: 宋 作者: 陈藻 萧小八娘弃我去,我生方始十三年。如今七十零单五,生死途分竟杳然。 《忆母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胞衣瓶葬海南边,匝地鲸波到眼前

母亲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忆母》 年代: 宋 作者: 陈藻 萧小八娘弃我去,我生方始十三年。

如今七十零单五,生死途分竟杳然。

《忆母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胞衣瓶葬海南边,匝地鲸波到眼前。

有例可攀心未稳,蒲鞋卖不直多钱。

《忆母》 年代: 明 作者: 邵宝 手线缝衣欲问寒,慈颜时向梦中看。

世间尽道为官好,天下无如别母难。

读罢家音添鬓白,书成国事剩心丹。

青灯自照砖河夜,回首江南路渺漫。

《子熙两和诗寄再用韵以答》 年代: 明 作者: 道原法师 梁甫吟余自荷锄,南阳非复旧门闾。

春愁乱逐杨花起,秋兴频将柿叶书。

水落楚江寻瘗鹤,草荒吴苑问蒸鱼。

远游忆母还归省,安得云萍有定居。

...

盂兰盆节的由来

盂兰盆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也被称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佛教徒要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

那么关于盂兰盆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呢?盂兰盆节的来历与习俗盂兰盆节的来历: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乌蓝婆拏。

盂兰,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

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

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

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

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口,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

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译 :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拂酸枣小树心。

树心还细太娇嫩, 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拂酸枣粗枝条。

母亲明理有美德, 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 源头就在那浚土。

儿子纵然有七个, 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 声音悠扬真动听。

儿子纵然有七个, 不能宽慰慈母心。

豫章行李白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简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千古流传不衰。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 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 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 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 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 象的比喻, 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 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 亦无巧琢雕饰, 于清新流畅, 淳朴素淡的语言中, 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 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送母回乡》李商隐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

盂兰盆节的由来

展开全部 盂兰盆节的由来 民间的七月半被称之为“鬼节”,其实它起源于佛门的盂兰盆节。

盂兰本意“倒悬”。

盆为“救器”。

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

目莲是指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

他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

他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一直在地狱里吃苦,却无力救赎。

便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

这等于是说,特异功能改变不了因果业力。

一个人不从净化心识上下功夫,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只有净化心识才能转化业力和改良因果。

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

所以,该佛经宣扬的是一种孝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弟子要报父母恩的意思。

后来在南北朝时,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法,由他倡议七月半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

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之为“佛欢喜日”。

随着历史的演变,盂兰盆节后来在民间慢慢流变成了所谓的“鬼节”。

比如烧纸钱和以荤食祭奠亡灵等,在佛典里根本不存在。

所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良性意义,它只是一种民间风俗。

那么,七月半这天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亡灵真实受益呢? 根据佛典开示:宇宙世界及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及一切生命都是由最根本的“本来事物”依照特定的机制、规律和条件发展出来的。

所以基于这个前题,我们常听到佛门有万物同根、同源;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等等的说法。

既然是众生平等,同根同源,我们就不应该取众生的命。

万物交感、互动,事物是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杀生吃肉最终会对我们自身不利。

因为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杀生和做恶,持修善法,冥冥中都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果相续)。

条件成熟时就会显露出来(果报)。

那么,我们如真心想为自己已故的亲人们好,就不要再为他们杀生和以荤食祭祀他们了,因为那样做只是为他们造下新的恶业,让他们结怨更多的众生。

那真的是在害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七月半这天我们完全可以回归传统,学习佛门中人,多些慈悲和善意,多为亡人念佛、放生和做善事等,那一定是会有效验的。

能转化业力和改良因果。

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

盂兰盆节来历?

与清明节相似的用于祭祀先人的还有盂兰盆节,道教又称之为“中元节”,民间称“鬼节”。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

此俗由来已久,[唐]韩鄂《岁华纪丽》说:"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

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

谚云:"七有半,鬼乱窜。

"这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要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

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

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

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日本盂兰盆节地位

展开全部 8月份学生们放暑假,但在日本,工作人员家庭成员也要过短时间的休假。

这是因为8月有个盂兰盆节,大量的人都在这时返回乡下的老家去。

盂兰盆节是在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动,原来是佛教的法式。

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为了拯救这个苦难而进行的法式。

据“盂兰盆经”的解释,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

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

后来传播得很广泛。

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

现在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

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吧。

在日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团聚。

可以说这是祖先和活着的人一起聚会,也不算过分吧。

从中国的风俗来看,好象是把清明和春节一起过一样。

因为城市里的人都回到乡下去,被称作“民族大移动”,这时大城市东京等地有一段时间显得很冷清呢。

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

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

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

...

古诗《忆母》倪瑞?是什么朝代人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来历: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什么是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因为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因而又称为“鬼节”。

这一天,无论家境贫穷还是富贵,都要备下酒菜、纸钱,先是用酒菜祭奠祖先,然后将纸钱火化。

鬼节一般是七天,即鬼节 前几天,死去的祖先就陆续回来了, 一些孤魂野鬼也来了,因而那几天人们往 往早早回家,以免在路上遇鬼。

鬼节还有新亡人和老亡人的说法,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传说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一 些地方还分别祭奠。

烧纸钱往往在晚饭后,或夜深时,人们先用石灰在院子 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里孤魂野鬼就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 烧给孤魂野鬼的。

现在一些地方还说,鬼领到钱后,要到鬼城去看电影,因而 要早点去占座,于是天还未黑就祭奠了。

盂兰盆节的祝福问候语

お盆やお盆休みに関する挨拶の言叶は、特にありません。

夏に関するものなら『暑中お见舞い申し上げます』『残暑お见舞い申し上げます(立秋以降)』などがあります。

(但し手纸?书面用)夏休みについても、Have a good summer vacation! に相当する言叶は有りません。

たまに直訳の『良い夏休み(お盆休み)を!』と言う人はいますが、一般的ではあり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