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廉洁行医诗词



成语“德艺双馨”出自哪首诗?展开全部 成语“德艺双馨”出自《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德艺双馨 读音:[dé yì shuāng xīn] 基本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

成语“德艺双馨”出自哪首诗?

展开全部 成语“德艺双馨”出自《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 德艺双馨 读音:[dé yì shuāng xīn] 基本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

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造句 廉洁行医,为党为民为病患;德艺双馨,利人利己利苍生。

天地君亲师,为师须德艺双馨,忠孝礼廉耻,知耻必贪淫俱戒。

梅兰芳先生不愧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1998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宽容兼包善待人,助人乐己光照人。

德艺双馨德为本,公正廉明匡正人。

风清气正树新人,和蔼可亲凝聚人。

平易近人引领人,务实担当撼动人。

...

从古到今的与淮安有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美文,传说,故事等)

汉赋大家开先河 不过,按正规的说法,淮安文学史当从枚乘算起。

枚乘(?~前140)是西汉辞赋家。

他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

曾做过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

吴王是刘邦的侄子,当时才20岁,野心很大。

汉景帝时,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

50天便兵败被杀。

在七国之乱前,枚乘曾上书谏阻吴王不要起兵,这篇题为《谏吴王》的上书,成为江苏现存最早的一篇散文

七国叛乱中,他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此时枚乘便投向梁孝王刘武,做了他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汉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

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他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属于诗歌的一种。

汉赋包括骚体赋、散体赋和国言赋。

枚乘的《七发》是散体赋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七体”的首创。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

首段为序,大意是,出入车辇为瘫痪之兆,深宫幽室是寒热的媒体,妖姬美妾是伤害性命的刀斧,美酒珍肴是丧生的毒药。

序言结束,吴客提醒楚太子注意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前六段重点写曲江观涛,形容曲江的江涛“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写得意气分发。

第七段“要言妙道”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吴客劝楚太子要从前人的学说中悟出真理,这才能根治疾病。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

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这种艺术手法定型为一种模式,称“七体”,后世模仿者很多,如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盖文章领袖”。

由此可见,淮安文学史,从开始起步时,就有领袖般水准。

枚乘去世后,汉武帝得知他还有一个儿子枚皋,便召他进京为郎官。

枚皋写作速度很快,写赋有百余篇,当时亦大有名气。

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一篇也没有留下来。

建安七子”真风流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曹操读着这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文章,一方面为文章的铺张扬历纵横驰骋而折服,一方面又为文章如此辱骂自己的父而愤怒,以至最后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俘虏了文章的作者后,怒斥道:你起草文告骂我也就罢了,我父亲关你何事要受你辱骂?不过最后曹操重人才,还是放过了各为其主的文章作者,将他收在自己门下作了司空军师祭酒,主管记室。

这文章的作者,便是东汉末年出生在广陵射阳(今淮安境内楚州东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字孔璋。

他的这篇檄文,共1471字,排比对偶,显示着散文骈体化趋势,是骈文的趋形。

以他这篇文章开始,文学史上出现了“书檄”这种文体,如之后的骆宾王《讨武曌檄》等。

陈琳还作诗,留下的共有4首,其中乐府诗《钦马长城窟行》,共28句,写了人民徭役之苦。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全诗民歌的色彩很浓,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泪流不止。

由是,淮安人陈琳位列“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中的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届淮扬菜美食节·淮安文学史(3) 南朝乐府一大家 文人中要说命不好的,怕要数鲍照了。

但虽为小官,一生不得志,生前文学成就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的文人,也当数鲍照。

江苏省志·文学志》称:南朝刘宋王朝时,提到田园诗,必想到谢灵运,但要提起当时的乐府体诗,当推鲍照了。

鲍照(约公元412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涟水境内)人。

鲍照少时家世贫贱,曾从事农耕,但他志向远大,喜读诗书。

只是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盛行,高官皆出自高门士族,所以像鲍照这样出身微寒的知识分子,命运中只能是悲惨了。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26岁的鲍照进谒当时为江州刺史的临川王刘义庆,但未获接见。

鲍照进而希望用贡诗言志的方法,在刘义庆面前展露自己出众的才志,却被告诫说:“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勃然大怒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此次贡诗言志,他终被刘义庆留在幕下供职。

刘义庆死后,他又在始兴王府中担任了同样的职务,直到元嘉末年。

宋孝武帝为了削弱台阁大臣的权力,开始提拔一些寒门出身的近臣。

鲍照于孝武帝考建初年(公元454年)任海虞令,继官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入侍孝武帝。

但不久又因不甘卑躬屈节而被贬为秣陵令、永嘉令。

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以后,鲍照为临海王荆州刺史刘子顼前军参...

如何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

展开全部 回春之术:回春:本指冬去春来,比喻医道高明,能治愈难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术:医术.指起死回生的医术.同“妙手回春”. 仁心仁术:心地仁慈,医术高明. 杏林春满: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悬壶济世:是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

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在诊室当作行医的标志,这种做法更被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用。

...

谁有描写景物的对联

展开全部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

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

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二十类,显得繁琐而紊乱。

近些年来,关于对联的分类人们正在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讨,但意见也不很一致。

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总体来说,对联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类: 一是,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

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

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

例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两副春联上下联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

这就是正对。

2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此联用“旧俗”和“新风”来反衬,上下联意思恰恰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3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

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例如: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这是一副棉花店联。

上下联是因果关系,上联是因,下联是果。

又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撰写的一副联。

上下联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推出结果。

二是,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例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

上联写泊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写对伯牙鼓琴的客观反映,知音者“听琴”入迷,不辨者“荷樵”而去。

联语仅十六字,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可惜联语有平仄失对之处。

2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

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例如,昆明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此联上联写了黑龙潭的梅花和水,点出这个风景区的特殊景物;下联又抓住黑龙潭的另一种景观烟云来呼应,把人们带进奇妙的神话世界之中。

3 ,抒情联,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

例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 与有胆肝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联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

4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

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 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 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

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联摄取了“理冤”和“赈灾”两宗大事,评价包公清明廉政、秉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崇高品格。

三是,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 ,短联,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例如,最短联为一字联: 墨; 泉。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

唯某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

奥妙何在 请看,“墨”和“泉”的上半部分别为“黑”和“白”,为颜色相对;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同属五行之中。

匠心独运,对得工稳无比。

又如,二字联: 夏雨; 春风。

又如,三字联: 山有色; 水无声。

又如,四字联: 闻鸡舞剑; 跃马扬鞭。

又如,五字联: 酒醉书为枕; 诗狂石作笺。

又如,六字联: 月落天光送曙; 冰消地气回春。

又如,七字联: 舟排幽岸迎青浪; 桥卧金波起彩虹。

又如,八字联: 新世纪新风新气象; 好生活好景好前程。

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又如,九字联: 万紫千红满园皆春色; 五风十雨遍地尽朝晖。

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2 ,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例如,十字联: 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 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又如,十一字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方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车轮飞转,东南西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又如,二十一字联: 几幅画图龙不吟虎...

我国历史上具有梅花魂的人物

先秦两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

颍上县北管谷村人。

春秋时杰出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

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自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

提出“仓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

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

从此,国力大振。

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候,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

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和梁惠王、齐宣王山时,与惠施是朋友。

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曾借贷于监河候。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妻死,鼓贫而歌。

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

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

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甘 罗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秦左丞相甘茂之孙。

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

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

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

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

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

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 胜(?~前208) 字涉。

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

雇农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

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

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

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

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

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

好奇计。

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

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

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

封历阳候。

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

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

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

少受黥刑,又称黥布。

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

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

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

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

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

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

封淮南王。

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 良(?~前189) 字子房。

秦城父(今属亳州市)人。

其祖为韩贵族。

秦灭韩后,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

后更改姓名,隐于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良任司徒。

韩王为项羽所父,复杂刘邦,为刘重要谋士。

刘邦率军人咸阳,留恋宫廷生活,良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 还军霸上。

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

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

西汉庐江郡龙舒(今舒城县)人。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

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18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归属后教授生徒。

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学精舍讲堂,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为群郡县吏。

桓 谭(前23~后56) 字君山。

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

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

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

擅长音乐,喜弹琴。

王莽时任掌乐大夫。

汉光武帝 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

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

...

青岛的历史名人,急!!!

展开全部 宁戚 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

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

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

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

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

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

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战国时齐国人,姓名失传。

齐威王时为即墨地方长官,政绩突出。

他廉洁勤政,短短几年在即墨开荒垦田,治理社会秩序,使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

由于他刚直正派,不去讨好一班贪官污吏,使齐威王左右权臣十分不快,便以谗言诋毁即墨大夫。

齐威王及时派人调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

齐威王不仅没听权臣谗言,反而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大加嘉奖。

齐威王愤怒之余烹杀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贪官污吏。

从此,齐国走向兴旺,转弱为强。

即墨的声明大振,实力也在发展中大为增强。

即墨旧时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

金马山公园竖有其雕塑。

田单(生卒年不详) 临淄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泯王时担任管理市场的小吏,事迹平平。

齐泯王骄暴无行,燕国昭王联合其他几诸侯合谋讨伐,上将军乐毅挥师东进,气势如虹,连破齐国70余城池,连齐都临淄也被攻下。

齐泯王弃都往莒,后被淖齿杀死,淖齿据守抗燕,城池尚存。

燕军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齐人坚守下的即墨。

即墨大夫战死城外,城中军民公推智勇双全的田单为主将,继续守城抗燕。

田单勇敢地挑起指挥守城的重任,指挥军民团结御敌。

即墨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有助于据守,使燕将乐毅围城5年而没能攻陷。

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接班,田单乃施计谋,离间惠王与燕将乐毅的关系,使惠王上当,派人接替了乐毅,相对减弱了即墨的外部压力。

田单在城内积极部署反攻。

他称传达神灵旨意发布命令,加强军民斗争信念。

他亲自参加修筑工事,安排家属全部入伍,与民众共命运。

他潜伏势力,由老弱妇幼登守城池,佯装力弱。

他派富豪等往燕营行贿伪降,松懈燕军警惕性。

总之,田单做好了以智取胜的种种准备。

城中1000多头牛被披彩衣,牛角绑尖刀,牛尾束好浇满油脂的芦苇,经一一点燃后,众牛沿城墙洞穴窜出,5000壮士紧随其后,在黑夜中杀向燕军兵营。

城中老弱,击铜器壮声势。

燕军大惊,随后四散,溃不成军,死于乱军的燕军不计其数。

齐军乘胜追杀,众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齐国收复。

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妙计,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段佳话,也是即墨故城颇具风采的一段历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军房,秦代方士。

据考证.其先祖为夏禹时伯益子若木的后裔,周穆王时,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书无明确记载而存有多说,有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说,有今山东省龙口市徐乡说,有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说,有今山东省胶南市说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胶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带,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乡。

徐福幼年学习儒家学说,研习阴阳五行,习学道术及炼丹术等。

成年后,以行医传道为生,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结识许多朋友,与齐国方士侯公、燕国方士卢生均为上交。

徐福对秦始皇靠强权武力征服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不满,使计划以其求仙采药的名义,向秦始皇上书,请求东渡,“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

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种办法,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观看虚幻的海市蜃楼奇景,成仙欲望更为强烈。

徐福等方士便欺骗秦始皇说到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的奏请,正中秦始皇下怀,便挑选数千童男童女加以训练,并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备由琅琊港启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见徐福,了解谋求长生不老仙药这事,但没见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见徐福,询求...

描写景色的对联

展开全部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日益繁多。

由于对联的自身复杂性,其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方法。

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二十类,显得繁琐而紊乱。

近些年来,关于对联的分类人们正在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讨,但意见也不很一致。

分类的目的在于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总体来说,对联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类: 一是,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

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

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

例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两副春联上下联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

这就是正对。

2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此联用“旧俗”和“新风”来反衬,上下联意思恰恰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3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

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例如: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这是一副棉花店联。

上下联是因果关系,上联是因,下联是果。

又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撰写的一副联。

上下联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推出结果。

二是,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例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

上联写泊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写对伯牙鼓琴的客观反映,知音者“听琴”入迷,不辨者“荷樵”而去。

联语仅十六字,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可惜联语有平仄失对之处。

2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

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例如,昆明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此联上联写了黑龙潭的梅花和水,点出这个风景区的特殊景物;下联又抓住黑龙潭的另一种景观烟云来呼应,把人们带进奇妙的神话世界之中。

3 ,抒情联,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

例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 与有胆肝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联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

4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

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 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 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

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联摄取了“理冤”和“赈灾”两宗大事,评价包公清明廉政、秉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崇高品格。

三是,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 ,短联,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例如,最短联为一字联: 墨; 泉。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

唯某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

奥妙何在 请看,“墨”和“泉”的上半部分别为“黑”和“白”,为颜色相对;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同属五行之中。

匠心独运,对得工稳无比。

又如,二字联: 夏雨; 春风。

又如,三字联: 山有色; 水无声。

又如,四字联: 闻鸡舞剑; 跃马扬鞭。

又如,五字联: 酒醉书为枕; 诗狂石作笺。

又如,六字联: 月落天光送曙; 冰消地气回春。

又如,七字联: 舟排幽岸迎青浪; 桥卧金波起彩虹。

又如,八字联: 新世纪新风新气象; 好生活好景好前程。

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又如,九字联: 万紫千红满园皆春色; 五风十雨遍地尽朝晖。

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2 ,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例如,十字联: 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 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又如,十一字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方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车轮飞转,东南西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此联为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撰春联。

) 又如,二十一字联: 几幅画图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笑杀学士;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

收集历史人物故事(字数不少于300字)急~~~

展开全部 司马迁 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

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不作声。

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

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

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终于出狱。

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

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李时珍 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

国家领导人姓郭的有几人

郭子化副部长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县人。

早年就读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

1919年参与领导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运动,被推选为徐州学生联合会会长。

曾领导组织宣传队和抵制日货小分队,到各商店、火车站查禁日货。

后成立徐州地区八县学生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

1920年夏参与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

1921年1月组织成立进步学生团体赤潮社,创办《亦潮》旬刊。

是徐州地区著名的学生领袖。

1924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时,受中共组织的派遣,参与国民党江苏省党政训练班的筹办工作

从而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接触了不少国民党党员,和徐州地区不少上层人士都有交往。

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感召下,使他们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从事教育,秘密进行地下工作。

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泗县县委组织部长兼马厂区委书记。

1930年8月领导发动泗县农民暴动,失败后转至沛县任教。

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共薛湖区委书记。

1932年10月底受中共徐州特委派遣,以行医为名到枣庄,在老街西门外鸡市租了两间草棚开起药铺,后发展成“同春堂”药店。

此后以行医为掩护,肩负起重建枣庄党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

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任书记。

1935年2月成立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任书记,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情况下,独立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救亡活动。

5月去沛县帮助建立县委,组织发动两万余群众的围城斗争,领导发动徐州贾旺煤矿5000工人罢工27天。

1936年冬任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

1937年5-6月奉命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苏鲁边区党的工作情况,任中共苏鲁边区特委书记。

7月初由延安返回鲁南,随后出席中央白区工作会议,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长,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在四省边界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1938年3月领导发动鲁南沛县、滕县、峄县武装起义,成立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同年夏率义勇队到费县抱犊崮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地。

同年秋同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会合,任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

1939年10月被选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党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华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制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8年9月任济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

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

参与领导山东各解放区恢复发展生产,支持华东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2月后历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助理,196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郭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郭沫若将军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号尚武,化名吴诚、丁汝常等。

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人。

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

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1914年留学日本长达10年,先学医,后从文。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五·四”运动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并创立了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927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北伐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同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军衔为少将。

攻下武昌后,升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晋升为中将。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因受蒋介石通缉,避难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1937年7月27日,结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筹办《救亡日报》。

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