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名:声声慢 作者:辛弃疾 翻译



李清照 声声慢 译文声声慢全诗 李清照(选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李清照 声声慢 译文

声声慢全诗 李清照(选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

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便连用七对叠字,这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是李清照的独创,历来博得词家们的交口称赞。

这七对叠词象是一串感叹,吐出作者对生活的空虚和彷徨之感。

一句“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寻、觅都是“找”的意思,而一重叠,含义就不同于“寻觅”了。

寻觅似乎是有目的地去找寻,而“寻寻觅觅”就使我们想到作者似乎心神不定,恍恍惚惚,好像是丢失了东西,在东找找,西寻寻,也好像是她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要寻找到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良方。

这种动作描写就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

事实上,这个时候,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家里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幽静的小花园不见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不见了,更为不幸的是,相濡与共的伴侣与世长辞了,在空荡荡的陋室里,她里走外转,寻来觅去,一无所获。

她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又有什么能解脱她此时此刻的深重痛苦呢?所以,这“寻寻觅觅”四个字,虽然仅仅是一种动作情态的描写,但是它把外寇的侵扰与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不幸,都笼罩其中了。

第二句“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

这冷冷清清,一方面是冷落、凄清的残秋和周围的气氛给予作者的感受,同时又是作者一个人离群索居、郁郁不乐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寂寞、凄寒之感。

具体说来,冷冷清清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

一番寻觅之后,词人不是找到了寄托、安慰,而是更加感到冷落、凄清。

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粹是心理描写。

李清照的晚年,国家江河日下,家庭破败不堪,丈夫离她而去,自己沦落天涯,人生中遭遇的这一切不幸又怎能不使她的心境悲凉呢?词人的少女时代、少妇时期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个时候是感伤闲愁,相思情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愁里面还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

而如今呢?面对的是死别之愁,思乡浓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与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缠绕在一起。

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说,这悲惨的心境向谁去诉呢? 这三句在感情的表述上,先写动作,然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

这的确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悲愤的呼号,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三句创造出了一种惨痛深重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愁苦的基调。

而且,从音韵上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平起仄落,节奏由疏而密,正好体现词人内心里凄苦之情逐步加深。

可见,这七对叠词不仅内容上层层深入,而且还讲求声韵。

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本来凄然寡欢,惨然抑郁的心境让人黯然伤神,偏偏又遇上忽暖忽凉的天气

乍暖还寒,即忽暖忽凉,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在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就更加感到难以调养身体了。

这里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都是写愁。

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

这里气候反常、烦闷难熬,总写气候多变对词人的影响,这是第一层铺叙。

? 既然“乍暖还寒”的天气“最难将息”,怎么办呢?如何来解脱这种感受呢?接下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在最难将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要借酒消愁。

她喝了几杯淡酒,本来是想排遣一下寒意,驱除一些烦恼。

无奈这淡酒敌不过傍晚时分那急峭秋风。

这里词人将淡酒与急风关联起来。

通过酒淡风急的对比说明酒力敌不过风力,本来想借酒消愁,而结果呢?酒不敌风。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几句写举杯消愁,愁情难遣,因为酒淡风急。

这是第二层铺叙。

? 举杯消愁,愁情难遣,而且愁上添愁,于是词人推开窗户,放眼望去。

“雁过也,正伤心”,一群大雁,横空而来,这似乎给死寂般的沉闷环境来了一点生气,可是一看到这秋天南来,春天北归的候鸟,自然引起作者对故国、故乡、亲人,过去的一切赏心乐事的追怀想往,这回忆使她伤心。

大雁也是古人心目中传情达意的信使。

大雁南来,自然引发作者鸿雁捎书的念头。

可是,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会给她捎信呢?她捎信给谁呢?想到这些,不禁又要伤心。

并且,大雁横空,南来北往,而分别的亲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睹物思人真是人不如雁。

这种对比,也让人伤心。

再一看,这大雁却是旧时相识,就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老相识了。

这当然是错觉,也可能是偶然的一个闪念,但是这样一个闪念都似乎让她更具体更清晰地回想过去与丈夫两地寄书,情意缠绵的情景。

过去大雁给她带来的不是接到信的快乐,就是寄走信的欣慰,而如今呢?只...

李清照的诗词及译文

展开全部 点绛唇 【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蹴:踩,踏之意.蹴罢秋千:指荡完秋千. 慵:懒、困倦意.慵整,懒得收拾.【赏析】: 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简析】 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

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

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还说过“不痴不可为情”(《唐诗归》卷一引语》)的话,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

你看,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词)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

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既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又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凡此种种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深情。

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

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词)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

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晓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

不是吗?都已经凋谢“满地”、“憔悴”不堪了,还在忖度“有谁堪摘”?可以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痴情的流露。

惟其痴情,才格外动人。

在拙稿《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

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

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

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欲话羁愁忆故人。

薄酒旋醒寒彻寒,好花虚谢雨藏春”④等句,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括。

还有“乍暖还寒”句,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

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为辛弃疾化用为“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时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而且由于它的严于声律,这首词特别适合歌唱。

这种意见恐难成立。

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那时是唱给人听的,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

但是到了南宋,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已谈不上什么“娱宾”了,即使可以叫做“遣兴”的话,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

这样的内容,以寻欢作乐为目的的统治者是不要听的,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庚申(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木樨,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辞,非所宜听。

”顾太子曰:“可令陈藏一撰一即景,撰《快活声声慢》。

”先臣再拜承命,二进酒而成,五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

(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二) 这个例子还说明词的情感和声调取决于题材内容,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

”(《词菁》卷二)等等。

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

此词开头连下十四叠字的妙处,首先是以凝炼的文字,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即如周济所说:“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宋四家词选序论》)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明诚死后,她走投无路,即所谓“葬毕,余无所之。

”这不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产生的生活依据吗?其...

谁知道有什么著名的古诗词?像李清照的《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

展开全部 古诗技巧: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 7。

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选修课本里 每一课的题名 有嘛。

高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包身工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后记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2 故都的秋 3 囚绿记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 离骚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11 就任北京学校长之演说 12 我有一个梦想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林黛玉进贾府 2 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6 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9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12 动物游戏之迷 13 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窦娥冤 2 雷雨 3*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9 父母孩子之间的爱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第四单元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苏武传 13 张衡传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展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后记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第二单元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5 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7* 陈情表 第三单元 8 咬文嚼字 9 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后记

想学作诗,但什么都不懂,平时就读读古诗词鉴赏之类的书,平仄什...

回答如下: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声声慢 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

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

用“仙吕调”。

中文名 声声慢 出处 蒋捷 创作朝代 北宋 代表作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十首悲伤的词,每个字都在流泪 词牌由来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

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

“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

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

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

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

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 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

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

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

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

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

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 年。

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

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

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

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

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 别家妓的词。

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

这让人想起《红楼梦》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

据我心里。

不肯相抛弃。

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

忡忡地。

系人心里。

一句临歧誓。

”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 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

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

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

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

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

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

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

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

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

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

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

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

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且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大的艺术才华。

如果只让她仅仅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

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

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

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

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

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

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的雨恨云愁! 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

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 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

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境遇: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

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那种逸兴消失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像坐在剧场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

鹧鸪天 辛弃疾的翻译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

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

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

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

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

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

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

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

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

“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

“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

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

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

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

名曰地听,则先防备。

”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

”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

“娖”《集韵》:“谨也”。

是小心翼翼的意思。

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

“燕兵”自然指金兵。

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

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

所以决不是指宋兵。

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

(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

”也未尝不可。

)“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

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

“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

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

)却没有得到重视。

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

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 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今译】江亭(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 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