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毕节杜鹃花诗词



谁能说说毕节除了百里杜鹃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毕节市区古存“老八景”: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今建“新八景”: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

谁能说说毕节除了百里杜鹃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毕节市区古存“老八景”: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今建“新八景”: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翡翠、陵园胜地、百花红迹、阳山松涛、北镇雄关。

祝你好运一生一世!点击好评,谢谢你!

贵州毕节百里杜鹃花附近有哪些人少又好玩的景点?您好,请问下湛江...

楼主,百里杜鹃是黔西县和大方县交界的地方。

这两个县确实是属于毕节的,但是毕节没有火车站。

而且毕节比这两个地方远。

建议你坐火车到贵阳火车站。

再从贵阳火车站到贵阳金阳客站。

从金阳客站坐车到黔西(你可以看看有到普底的车没有)百里杜鹃在黔西过去点,金坡和普底处,普底的杜鹃花开得比较漂亮。

然后你看完杜鹃花,你可以坐车转到黔西,从黔织高速去织金洞,我个人认为织金洞还可以。

不远,离黔西就25分钟。

还有毕节周边我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景点。

我是黔西人,黔西的解放村的油菜花不错,不过好像已经过了。

求采纳

贵州有哪些风俗?

展开全部 盘郎和过门要换三双鞋 - 仡佬族婚俗 声振山谷的贵州苗族飞歌 贵州三门塘歌场 贵州侗苗地区玩山赶坳 贵州台江苗族民间美术 布依族查白歌节 话说土家饮食习俗 苗族板凳龙 贵州民歌-水族民歌 苗族龙船节 苗族踩花山 送做定情物:布依族的"姑娘茶" 贵州民族服饰-苗族 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 古老神秘的苗族"独木龙舟节" 彝族的情歌与舞蹈 苗族银饰-水牛角银饰的崇拜符号 水族祭祀:一个村寨的三重世界 水族村寨舞升平 侗族鼓楼 侗族活路节 新娘敲掉牙-仡佬族婚俗 苗族-蛊毒 贞丰铜鼓十二则声声传情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爱方式 水族家奠探幽 黎平,鼓楼下的歌舞升平 【芦笙恋歌】芦笙-苗族人的密友良伴 小尧花鼓舞 走进梭戛长角苗族:目击头顶长角的神秘风俗 侗族琵琶歌 贵州苗族芦笙的传说 福泉苗寨梭扁担 甘囊香芦笙堂 长角苗娶亲习俗 长角苗梳头习俗 长角苗提亲习俗 长角苗跳花坡习俗 神秘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苗族杀鱼节 水族的传统节日--“借额”节 少数民族节日 苗族“姊妹节” 白族山歌节 毕节赛马节 毕节民俗逛花坡 毕节民俗打“篾鸡蛋”(春节) 贵阳市节庆活动 铜仁节庆活动 苗族上刀山 贵州铜仁土家族简介 土家建筑―吊脚楼 贵州铜仁苗族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遵义仡佬年 贵州民间文娱活动-花灯 贵州杜鹃花节 毕节地区民间风俗 报京侗族婚礼 风情浓郁的布依族牛王节 仡佬族 新娘敲掉牙 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关于白族的资料

白族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

人口为185806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历史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

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

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

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

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

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会经济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

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

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

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

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

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

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

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制荣等工业部门。

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34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69万元,农业总产值191162万元;全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1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元。

全州各乡镇都通了汽车。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

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

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

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

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

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

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

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

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

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

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

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

...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分别是哪些?

展开全部 56个民族: 1.壮族 2.藏族 3.裕固族 4.彝族 5.瑶族 6.锡伯族 7.乌孜别克族 8.维吾尔族 9.佤族 10.土家族 11.土族 12.塔塔尔族 13.塔吉克族 14.水族 15.畲族 16.撒拉族 17.羌族 18.普米族 19.怒族 20.纳西族 21.仫佬族 22.苗族 23.蒙古族 24.门巴族 25.毛南族 26.满族 27.珞巴族 28.僳僳族 29.黎族 30.拉祜族 31.柯尔克孜族 32.景颇族 33.京族 34.基诺族 35.回族 36.赫哲族 37.哈萨克族 38.哈尼族 39.仡佬族 40.高山族 41.鄂温克族 42.俄罗斯族 43.鄂伦春族 44.独龙族 45.东乡族 46.侗族 47.德昂族 48.傣族 49.达斡尔族 50.朝鲜族 51.布依族 52.布朗族 53.保安族 54.白族 55.阿昌族 56.汉族 汉族 汉族,全称大汉民族。

原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民族服饰为汉服。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曾创造过真正的文字,古骆越文字文物广泛分布于骆越故地并且质料多种多样,发现地点多为古祭祀遗址。

百越文自秦朝书同文后已失传;古壮字为汉字边旁组合成的方块古壮字,现代壮文为拉丁壮字。

壮族传统服饰为壮服。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图的基础。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

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属于重庆市)。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

白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展开全部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详情请见百度百科:白族http://baike.baidu.com/view/2747.htm...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简介(50个字左右)

1、蒙古族展开全部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

有关56个民族的资料

京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

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绍 现有人口4806849 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

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景颇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绍 有人口1594827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

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保安族介绍 有人口12212 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

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藏族介绍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达斡尔族介绍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有121357人。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朝鲜族介绍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 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拉祜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

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 语和傣语。

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高山族介绍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没有...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展开全部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

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

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

《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

《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

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

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重要节日白族的节日颇多,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小鸡足歌会、三月街、渔潭会、栽秧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其中以石宝山歌会最富于情趣。

(1)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七月末尾三天,剑川以及邻具云龙、洱源、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禾族,达数万人,汇聚到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和金顶寺四个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肃穆的寺内神像前,弹唱以白族情歌为主的对歌。

有时歌逢对手,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

歌会使原来并不相识的未婚男女青年结为终身伴侣。

偶尔能见到自古遗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习俗。

(2)白族火把节每年农历6月25日,是白族民间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这一天,除举行划龙舟、赛马外,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耍火把。

火把是用干树枝一类扎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当年适逢有喜庆的一些家庭来组织的。

火把节前几天,几家人便凑到一起商量和筹办。

这天,他们请上二三十位村寨艺人骠悍男子来扎火把。

大清早,贤淑的儿媳就蒸好了馒头和米;端上水果、糖,花生瓜子等,请扎火把的人品尝。

扎火把时用山藤和篾片去捆扎干透的柴火于一根粗大的乔木上,当锣声传来,这是火把场在告诉村寨人一切就绪,人们奔走相告,一个个身强力壮的白族小伙子,七手八脚,将大火把竖起来。

当大火把被点燃后,熊熊的火光直冲云霄,小孩们急不可待地点燃自己手中的小火把,向人们撒去一把把松香,顿时火花飞舞,示深深的祝福。

在大火把熊熊燃烧的过程中,当五彩缤纷的大火把尖上的升座(用彩绸做成古时的“升”状,有两层和三层的,最讲究别致可达到五层)被烧掉下来后,青年男女和已婚夫妇蜂拥而来,正恋爱的男女青年抢到升座,表示比翼双飞,已婚夫妇抢到了据说会“早生贵子,吉祥如意”,当大火把火苗正旺时,大爹大妈背上孙子孙女,带上一串串铜铃,戴着草帽或撑着花伞,绕大火把溜达三周,表示去邪和愿小宝宝快快长大练一身硬骨成人。

另外,当伙又去抢树枝,带回家做成拦猪食的棒,祝愿猪长得更快更肥。

娃子们还跑到稻田的田埂上“嚯、嚯、嚯……”撒上一阵松香火把,驱虫灭害。

耍火把一直延续到深夜,随后,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会,带上每家邀请的亲戚朋友和不请自到的客人去赴...

白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

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

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

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

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

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

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

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

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

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

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

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

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

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

《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

《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

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

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

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

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

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