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董鄂妃的诗词



关于顺治、董鄂妃的诗词歌赋顺治写的 《赞僧诗》其全文如下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

关于顺治、董鄂妃的诗词歌赋

顺治写的 《赞僧诗》其全文如下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董鄂凉夕的诗词

展开全部 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

为问深朝客,红尘深几何?——司马光《花庵独坐》——凉夕·忘机意境景物皆难驻,伤春复怨秋。

旋书红叶落,拟画碧云收。

——司空图《秋景》——凉夕·红叶题诗如非素香幽然引,混在玉尘人不识。

——凉夕·作诗(帮玉妍所作的诗)古塔烟霞在……——高赛·卷轴题诗禅关灯昏闲……——凉夕·题诗作结朦胧空翠里,孤月自亭亭——凉夕·题诗尾句昼景委红叶,月华销绿苔。

沉思竟何有,坐结玉琴哀——司空曙《秋思呈尹植裴说》——福临·红叶题诗平波蒹霞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叶梦得《菩萨蛮·湖光亭晚集》——福临·夕阳策马独抱幽怀浑不寐,西方鹤唳到虚堂……............................ ...

清顺治后宫为什么独独没有董鄂妃的画像?

展开全部 董鄂氏出身于满洲世族之家,是内大臣鄂硕之女。

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为顺治后宫的第一才女。

正是这种后宫女子少有的才华与气质深深吸引了顺治皇帝。

两人在后宫中经常在一块下棋、谈禅,有时竟彻夜不休。

不久,顺治皇帝就加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顺治与董鄂妃的感情极好,甚至连顺治皇帝日常的饮食也由董鄂妃亲自安排。

顺治十四年四月七日,董鄂妃为顺治生下一个小阿哥。

但是这个新生的小阿哥没活多久就突然夭折了。

这对董鄂妃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无法承受丧子之痛得她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郁郁而终。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痛不欲生,亲自监工在东陵为其修建坟墓,并追封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以前所未有的隆重葬礼埋葬了她。

董鄂妃去世后,顺治自己也在极端郁闷的心情中下神秘的走下历史的舞台。

至于董鄂妃的身世,有人认为,她与董小宛为同一个人。

董小宛是明末清初之际的江南名妓,同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等人并称为“秦淮八艳”。

这种说法主要见于稗官野史与民间传说之中。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顺治十七年八月,贵妃董鄂氏病逝。

数月后,顺治遁入五台山,皈依佛门。

董妃即冒辟疆之妾,秦淮名妓董小宛,于明朝弘光末年,被掠到北京,入宫后,赐姓董鄂氏,专宠于皇帝。

冒辟疆惧祸,作《影梅庵忆语》,假说小宛已死。

”持此种说法的人还从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中找到证据。

认为诗中“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

”陛下就是顺治皇帝。

而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两句诗中的“千里草”就是指董小宛。

草下千里就是个董字。

但是,贵为国母的皇后怎么会同妓女扯上关系呢?如此天地两重的身份是如何实现转变的呢?在此说法中,这个神奇的转变是这么实现的——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南下,董小宛被督军江南的清军统帅洪承畴看中,将其抢入府中,后来又作为礼物送给了孝庄太后为侍女,孝庄太后见其伶俐乖巧,就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并赐其满洲姓董鄂氏。

后来,顺治到太后宫中问安,与董小宛一见钟情。

便经常的约她出来幽会,在与董小宛接触的过程中,顺治彻底被她的气质和才气所倾倒。

后来这件事情被孝庄发觉,孝庄太后怕顺治因此荒废政务,就瞒着顺治把董小宛许配给襄亲王博果尔为妃。

于是,接下来便出现了上面的夺弟之妻那一幕。

一代名妓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皇宫大院里的董鄂妃。

董小宛入宫后,孝庄皇太后更加怕顺治会因此耽误国家大事,就把董小宛送到了西山的玉泉寺,不让顺治与其见面。

但顺治皇帝还是想方设法跑到西山玉泉寺与董小宛相会。

孝庄太后为彻底断此孽缘,派人一把火烧掉玉泉寺,董小宛也从此下落不明。

顺治听后痛不欲生,便从此不问政事,削发为僧,远遁五台山当了和尚。

当然,上面这种说法只是后人的一种传说。

事实上,据专家考证,董小宛根本不可能是董鄂妃,她其实是江南“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的小妾。

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冒辟疆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

经方以智、侯方域介绍,认识了“才色为一时之冠”的董小宛。

冒辟疆对她一见钟情,以三千两银子替董小宛赎身。

并纳其为妾,两人平时感情极好,经常花前月下一同吟诗作赋,彻夜箫歌。

明亡之后,清军南下,为躲避战乱,董小宛随冒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之中纤弱若水的董小宛染上重病,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死于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28岁。

从此,从此一代红颜香消玉殒,在人间消逝。

据冒辟疆所作怀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一书记载,冒辟疆与董小宛认识是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时董小宛就已经16岁了,而同时期的顺治帝却只有两岁。

同时根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

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 也就是说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与前面的董小宛的年龄根本不相符合。

同时,在《影梅庵忆语》一书中对冒辟疆对董小宛的一生作了完整的记述。

董小宛与他在崇德六年(1641年)相识,崇德八年(1643年)纳其为妾。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病死,年仅二十八岁。

并且,现在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还存有当时一些文人墨客为董小宛写的悼念诗词,也可以证明董小宛确实是病死于江南冒家。

从另一个角度讲,董小宛是一位民间女子,一位江南名妓。

要皇帝娶一个妓女,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不现实的。

多情江山哪一集是打董鄂妃

正史中虽然没有出现董妃的五官图像,但是董鄂妃的真实画像还是留传了下来。

这幅画中女子清丽婉约,衣着满清蓝色绣花旗袍,内里是白色雪纺绵绸长裙,画中场景是一位娴静女子手拿诗词抓着罗帕淡然而立,正面对着我们,五官也是平静淡然似乎带着些许忧郁,虽然女子脸部表情不多,但那双眼睛却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情思。

董鄂妃的儿子很不幸运,可能是先天不足的原因,也可能是在古代什么水平都不高,所以婴儿的存活率低,还可能是别人的恶意陷害,总之,这个备受关注的孩子在百日的时候,就不幸夭折了~

董鄂妃身世之谜是什么?

清初皇帝顺治是历史上有名的多情种子,他爱美人不爱江山,在自己钟爱的妃子去世后,开始万念俱灰。

据民间传说,顺治因董鄂妃去世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而董鄂妃究竟是何人呢?是顺治以一般途径纳人宫中的妃子,还是另有来历?据汤若望回忆录记载,顺治皇帝狂热地爱上了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并在这位军人斥责他夫人时,打了此军人一个耳光,于是这位军人因愤致死,或自杀而死。

皇帝于是把这位军人的夫人收人宫中,并封为贵妃。

这位贵妃干顺治十七年(1660)产下一子,皇帝本预备立他为将来的皇太子。

但是这位皇子竟于数星期之后死去,其母不久亦去世。

这与《御制董妃行状》中说董妃“后于酉冬生荣亲王,未几王薨”的记载相合。

于是有人推测董鄂妃实为这位军人之妻。

不过,谁是那个军人,为什么他的夫人在宫禁中竟能自由出入,实是耐人寻味。

从其夫人与皇帝的亲近情形看,必为近臣。

有人于是开始猜测此军人即是顺治之弟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即襄亲王。

此人卒于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初三日,终年16岁。

董鄂妃于同年八月间在其18岁时即被册封为贤妃,从时间上推测,正好27天的服制刚满。

对董鄂妃进宫时情形,当时诸种史书均没有做过详细的记载,仅仅有顺治在挽词中说她在18岁时,以其德优而被选人宫中。

可是选秀制度规定,超过17岁的女子就没有权利参加选秀了。

董鄂氏若18岁时才去应选,别说“以德选入掖庭”,就是和众“合例女子”竞争而进宫做侍女的可能性都很小。

那时选秀的合适年龄一般在13岁至16岁之间,若把初选、复选、择配、成婚和与襄亲王一起过日子的时间等因素考虑在内,董鄂妃参加选秀的年龄应在15岁左右,也就是顺治十年前后。

董鄂氏进宫后没多长时间,顺治便将其赐为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

清初有各宗室及亲郡王命妇轮番人侍后妃制度,作为襄亲王妻子的董鄂氏,当然有进宫的资格

长时间周旋于内宫,这样自然而然就有机会与皇帝交往。

顺治十一年四月,孝庄太后觉察到儿子与他的弟媳之间有不正当的勾结,赶忙命令停止命妇人侍后妃之例,说以前根本没有此定制,应“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这似乎就是针对顺治与董鄂氏的不正当关系而言。

襄亲王与顺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董鄂氏却是襄亲王的妻子。

顺治这种强占弟媳的可恶行为当然不但有辱国体、宗门和家法,更严重的是恶化了满蒙贵族的政治关系,因此孝庄太后当然要竭力反对。

首先,她废弃了亲王郡王命妇人侍后妃的旧例,以便不让儿子和董鄂氏继续来往,接着册立孔四贞为东宫,想使顺治转而宠幸孔四贞,可是她所做的一切均没有效果。

顺治为了得到弟媳,逼死胞弟,夺占弟媳。

对于顺治的种种行为,孝庄太后在无可忍耐时终于亮出“杀手锏”,将董鄂妃除去,也因此导致了顺治出家的闹剧。

以上说法只是一些人的推测而已,在民间,关于董鄂妃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即为明清之际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姓董名白,字青莲,又字小宛,她在19岁时嫁给了当时有名的才子冒襄。

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记载了董小宛的生平,《忆语》中追述她的生平时不吝笔墨,但对小宛生病及丧葬等事却语焉不详。

冒襄写道“到底不谐,今日验兑”,似乎董小宛不是病死,病死应作悼亡之辞,而不至于生出“不谐”之叹。

于是有人推测说冒襄以小宛被掳之日作为祭辰,托言小宛已死,实则被掳人宫,赐姓董鄂,晋封贵妃了。

描写王熙凤的诗句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影射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甲戌本、戚序本在“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小字批注曰:“拆字法”。

可是,这一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七个字,到底如何理解,“拆字法”到底如何拆法,长期来没有人能作出圆满的答案

现把中外古今的《红楼梦》研究者的种种猜测,罗列于后: (一)早在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一书中,第一个企图解释这句判词。

他说:“案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句,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从’月(目)从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

” (二)一八五零年(道光三十年),太平闲人张新之的妙复轩评本,在此句下注曰:“王熙凤终局。

‘二令三人木’,冷来也。

”但“冷来”二字,他没有解释。

(三)一九一三年,王梦阮、沈瓶庵写《红楼梦索隐》一书时,沿用这一说法,来附会他们的主张的《红楼梦》影射顺治与董鄂妃故事论点,并且说:“末世”就是“明之末世”,“冷来”,“言北方苦寒之族来居中国也,又由北京来定江南也。

” (四)一九二九年,北京《益世报》发表化蝶《金陵十二钗册》一文,其中谈到“第三句的‘一从’二字是一个‘从’字,‘二令’二字是一个‘冷’字,‘三人木’三个字是‘来’字,合在一处是‘从冷来’三个字”。

但“从冷来”三个字从何解释呢?化蝶也没有答案,只说:“这个谜语实在难猜”! (五)一九四七年,徐高阮在《人间世》第一卷第三期《读〈红楼梦〉杂记二则》中,提出新的看法。

他说:“以我看来,‘从’就是三从四德的从,‘一从’是指熙凤闺中和初嫁守其妇道的时代。

‘令’就是发号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凤执掌家政操纵一切的盛日。

‘人木’就是休弃的休,‘三人木’是指凤姐时非事败致遭遣归的末路。

” (六)一九五四年,赵常恂写信给吴恩裕,对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为‘一从’,是口,口内加一令字是囹字。

‘三人木’是口内加人字木字,为囚字困字,疑凤姐结果或被罪困囚于囹圄,方与‘哭向金陵事更哀’意义相合。

”吴恩裕认为“此解虽于事理相近,然于字义却远甚。

”于是他在《有关曹雪芹八种》里接受了另一种意见,他说:“或解之曰:(大意)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

此说甚是。

” (七)一九六零年,严明发表《凤姐的结局——‘一从二令三人木’》一文,副题是:《试断红楼梦后书百余年之重要疑案》。

他以为脂批既说是拆字格,就应该字字都拆,于是‘从’字拆成五个‘人’字加一个‘卜’字,五个人当然可说是:众人,‘卜’字加‘一’字,成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来便是“上下众人冷,夫休!”简单点说,就是“众冷夫休”,即众叛亲离和被夫休弃是凤姐的结局。

(八)与此同时,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的周策纵认为,把‘一从’猜做‘上下众人’还不妥。

他把“从”字猜做“人上之人”,即“人上人”,于是这句话就成为“人上人众冷夫休”。

(九)一九六一年,吴世昌的英文版《红楼梦探源》一书,推翻了上述种种猜测。

他认为,“三休”是指第六十八回凤姐因贾琏偷娶尤二姐事跑到宁府大闹时说的三个“休”字。

至于“二令”,他以为后来凤姐大约被命令降而为妾,这是第一道令;再被命令真正休弃,这是第二道令。

所谓“二令”便是指的这“第二道令”。

(十)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海外论坛》第二卷第十一期,发表周策纵《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文,提出了“一个新解答”。

他认为这七个字“是指凤姐害死尤二姐的事,谜底就在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和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沈大限吞生金自逝”这两回内。

他举出“一从”二字,便是第六十八回开头,尤二姐受骗时说的:“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张。

……”的“一从”,“曹雪芹……为了怕人找不到线索,所以特地在第六十八回里尤二姐的口中用这两个字来作指标。

”“二令”是尤二姐进园后,凤姐下的两个命令:一面“命”旺儿暗地里去唆使张华去都察院控告贾琏,另一面又“命”王信用钱去疏通都察院反坐张华以诬告罪。

“三人木”是指第六十八、六十九回凤姐口中所说的“要休我”、“给我休书”和“还不休了”这三句话。

所以他认为,“‘一从二令三人木’实在包括了第六十八和六十九两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故事”。

(十一)最近,云南大学杨光汉有《‘一从二令三人木’新解》一文发表于《北方论丛》一九八零第五期,他认为,“一从”即“自从”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来”二字,合起来就是“自从冷人来”。

但是,“冷人”是谁呢?他认为是“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莲,也是就是脂批所说“日后作强梁”的“柳湘莲一干人”,...

顺治皇帝之妃子董鄂氏原名??

展开全部 董鄂妃,又作栋鄂妃。

她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

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

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

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

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

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

而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

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33岁了,显然年岁不合。

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

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岁。

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陈圆圆,称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入冒辟疆家,为其妾。

董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岁。

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渡江,破南京。

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

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岁。

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

“姬当大火烁金时,不挥汗,不驱蚊,昼夜坐药炉旁,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

董小宛二度侍疾。

顺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岁。

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岁,病死。

这不仅有冒辟疆的笔记,还有当时不少文人学士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当时董小宛确实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同冒辟疆结婚9年未生育,并于顺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

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

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

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根据陈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顺治夺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董鄂妃,这位神秘的女子,让那么多文人墨客梦绕魂牵,赋诗寄情;又让那么多历史学家费尽心思,苦心考索。

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皇太极 顺治的痴情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 要具体的

展开全部 皇太极: 玉人西去多情皇帝肝肠寸断: 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本名海兰珠。

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侄女,庄妃的姐姐。

她相貌娇美、成熟端庄,皇太极对她非常宠爱。

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把她居住的宫殿称为“关雎宫”,象征两人的爱情。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率领军队正在松山战场上和明军打得火热。

坐镇帐幕中的皇太极突然收到急报,宸妃病重!如五雷轰顶,皇太极登时忘记了正在进行的战事,他虎目蕴泪,战场的惨烈没能击倒他,可这个噩耗却让他瞬间鬓角染霜。

不顾众将的苦谏,皇太极毅然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他快马加鞭、连饭都顾不得吃,行进至盛京城外时,皇太极的心中升起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他恍惚间看见伊人巧笑倩兮却在缓缓离去!他胸口剧痛,一夹马腹,朝皇宫疾奔而去。

路上遇到索尼等人,他们告诉皇太极说宸妃已逝,皇太极悲痛不已,却不敢相信。

近了!皇宫到了!近了!关雎宫到了!晚了,33岁风华正茂的她确实已经芳魂杳杳了…… 皇太极悲痛欲绝,悔恨、埋怨、悲伤……诸般情绪涌上他心头,像刀子般在他心上一道道刻下划痕,他抱着宸妃冷去的身体,眼中红丝遍布,神情呆滞,哀伤欲绝,不睡觉也不吃饭。

可是,再怎么呼唤,宸妃也不会再回来了!这关雎宫此后再看不到她凝着淡淡哀愁的眼眸了! 一天中午,皇太极突然犯了迷糊,他不说一句话,什么知觉也没有了,仿佛灵魂也随着宸妃一起走了。

到了酉时才醒过来。

他告诉群臣说:“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此后,他虽然恢复了神智,但依旧哀痛不已。

宸妃丧期谁私自宴乐别想好 根据《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皇太极给宸妃亲手写的祭文是这样的:“尔生于乙酉年,享寿三十有三,薨于辛巳年九月十八日。

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

朕念生前眷爱,虽没(同殁)不忘,追思感叹。

是以备陈祭物,以表衷悃。

仍命喇嘛僧道讽诵经文,愿尔早生福地。

” 群臣奏请皇太极去打猎散心。

皇太极同意了这个请求,于是一行人到蒲河打猎,经过宸妃的坟墓,皇太极触景伤情,又引得他大哭一场。

在宸妃国丧期间,有两个不守规矩的人,一个是郡王阿达礼,一个是辅国公紥哈纳,他俩竟然找来乐队嘻嘻哈哈,皇太极一怒之下,剥夺了他俩的爵位。

这俩人也忒不识相,在宸妃丧期间,连皇太极自己都停止了宴乐。

崇德七年,松山锦州大战清军告捷,明朝率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后降清。

当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为此二人赐宴庆贺,但他这个东道主却没有参加,解释是:“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

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

”据史料记载,在宸妃丧期间,被查出私自宴乐的有数十人之多,还有的人因此受到没收家产、罚银、鞭笞、贯耳鼻等处罚。

自从宸妃去后,皇太极日渐消瘦,茶饭不思。

两年后,皇太极也追随宸妃而去。

宸妃谥号是清代妃子中绝无仅有的 “(冬十月),己巳,追封宸妃为元妃,谥敏惠恭和。

” 这谥号大有文章

啥叫“元妃”?按照清朝典制,指的都是皇帝的第一位正妃。

而宸妃却并不是皇太极娶的第一位正妃,在她之前,有钮祜录氏(后被追封为元妃)、乌拉那拉氏(追封为继妃)、孝端文皇后等,封海兰珠为元妃,足以见皇太极对她的深厚感情。

至于“敏惠恭和”四个字的谥号在清代妃子的谥号中那是绝无仅有的,一般没有这么多字。

宸妃曾葬地载门外 宸妃于崇德六年九月十八日病故于关雎宫,有史料记载,说她死后第二天,她的棺木由盛京皇宫东侧门出宫,被送到了城北地载门外五里的地方,安奉于临时搭建的芦殿之内。

出殡的时候,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的各级官员送葬,还有各个固伦公主、和硕福晋、和硕公主、多罗格格等,千余人的送葬队浩浩荡荡,哀声遍天,一直到了墓地所在。

在宸妃死后三天,举行了火化仪式。

此后宸妃的骨灰罐在芦殿暂时安放了两年之久,等到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才举行仪式正式埋入了地宫。

而此时的皇太极已经疾病缠身、命不久长了。

他没能亲眼见到爱妃被葬入地宫,只能派大臣代替自己前往。

半年之后,皇太极驾鹤西去。

据记载,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宸妃墓祭祀频繁,每月进行月祭,每年清明和岁末都举行大祭,朝鲜国王还专门派太监送来香烛礼物致祭。

皇太极每次路过地载门外五里宸妃安息之地,都要痛哭失声、下马伫立,久久不能自己。

一位妃子,能够得到皇帝的真心爱恋,能以26岁年纪嫁给皇帝却不失宠爱,能在死后得到皇帝的眼泪和深深怀念,在清代历史上恐怕只有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之妃董鄂妃能够媲美了。

顺治: 董鄂妃,又作栋鄂妃。

她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

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

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

历史有记载的康熙帝的后宫妃子的资料!!

展开全部 挚爱皇后。

康熙生前有3个皇后,后妃总数达55人以上,确切数字搞不清楚。

比如他有的妃子,活得岁数很大,像万琉哈氏,皇12子胤祹之母,活了97岁,是清宫后妃里活得岁数最长的。

康熙有一条,说他身后,凡是有儿子的妃子,可以跟儿子生活在一起,万琉哈氏就是跟儿子皇12子胤祹一起生活的,享受天伦之乐。

康熙死后,她又活了46年。

后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算是康熙的一条德政,没有完全把太妃全部关到慈宁宫里,让她们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过,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

在康熙后妃里,是亲姐妹的,有4对:皇后赫舍里氏和妹妹,皇后钮祜禄氏和妹妹,皇后佟佳氏和妹妹,还有郭络罗氏和妹妹。

康熙生前3个皇后,赫舍里氏,钮祜禄氏和佟佳氏。

有的说4个皇后,还有乌雅氏,就是雍正皇帝的生身母亲

康熙活着的时候,她是德妃,还不是贵妃。

康熙死了以后,雍正继位,才把他生身母亲叫皇太后,所以后来史书上记载康熙是4个皇后。

我想重点说一说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的爷爷是康熙少年时代的辅政大臣索尼,她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嘎布喇,叔叔是康熙的大学士索额图。

赫舍里氏和康熙结婚的时候,康熙12岁,赫舍里氏13岁,周岁都是11岁。

赫舍里氏比康熙大3个月。

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生了嫡长子胤礽后就死了,享年才22岁。

我想起一个故事,咱们北京的外国外交官,和一些文化代表,经常举行报告会。

有一次,请我给他们那儿去做一个关于清代宫廷的报告会。

期间,有一个国家的大使举手提了一个问题,请问阎教授:清朝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他们有爱情吗?有啊!我举了一个例子,皇太极的时候,对他的宸妃爱得死去活来,顺治对董鄂妃也是爱得死去活来,董鄂妃死了以后,他要剃发,出家当和尚去,我说这是爱情。

那个大使说,康熙那么多后妃,他有爱情吗?我说康熙有,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

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死了,康熙一下朝就到停赫舍里氏灵柩梓宫,顺着棺材绕一圈,绕两圈,绕三圈以示默哀。

后来皇后的灵柩暂厝在巩华城,现在昌平的南面,离北京皇宫大约有50华里,开始的时候,他每天下班就去,后来一周去一次,去了以后就围着皇后的棺材转,默哀。

第二年,每两周去一次,第三年一个月去一次。

每年腊月除夕的前一天,康熙必到巩华城,向赫舍里氏表示爱慕和哀悼之情。

杨珍研究员做了一个统计,康熙一共去过80次。

这足以说明康熙帝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挚爱真情。

对皇后钮祜禄氏,我就不说了。

说说第三个皇后是佟佳氏。

雍正的亲妈乌雅氏生下雍正以后,不是由他亲妈抚养的,由佟佳氏抚养,抚养了十年,一直到佟佳氏故去。

雍正很感恩,雍正说,孝懿皇后亲自哺育尔主。

孝懿皇后就是佟佳氏,亲自抚育雍正,又说,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

说他小时候,大约有10年的时间,一直是佟佳氏抚养的。

皇后赫舍里氏死的时候,康熙21岁,没有册封皇后,丧期过去以后,他才立册钮祜禄氏做皇后,钮祜禄氏死了以后,康熙想自己是不是“克后”啊?所以,第三个皇后佟佳氏,尽管她掌管六宫,却没给她皇后的名义。

到佟佳氏病了,临危的时候,才册封她为皇后。

康熙下决心,以后再不册封皇后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苏轼纪念他的亡妻,写下的诗词,其实,这首诗也寄托了康熙皇帝对他挚爱皇后的哀思之情。

那么,康熙帝时,其他妃子的情况怎么样呢?皇帝的后宫,是有等级之分的,等级还很多,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有多少人?正式登记在册的是55人,实际上有多少,搞不清楚。

比如在后妃里面,最低的一个级别叫答应,据杨珍研究员她的研究,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这个时候,康熙后宫有大答应,小答应,答应一共是209人。

说到后宫生活,我们想到的可能都是宫女的哀怨,其实也不全是,其中也还有乐趣的地方。

比如元宵节,妃子们吃元宵,抖空竹。

一首诗:上元职宴玉照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竹。

康熙朝时,皇宫里主要是满洲的后妃,还有少量的蒙古后妃。

那么有没有汉人后妃呢?大家知道,清军入关之后,孝庄太后下了一道懿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缠足女子就是指汉族女子,而满洲女子和蒙古女子是天足,大脚。

其实,在康熙后宫里是有汉人妃子的,详细数字,很难考据,大体上是康熙南巡之后,南方的一些大员,不断地进献一些美女给康熙,康熙就带回后宫。

根据陈捷先教授考证,后宫确实是增加了一些江南汉人女子,有10人,这是康熙帝破了孝庄太后的宫规。

据说汉人妃子,原来都搁在神武门里,都是小脚,《清宫词》里有记载:华风纤巧束双缠,妙舞争夸贴地莲,何似珠宫垂厉禁,防微早在入关年。

束双缠就是两脚裹小脚,贴地莲三寸金莲贴地,尽管有孝庄太后的严厉禁止,清军入关以后,已经逐渐有汉族妃子了。

康熙帝的后妃,不仅是清朝12个皇帝中人数最多的,就连孩子数目也众多,康熙究竟有多少个女儿?这些皇帝的女儿,是不是享尽了人世间的万般宠爱?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身为康熙的女儿,她们又嫁得如何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