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郦波讲解古诗词蝶恋花



《每天解读一首诗词展开全部 有声小说在线收听-喜马拉雅FM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共党员。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

《每天解读一首诗词

展开全部 有声小说在线收听-喜马拉雅FM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共党员

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后来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之一。

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已录制完毕。

《曾国藩家书》录制完成。

《大明脊梁张居正》于2013年11月05日开播。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

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余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

该节目主要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武则天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蒙曼跟一般人对武则天的看法不一样,想揭示一个真正的武则天,她认为武则天和唐高宗一直相互信任,为共同的利益行动。

2011年8月20日,蒙曼在广东开讲座提出“愚孝”的说法,引起争议。

...

蝶恋花诗词鉴赏

《蝶恋花》这一词牌,名作层出不穷,本人最喜欢苏轼这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

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被“无情”所恼。

...

古诗词我们一直在学习竟不知何为诗词,且看郦波老师

展开全部郦波坚守在三尺讲台这片宁静的港湾。

低调沉静的他一走进课堂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那么,他的旁征博引、收放自如是如何“炼”成的呢?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这与他独特的思考习惯也不无关系。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某一期节目中,郦波将几首苏东坡词作中的佳句巧妙“嫁接”成了一首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的才情博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赞叹。

郦波老师的课堂也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他或讲述,或吟诵,或调侃,用多种形式将古典文学讲成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

他的课几乎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打瞌睡,没有人窃窃私语。

“儒雅,风趣,他的每节课都像是一首诗。

”这是学生和“粉丝”们对他发自内心的赞美。

就是这样一位既有才情,又有诗情的郦波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新课堂——《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每个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三境”;对诗词文化情有独钟的郦波也多次在演讲中阐述了“诗词三镜”,即与自己的和解,与他人的和解和与命运的和解。

这就是诗词带给我们的力量,也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比如武亦姝浅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候,击中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再比如苏轼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是什么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呢?是诗词中唯美的灵魂。

让我们自己跟自己和解,也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和解。

就像《中国诗词大会》中身白茹云说的那样,诗词并不能让她过的富足,但诗词是她的朋友,伴她走过绝望,走过无助,走过人生的起与落。

这也就是白茹云虽身患淋巴癌多年,但精神仍然富足、活的仍然有滋有味的最大原因吧。

所以,就让我们跟随郦波老师脚步,读出诗歌背后的美,读出文字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让我们的心随之律动,与之交融,让我们的人生随之升华,一起发现这人生路上的唯美瞬间。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

求分享:“郦波: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音频,采纳重谢

蝶恋花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品评】 此首纯写离情,所以题曰: “ 早行 ” .这很易使人联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 “ 月皎惊乌栖不定 ” 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 “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 ” 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 “ 唤起 ” 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 “ 唤起 ” 的施动者是谁?这女人由谁唤起?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 “ 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 ” ;一种认为 “ 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 ”“ 唤起 ” ,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 “ 唤起 ” ,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 两眸清炯炯 ” ,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 “ 泪花落枕红绵冷 ” ,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 “ 唤起 ” 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 “清” ,再望而 “ 炯炯 ”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 “冷” 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 红绵 ” 都感到心寒意冷了.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说这两句: “ 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 “ 执手 ” ,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 “ 霜风吹鬓影 ” ,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 “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 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 “ 徊徨 ” ,也就是徘徊.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 “ 难听 ” 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 “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 ‘ 断肠院落,一廉风絮. ' 又‘ 掩重关、偏城钟鼓 ' 之类是也. ” 其实, “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 也是 “ 以景结情 ” 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本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 惊乌 ”、“ 更漏 ”、“ 辘轳 ”、“ 霜风 ”、“ 鬓影 ”、“ 斗柄 ”、“ 鸡鸣 ” 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 栖不定 ”的“栖”字, “ 牵金井 ”的“牵”字, “ 唤起 ”的“唤”字,还有 “吹”、“清”、“冷” 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强焕说周词 “ 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 ;王国维说他 “ 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 ,这些,都是有得之言,切中要害.

古诗词释义中的断语是什么意思蝶恋花 出

展开全部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4名人幽默 4经典情话 4谜语猜谜 4名言对联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迈坡塘元好放[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时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春思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苏幕遮(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鹊桥仙(北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圆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幕,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时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洳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长干行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苏轼《 蝶恋花》原文的翻译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品评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

上片为时令背景。

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

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

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

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

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

《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

“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

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

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

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

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

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

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

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展开

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4分)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若写作文字是从多情却被无情恼此句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