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核工业 诗词



【邓稼先,闻一多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业帮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

【邓稼先,闻一多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回忆我的姑爹:“两弹元勋”邓稼先阅读答案? 1.在作者心里,姑爹是...

文章:姑爹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之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53年,邓稼先和我姑姑许鹿希结为百年之好。

从我记事时起,祖父就命我按照家乡江西习惯称呼邓稼先为“姑爹”。

我出生时,姑爹已受命研制原子弹。

当我还是孩子时,大人们就告诉我,姑爹的工作不能问,也不能对任何人说。

因此,姑爹在我心中是神秘的。

长大以后,我偶尔听说过姑爹的成绩

在核武器研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教授曾经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姑爹尊称他为王老师

一次九三学社开会时,我听到王老对我祖父说:“许老,稼先的工作很有成绩啊!”祖父听后十分高兴,对王老说:“你们要多帮助他。

” 在姑爹去世之前一个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公布他的事迹。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载了题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姑爹的成就。

至此,我才了解到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2006年6月26日,我又有幸参加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召开的纪念邓稼先院士诞辰82周年座谈会。

从那些当年曾经与邓稼先共同进行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口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姑爹邓稼先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所带领的这个团队的崇高精神

那是一支忠于党和国家事业、放弃个人利益的团队。

1958年,姑爹受命担任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主任。

理论部组建后,姑爹告诫每一位同事,我们将从事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对于理论部以外的任何人,不能告诉他们我们做什么工作和我们的工作地点。

工作取得成绩后也只能在心中暗自高兴,在家人面前不能表现出来。

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发表。

理论部的全体人员一直牢记姑爹的嘱咐。

当时,从城里开往清华大学的31路公共汽车途经九所和北京航空学院,理论部中有些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北航。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同学,为了不暴露工作地点,他们就不在九所附近的花园路站下车,而是等到同学下车之后,再坐反方向的车回九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大家拿着报社发行的号外穿过街头欢庆的人群回到家里。

他们的宿舍区却与往常一样安静。

现在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是一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团队。

大家认为,一生中能够与姑爹共事二十多年,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因为他不仅自己奋斗,成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学术带头人,还带领青年人与他共同成长。

在总结工作时,由青年人完成的工作总是青年人自己报告,姑爹从不代替。

理论部组建起来后,没有资料,姑爹发动大家到北京图书馆和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去搜集馆藏的相关资料并教大家如何查阅资料。

他把英文和俄文的关键词,比如动力压缩等,写下来交给每个去查资料的人,说,你们把有这些关键词的书统统借回来,内容看不懂没关系,我帮你们读。

一次,姑爹看到钱三强先生有一本俄文版的美国人专著,他认为这本书十分有用。

书是钱先生从苏联带回来的,在国内买不到。

他就发动大家刻蜡版自己油印。

印好之后,几个人为一个小组,专门学习一章,读懂之后给大家讲。

晚上,姑爹不准大家看电视,他与大家一起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共同学习,大家很快入门了。

姑爹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是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

他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了。

姑爹一直在抢这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我们现在无法想象他们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有多重大。

姑爹很少与我谈工作上的事,仅有两次谈到与他的工作稍有关系的内容。

一次他对我说:“我们基地的生活太苦了。

我还可以吃小灶,有好烟好酒供应,其他同志就更艰苦了。

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喝了差不多一瓶五浪液,结果醉了。

”姑爹喜爱喝酒,但他每次只喝二两左右,我从未见过他醉酒。

可以想象当时他在事业上、生活上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

接着,他沉重地说:“当年到我这里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可是在山沟里,怎么能考上大学呢?他们的父母已经在山沟里奉献了一生,我们怎么能耽误孩子的前程呢?”说完,总是微笑的姑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还有一次姑爹说,“他们说我是福将。

我是甲子年生的,甲是天干之首,子是地支之首,所以我是福将。

”他去世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我国进行的全部45次核试验当中,姑爹生前曾指挥过15次,凡是他做出的重大决策无一失误,因而被同事们称为福将。

在这值得骄傲的成绩后面,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受过多少次大剂量的辐射啊!而他离开我们时年仅62岁。

1986年7月29日,姑爹去世。

姑爹走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下了“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的诗句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题词。

我想这是对姑爹一生最好的评价

答案: 1.在作者心里,姑爹是个怎样的人? 神秘的、伟大的 2.写出第2、3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段中心句:那是一支忠于党和国家事业、放弃个人利益的团队。

第三段中心句:那是一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团队。

...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展开全部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 个人著作 个人奖项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 怀念许国璋 展开 编辑本段 个人履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青年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1]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季羡林在德国[1]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

故事,对邓稼先有什么赞美的诗歌,还有颁奖词及评价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

最有贡献的10个中国人

钱学森,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35年至193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工学院留学,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193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

钱学森是卡门领导的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要成员。

1947年至1955年间,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

学术专著有:《工程控制论》(1954年)、《星际航行概论》(1963年)、《物理力学讲义》(1961年)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

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

张爱萍将军简历

展开全部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张爱萍同志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

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

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

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

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

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

在攻打老虎庄、泰州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左臂负伤。

1930年底,张爱萍同志到中央苏区工作。

历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共青团万(安)太(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中央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和红军后备兵源的组织动员工作,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发表数十篇文章。

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

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

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战斗中,他率部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

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

他刻苦学习骑兵技术和战术,很快成为优秀的骑兵指挥员。

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

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

同年4月下旬,赴浙江金华进行统战工作,秘密发展党员,组织抗日队伍。

8月中旬赴河南确山,发展武装力量,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

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

同年6月,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广泛团结、扩大抗日力量,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开辟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

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他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领导军民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

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1948年底,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

渡江战役伊始,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团结教育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

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1951年初,张爱萍同志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

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

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深入海防前线勘察地形,部署修筑工事,有力地加强了浙东地区海防建设。

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

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

能详细的介绍一下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

展开全部 季羡林(1911.8~2009.7)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著作出版书目 主要著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著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人物评价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 与清华、北大渊源 德国情缘 “大国学”与“和谐说” 追思会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 挽诗 故居被盗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 作品获“文津奖” 贴吧相册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 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著作 出版书目 主要著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著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人物评价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与清华、北大渊源德国情缘“大国学”与“和谐说”追思会 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挽诗故居被盗 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作品获“文津奖”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 [1]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关于季羡林的生日,这里顺便作一点说明。

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

每逢这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这已经成了惯例。

可是,2001年八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他回故乡,庆祝他的九十岁生日。

在祝寿大会后,他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了下面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

”这件事也算得上季羡林生平中的一件趣闻。

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