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苗族姑娘诗词



描写苗族的诗句展开全部苗族诗歌,湘西苗语称SEAD(骚),保留了楚辞的风格形式。刀伐箬竹兮心乱纷纷用歌劝君兮言重语轻劝君务农兮勿念吾情修而成龙兮仙乃修成君专农事兮吾逐风去四处漂泊兮盼君兴盛若吾觅得兮

描写苗族的诗句

展开全部苗族诗歌,湘西苗语称SEAD(骚),保留了楚辞的风格形式

刀伐箬竹兮心乱纷纷用歌劝君兮言重语轻劝君务农兮勿念吾情修而成龙兮仙乃修成君专农事兮吾逐风去四处漂泊兮盼君兴盛若吾觅得兮相告与君君家兴旺兮相告一声不得共枕兮吾不怨君今生无缘兮虽憾无悔

关于苗族的诗歌

苗族诗歌,湘西苗语称SEAD(骚),保留了楚辞的风格形式。

刀伐箬竹兮心乱纷纷用歌劝君兮言重语轻劝君务农兮勿念吾情修而成龙兮仙乃修成君专农事兮吾逐风去四处漂泊兮盼君兴盛若吾觅得兮相告与君君家兴旺兮相告一声不得共枕兮吾不怨君今生无缘兮虽憾无悔

展开全部 先给你介绍贵州的苗族姊妹节吧~~姊妹饭节 —— 藏在饭团里的节日 苗族的许多节日总是和男女谈情说爱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贵州台江一带的姊妹饭节(又叫姊妹节)更是典型的 “ 情人节 ” ,充满温馨浪漫的色彩。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一些村寨为二月十五日),台江的苗寨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欢天喜地地过姊妹饭节。

十五十六连续两天,除了聚餐吃姊妹饭外,还要进行吹笙踩鼓、斗牛赛马等活动

不过,在大众狂欢之后的男女青年游方才是这节日的精髓。

既是姊妹饭节,最欢喜的当然是姊妹们,在这节日里妇女有特殊的地位,她们受到人的宠待。

尤其是未嫁的姑娘,家里人要为她备好酒肉和姊妹饭,供她款待情人和朋友。

如果有外寨的后生们来作客,会得到姑娘们的热情招待。

临别时,小伙子向姑娘讨姊妹饭,姑娘便用篮子或新帕子盛满姊妹饭送给小伙子,饭中往往藏入了姑娘心中的暗示标志 ——“ 谜子 ” :如果藏的是松针叶,即是示意后生要用绣花针和丝线酬谢姑娘;如藏有钩钩刺,表示愿长相厮守不分离;如果藏的是一对筷子或红花瓣,那就是叫小伙子快点张罗把自己娶过门了;如果饭里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就是告诉小伙子彼此不合缘,请不必徒费心机了。

姊妹饭有如无字的情书,撮合了无数美好的姻缘。

苗族看似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实苗族有着丰富的浪漫的原生态文化,从而造就了苗族姑娘的率直 温柔 善良 漂亮 的个性!!愿你到咋们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领略秀美的山光以及找到一个率直 温柔 善良 漂亮的苗族姑娘哦...

赞美苗族的诗词

展开全部 《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

这是讲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

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所以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

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

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供参考。

...

形容贵州的诗句

展开全部 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贵州田园风情诗 □伍忠仁 在古典诗歌中,描写贵州的风土人情诗可谓独具一格,它不仅展示山村田园风光;而且还有赞美农民劳动,吟咏妇女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还有那浓郁的民风民情,其格淳朴清新,洋溢着地方民族“特色”,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别有情趣。

排成井字竟分秧,绿衣青笠女伴忙。

日暮归来溪雨响,踏波两足白于霜。

这首《黔南苗族杂咏》的作者吴振成,熟悉贵州风土人情,著有《黔语》一书,此诗描写妇女们插秧回来,用溪水洗去脚上污泥情景,其诗绘声绘色,诗意盎然,活活画出一幅优雅的农村妇女晚归图。

又如: 芳滕漠漠夕阳天,村女携篮遍野田。

蚕豆已熟豌豆嫩,菜花风袅绿阳烟。

这首诗描写菜花金黄季节,姑娘们的劳动风姿,在夕阳余晖里显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又如: 耕桑有暇便耘麻,每到春来放杏花。

恰过清明三月半,村庄儿女采新茶。

这首诗仍是对姑娘们采新茶的一曲颂歌,充满地方风土人情的劳动气息,真是情景交融,悦心赏目。

又如: 歌声缭绕笛参差,二月登场喜跳花。

笑语情郎牢记取,紫桐花下是侬家。

这首诗说,每岁孟春,男女会于野,择平地为跳场,鲜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又另有:彩帕缠腰又艳妆,山头共觅选婚场。

月明跳舞人丛里,抛掷花球打爱郎。

女伴芦笙舞婆娑,即吹芦笙舞且歌。

跳月伊嘤浑不辩,眼输色授亦情多。

诗里描写男女欢歌芦笙中,眉目传情,交流爱慕,其动人情景难以言传。

又如: 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酣唱姐相思。

蜡花染袖春情薄,坐到怀中月堕时。

作品写一位姑娘与情人幽会,使人物的热恋形象跃然纸上,民族风情得到浓墨重彩渲染。

又如许多民风民俗被描绘得情趣横生: 四八月日农事忙,黑饭油油枫叶香。

于捻数丸 大牯,怜它耒耜要登场。

这首诗描写四月八这天,苗族人民用乌米叶染的糯饭喂牛,真是一种别致的风俗、风情。

贵州高原盛产野生蔬菜,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豆腐豆芽家常菜,金钩玉牌更可爱。

锅烙豆腐折耳根,宫保鸡充大元帅。

此诗描写贵州佳品,折耳根登上大雅之堂之菜肴之中,诗歌坦白,意境深远,别具一格,古人贵州的田园风情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纪念红军四渡赤水七十周年 冯乘雄 四渡赤水, 用兵如神。

万人器件强渡, 贺兰肠道亦前行。

惊吓国军千万里。

鱼水情长, 军民一家。

九战荣归故里, 民按在朝朝暮暮, 国泰于岁岁年年。

登望仙台 冯乘雄 仙境佳阙落人间,鬼斧神工尽眼前。

望仙台上观星斗,敢叫太白枉神仙。

描写贵州的诗

展开全部 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贵州田园风情诗 □伍忠仁 在古典诗歌中,描写贵州的风土人情诗可谓独具一格,它不仅展示山村田园风光;而且还有赞美农民劳动,吟咏妇女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还有那浓郁的民风民情,其格淳朴清新,洋溢着地方民族“特色”,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别有情趣。

排成井字竟分秧,绿衣青笠女伴忙。

日暮归来溪雨响,踏波两足白于霜。

这首《黔南苗族杂咏》的作者吴振成,熟悉贵州风土人情,著有《黔语》一书,此诗描写妇女们插秧回来,用溪水洗去脚上污泥情景,其诗绘声绘色,诗意盎然,活活画出一幅优雅的农村妇女晚归图。

又如: 芳滕漠漠夕阳天,村女携篮遍野田。

蚕豆已熟豌豆嫩,菜花风袅绿阳烟。

这首诗描写菜花金黄季节,姑娘们的劳动风姿,在夕阳余晖里显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又如: 耕桑有暇便耘麻,每到春来放杏花。

恰过清明三月半,村庄儿女采新茶。

这首诗仍是对姑娘们采新茶的一曲颂歌,充满地方风土人情的劳动气息,真是情景交融,悦心赏目。

又如: 歌声缭绕笛参差,二月登场喜跳花。

笑语情郎牢记取,紫桐花下是侬家。

这首诗说,每岁孟春,男女会于野,择平地为跳场,鲜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又另有:彩帕缠腰又艳妆,山头共觅选婚场。

月明跳舞人丛里,抛掷花球打爱郎。

女伴芦笙舞婆娑,即吹芦笙舞且歌。

跳月伊嘤浑不辩,眼输色授亦情多。

诗里描写男女欢歌芦笙中,眉目传情,交流爱慕,其动人情景难以言传。

又如: 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酣唱姐相思。

蜡花染袖春情薄,坐到怀中月堕时。

作品写一位姑娘与情人幽会,使人物的热恋形象跃然纸上,民族风情得到浓墨重彩渲染。

又如许多民风民俗被描绘得情趣横生: 四八月日农事忙,黑饭油油枫叶香。

于捻数丸 大牯,怜它耒耜要登场。

这首诗描写四月八这天,苗族人民用乌米叶染的糯饭喂牛,真是一种别致的风俗、风情。

贵州高原盛产野生蔬菜,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豆腐豆芽家常菜,金钩玉牌更可爱。

锅烙豆腐折耳根,宫保鸡充大元帅。

此诗描写贵州佳品,折耳根登上大雅之堂之菜肴之中,诗歌坦白,意境深远,别具一格,古人贵州的田园风情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纪念红军四渡赤水七十周年 冯乘雄 四渡赤水, 用兵如神。

万人器件强渡, 贺兰肠道亦前行。

惊吓国军千万里。

鱼水情长, 军民一家。

九战荣归故里, 民按在朝朝暮暮, 国泰于岁岁年年。

登望仙台 冯乘雄 仙境佳阙落人间,鬼斧神工尽眼前。

望仙台上观星斗,敢叫太白枉神仙。

关于一个傣族小女孩帮助一个苗族的老婆婆的作文 急求!!!!!!!...

胜似亲人》在一个边远的苗族村寨里,住着一个汉族的小姑娘。

她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出出进进就她一个人。

毕竟上了年纪,走路拄着拐棍,两腿还是颤萎萎的。

该买的不能及时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去做。

小姑娘看在眼里,就想:“老师常说,我们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老奶奶不正需要我的帮助吗?” 从此以后,小姑娘每天放学回来做完功课,就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洗洗碗,并且按时给老奶奶买米买面。

一天,她看见老奶奶刚换下来的被单没有洗,就悄悄地背起竹篓,把被单放在里面,到河边去洗干净。

回来后,将被单搭在晾衣杆上。

这时,老奶奶从屋出来了,手轻轻抚摸着小姑娘的头,布满皱纹的脸紧贴在小姑娘的脸上,激动地说:“你这么照顾我,真是比我的女儿还亲呀!”小姑娘连忙说:“不,老奶奶,你这么慈祥,我以后还要为您做更多的事情呢!”老奶奶的两眼湿润了,再也说不出话来。

看到老奶奶那么的高兴,又那么的疼爱她,小姑娘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懂得了‘助人为乐’的含义。

故事发生在十一年前的一天。

那天,北风呼啸,隆冬来临,一个姓周的苗族老人的隔壁搬来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女儿),故事就发生在苗族老人和新邻居小女孩的身上。

苗族老人七十岁,样子十分和蔼可亲,满脸的皱纹显得更加和善。

汉族小女孩一岁,她的家并不宽裕,母亲体弱多病,全家的生活就靠腿脚不便的父亲打工来维持,因此她们家经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饿得小女孩整天“哇哇”乱哭。

苗族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来救济她们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那个小女孩已长成十二岁的小姑娘了,那个孤寡老人也渐渐体弱多病,感到力不从心,生活都不能自理。

小姑娘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默默想:周奶奶腿脚不便,身体又不好,我应该帮帮她呀!何况她以前还帮助过我们家呢!于是,小姑娘就经常抽空去帮周奶奶干活。

有一天,烈日当空,小姑娘趁周奶奶外出时,到河边去洗衣服了,她边洗边擦脸,那乌黑的头发上闪着亮晶晶的水珠,红润的脸像一个红苹果。

过了一会,天空渐渐黑了下来,小姑娘拿着洗好的衣服回去,看见周奶奶正坐在家门口等她,面带着微笑,一把将小姑娘搂进自己的怀抱中,说:“谢谢你,小姑娘,这段时间多亏你们照顾。

”“不,您老了,这些事就由我来帮您吧,再说我们是这么多年的邻居,何必那么客气呢!”小姑娘说。

虽然她们并非亲人,但比亲人更亲。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汉族小姑娘、苗族老奶奶这样的人,她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人间处处是真情,给予他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他人更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

我们村寨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有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

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

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

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儿事。

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我一直记着妈妈的话。

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帮老奶奶多做些事了。

今天是星期日,我吃过午饭,做完功课,想起老奶奶前两天换下来的床单和衣服还放在那里,我便悄悄地背起竹篓,拿上脸盆,到河边把衣物洗干净,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

我正在晾衣服,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

以后,我还要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 我们村寨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有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

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

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

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儿事。

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我一直记着妈妈的话。

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帮老奶奶多做些事了。

今天是星期日,我吃过午饭,做完功课,想起老奶奶前两天换下来的床单和衣服还放在那里,我便悄悄地背起竹篓,拿上脸盆,到河边把衣物洗干净,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

我正在晾衣服,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

关于小女孩的诗词

展开全部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

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

粉香处弱态伶仃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 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

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 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

苗族的风俗、习惯

展开全部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

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

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

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

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

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

裤子较短,裤脚较大。

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

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

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

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

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

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

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

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

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

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

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

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

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

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

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

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

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

“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

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

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