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讲诗词…台湾…教授



93岁教授教一辈子高数 再登台讲律诗对联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

93岁教授教一辈子高数 再登台讲律诗对联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

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

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

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

”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

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

我们为什么要教授古诗词

学生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像发掘宝藏一样开始审视这几句诗以及课本中的插图.刘老师开始在学生中间巡视.时间很快就到了,有个男孩率先高高地举起了右手.“‘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远远地看着瀑布像一匹布一样挂在石壁上.”“这里的三千尺是一个虚词.”“整个瀑布像从天上落下来一样.”他的回答让老师有些吃惊.课堂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总是想让他们提出问题,而当学生过于知晓的时候,特别是他们知晓的程度“等于”或者“大于”自己的预设时,教师就会束手无策.因为,此时教师会纠结于“应该跟谁走”的矛盾中.显然,刘老师受到了这个学生回答的影响,没有再解析全诗,在几次范读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你们会用哪个词评价庐山的瀑布呢?”刘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漂亮”“真好”“真美”“很酷”“壮观”,学生依次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刘老师已经开始把目标由“诗”转向“水”了.此时,多媒体被刘老师依次切换出苏轼的《题西林壁》、现代散文《庐山的雾》以及一篇新闻通讯类的文章《大旱中的江南》…… 下课了,我走到旁边几个同学跟前,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书本上端正地写着:“日照香炉的炉是火炉吗?”“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九天?”“为什么是‘望’庐山瀑布?”看到这些问题,我对刘老师在教学设想上大胆突破感到敬畏的同时,又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一节古诗教学来讲值得商榷.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设定教学目标:1.能正确背诵并书写全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并做到完整口译全诗大意.3.初步了解古诗写作或鉴赏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推演教学流程:首先,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全诗的赏析.在赏析中可以从“望”字入手,这样就可以把作者和读者一起从诗中“拉”出来,站在那个点上对远处的瀑布进行“遥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关键词语的解析,而且还有利于今后写作立足点选择的训练.其次,在通解全诗的基础上要做到会背、会写.再次,在让学生粗略了解古诗时,如果教师能够仿照《望庐山瀑布》的用词方法“创作”一首七律古诗则更好,比如以此仿写一首我们本土的王屋山.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以往一味背诵解析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创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从“写诗”的角度去赏析古诗词.那么,我们古诗的教学将是另外一重境界了.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有疑问,我们教授古诗,至于把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吗?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必要.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教学承担着对中国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特殊使命.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理所应当地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做到通晓和积累.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除了背诵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敬畏,并愿意亲近它们、走进它们,甚至把它们变成今后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才是我们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济源市教育局)

93岁教授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火了,他

”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块黑板擦了写。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

“其实、律诗平起式、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不干点什么,直至90岁高龄。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写了又擦。

记不清讲稿内容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两者都很抽象。

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每月都领退休金,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老师的课,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

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 展开

谁能给我一些诗词写台湾的,最好是雄壮,豪放的~~~~~~~~~~

满江红---何事难平(台海时局感赋) 何事难平?归台计,浑无消息。

凭海望,水迷星黠,陆沉云积。

百载听涛期梦醒,一番去国惊为敌! 岂堪见,母子抗分庭,刀兵逼! 炎黄骨,埋九域。

尧舜土,终完璧。

怕秦王功业,血漂千邑。

萁豆相煎谁所愿?阋墙御务真情织!须有日,执手共中华,摩天立!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雕戈, 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 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 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 无功级. 平戎策, 从军什, 零落尽, 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 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 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 不如人, 今何及. 满江红——黄华江怀古思今 明月清辉,黄华江,怒涛争涌。

忆三国,山河破碎,群雄四起,才冀挥师定北方。

中原谁是主人?叹天堑,烟火连赤壁,梦断矣。

一人呼,万人随。

三顾庐,终归魏。

大陆与台湾一衣带水。

千秋功业海峡情怀,峥嵘岁月后人还顾。

荣辱华夏炎凉世界,一起负。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内遥祭华夏先祖……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 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那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遥望东南心惚恍,台澎孤悬狭夷洋。

不思血统忘炎黄,空抛热泪祭二蒋。

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东指?海上誓师更留铭。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三百年前逐荷夷,国人奉祀延平祠。

于今后裔多忘祖,感慨无穷涕泪垂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93岁数学教授讲律诗,对联火了,他的一句

”网友纷纷留言,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近日,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直至90岁高龄....

经典咏流传:大学老教授讲数学和诗词的关系,非轿

展开全部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虽然叶嘉莹如今著作等身,但是艰苦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书房,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她说她并没有想要成为诗人或者学者,曾经也没有想过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只是因为自己对古典诗词真的有感情,真的有兴趣。

于是她可以“忍困不眠,忍饥不食”,不是为 1943年,叶嘉莹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 了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外在的东西。

而是,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

”自己的身世就如同这漂泊的柳絮,还没有开放就坠落了。

虽然身世飘蓬,但是无论飘到哪里,她总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她不仅要从诗中获得慰藉,更是要从诗中汲取力量。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

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叶嘉莹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与王国维是分不开的。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记载着她与这个远逝的灵魂攀谈的痕迹。

还在辅仁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天,同学抄了几首王国维先生的《蝶恋花》给叶嘉莹看。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这样凄美的句子立刻使她产生了共鸣,方知《人间词话》的作者,原来还有这样缠绵哀感的小令。

她一下子爱上了王国维的词,便到图书馆借阅他的全集。

不料一看之后,又失望又讶异:失望的是,王国维遗留的词作并不甚多,仅百余首,其余大抵是些她还不甚明了的枯燥的考证著作;而更可讶异的是,王国维竟然以51岁的盛年,自沉昆明湖而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决地抛弃了自己从前一切的兴趣和爱好?又是怎样的痛苦,让他毫不顾惜地结束了自己正当盛年的生命?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叶嘉莹的脑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叶嘉莹离开哈佛以前,曾经拟定了一个关于王国维的研究计划,之后屡遭变故,几经耽搁,才于1970年重返哈佛,将计划完成。

而多年前困扰她的疑问,也慢慢彰显了答案

王国维在民国初年留下遗书,以“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理由,决然自沉。

叶嘉莹研究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王国维需要的是一个纯然客观的研究环境,然而在旧中国那样的乱世中,要想避免政治背景的沾染而保持自己一份超然的立场,就他曾经入值溥仪“南书房”的身份而言,几乎是既不可能为人理解也不可能被人接受的。

但由于王国维既有一种悲观性格而不能作积极进取的行动,又怀有过于崇高的理想而无法随波逐流,在政党倾轧、军阀混战的乱世,他唯恐陷入被迫辱的绝境,才决意一死,以殉他理想中的最后一点清白。

叶嘉莹自述其早年颇有“独善其身”的性情,除读书外,鲜有交际,对外界生活所知甚少,对政治更是绝口不谈。

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堂兄曾以四句戏言相赠:“黜陟不知, 1981年叶嘉莹与缪钺、金启华合影 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这种“清者”的自持,与王国维不无相似之处。

因此在最初的著述之中,叶嘉莹充满了对王国维“清者”之持守的景仰之情。

然而正是因为对王国维的研究,叶嘉莹开始阅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对有关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和蜕变过程的记述,也都有了阅读的兴趣。

涉猎既宽,也就逐渐认识到从前惟知“独善其身”,以“清者”自命的想法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看,乃是一种狭隘的弱者的道德观。

于是1974年春,叶嘉莹便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书中,又增加了一篇《余论》,对王国维的评价,也就从一味的倾慕赏爱,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的反思成分。

此后,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留心报刊上有关大陆的消息,对祖国发生的一切,不再是远之惟恐不及,而是参与之有所不足。

采访叶嘉莹的日子,正是“天高日晶、木叶尽脱”的时节,这是曾给过王国维先生以灵光的季节。

而叶嘉...

在古诗词中,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展开全部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先生眼中,诗有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的力量。

而诗词的生命有一半是蕴藏在它的声音里的,读诗如果减去声调,就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中很多字现在的读音,和它在古时候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现代官话的特征之一是古汉语中的入声消失(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现在的“普通话”已没有这个发音),一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字被派进平声,所以,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古诗词,有些诗词的格律便不对了。

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会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

今天,特意摘选了叶先生在《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对一些古诗词的讲诵,尤其是对读音的纠正,对照阅读,看看你平时都读对了吗?叶嘉莹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饮酒二十首(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要注意:“车马”, 要念“jū马”。

chē是俗音,“自行车”“电车”“汽车”的“车”念chē。

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

“飞鸟相与还”的“还”,好像读huán,其实念xuán。

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

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而《敕勒歌》是中国北方民族流传的民间诗歌,它的体裁是长短句,而不是很整齐的五个字一句。

敕勒是一条水的名字。

“阴山下”的“下”,在这里不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

“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

“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 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

“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

“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个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房兵曹胡马诗》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姓房,所以称房兵曹。

这个房兵曹最近得到一匹好马,是胡马。

“胡马大宛名”的“宛”一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平声。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约715年-770年),世称岑嘉州,唐代诗人。

“参”有两个读音:曾参、人参的“参”都念shēn;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的是很真诚的感情—我远在西北的边疆,而我的故乡在东方。

“双袖龙钟”是指袖子垂得很长,行动不方便的样子。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约726年-约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诗人。

刘长卿的“长”不念cháng,念zhǎng。

中国古人的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

“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

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768年-825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诗人。

韩愈是有名的古文大家,他也写有许多好诗,尤其是七言古诗。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念平声,sh...

93岁数学教授讲授律诗对联:不能让唐诗宋词在我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只为传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

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

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

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一名青年教师说。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