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苏轼看淡人生的诗词



苏轼的关于看淡得失的诗词有哪些?展开全部 苏轼的关于看淡得失的诗词有: 1、《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苏轼的关于看淡得失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苏轼的关于看淡得失的诗词有: 1、《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求看淡人生,淡然一切的诗句!

展开全部1、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遣怀) 2、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 鹤冲天) 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富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找一些关于看淡人世间一切的诗词

展开全部 终于想起一首: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来时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期作品

词中描述的是一阵初春时节,他漫步在山麓里,遭遇到一场春雨。

扑面而来的山烟迷朦,雨水穿林打叶,别人都狼狈不堪,苏轼却不躲避,而是拿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徐行,豪迈潇洒。

他的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

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后段描写的是作者在一阵微冷的早春寒风吹来后,看见山头的阳光斜照着,给酒醒后的他带来了一阵暖意。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一片萧瑟,迷惘处,仿佛不知不觉中就这样的在风雨中过来了。

感悟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正是如此吗?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雨停了,山头夕阳斜照,回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不是晴天。

走过的这么多的路,回首过往,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苏轼都已经不再介怀,对待大自然的变化,正如他对人生的心态一样的,既无风雨也无晴。

我很欣赏苏轼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并不能通达而济天下的,不少的人要面对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就应该懂得如何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眼光去看天下了。

请问用这首词回答,你是否满意?

有什么把左右事情看轻看淡的诗句或者成语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轼《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于得失的成语 ·以古为鉴 ·以古为镜 ·以人为鉴 ·以人为镜 ·妍蚩好恶 ·旋得旋失 ·小己得失 ·塞翁得马 ·塞翁之马 ·是非得失 ·是非之心 ·利害得失 ·鸡虫得丧 ·鸡虫得失 ·就事论事 ·公而忘私 ·古是今非 ·佹得佹失 ·反躬自省 ·反躬自问 ·得失参半 ·得失成败 ·得失荣枯 ·得失相半 ·得失在人 ·成败得失 关于得失的词语 ·贤良方正 ·悬权 ·心战 ·旋得旋失 ·人镜 ·中失 ·转对 ·嬴缩 ·以人为镜 ·遗虑 ·忘私 ·塞翁得马 ·生产力标准 ·胜否 ·孙山 ·师氏 ·塞马 ·升沉 ·三阙 ·少多 ·权衡轻重 ·权衡 ·耐事 ·明天历 ·箓图 ·鹿蕉 ·鹿迷 ·胫毛 ·齐物 ·进议 ·衡量(-liáng) ·华枯 ·贡公 ·孤愤 ·覆棋 ·浮湛 ·得失 ·得负 ·得丧 ·标举 ·补察 关于得失的诗词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宁府以高名千 ·僧房午睡 ·隐居 ·与诸友同坐梅下月雾凄清风琴泠 ·布被 ·答郭师圣 ·解閟 ·病稍愈戏书三十韵 ·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 ·浣花戏题争标者 ·圣俞诗名闻固久矣加有好事者时 ·归自明远醉中作 ·归自明远醉中作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呈几 ·次鼓腹谣元韵 ·挽唐如晦二首 ·次韵答杜友 ·题吴明辅文集后 ·梦中得诗二句王景云闻之拟成八 ·食笋 ·和答括苍龚颜质 ·秋日 ·省过 ·和贾元永醉杨妃 ·赠吴氏兄弟三首 ·送郑少卿景望知建宁 ·尝语客莼鲈橙蟹的对或言今年斗 ·偶成 ·人爱九日多以靖节之故仆以邠老 ·疲行 ·赣县道中有怀晦庵用江东日暮云 ·呈陆严州五首 ·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 ·和姜居仁感时韵 ·奉答国器见贻二首 ·次韵清閟对月 ·次韵张唐卿 ·奉韵酬谢 ·人生不长好 ·思归 ·次韵刘贡父和韩康公忆其弟持国 ·集贤殿考试罢二首 ·新亭 ·送周畏知二首 ·偈颂一百零四首 ·颂古三十一首 ·自遣四首 ·偈二首 ·寄滁州邵子发同年二首 ·颂古十首 ·偈颂二十二首 ·偈颂五十一首 ·颂古五十七首 ·颂古五十七首 ·送王昭祖国史吏部归丹阳七绝 ·江亭晚眺 ·五言诗三首 其二 ·题王顺伯秘书所藏兰亭修禊帖 ·再用前韵 ·胡越吟 ·得失吟 ·得失吟 ·费力吟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杂体诗 许征君询自叙 ·杂体诗 卢郎中谌感交 ·病戒 ·十日菊 ·麻姑 ·荆门勉怀寄道林寺诸友 ·荆州寄贯微上人 ·偶作夜雨诗明日读而自笑别赋一 ·卢滩杂兴五首 ·送郑丈赴建宁五首 ·寄圣俞 ·感兴五首 ·丙寅春雨 ·从猎渭川献诗 ·满江红 ·贺新郎 ·陈情献中丞 ·沁园春 送李御带珙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虞美人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贺新郎 ·荆州书事二首 ·勉谢自明 ·三用韵十首 ·始生书怀 ·初度寓郡 ·顷自桐江得一钓车以袭美乐烟波 ·放鱼 ·兼道携古墨来墨面龙纹墨背识云 ·送似表弟还乡 ·仪真雍生见和因再用韵兼怀仪真 ·夜梦续句 望采纳~

苏轼有哪些经典的人生感悟诗词?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他的诗词就是他...

前言,一直想写我喜欢的苏轼,四首诗词与苏轼重情重意,让人钦佩苏学士! 苏轼诗:《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的苏轼,苏轼狱中写了这首诀别诗! 这首诀别诗有太多的感动和伤感.写兄弟情深,这首为之最,据说苏轼把这首诗交由狱卒转给其弟苏辙,苏辙看后十分难过,伏案而泣,随后又交还狱卒,几经周转竟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读后也十分感动.或许正因如此,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皇帝还是给与了罪行减免,使苏东坡免遭一劫,诀别诗也并没有成为苏东坡的绝唱. 苏辙上书皇帝愿用自己的官职赎兄,兄弟之情深让人感叹!苏轼终于免了死刑被贬黄州,出狱那天见到了弟弟苏辙,苏辙把手捂在嘴上,苏轼会意,三缄其口!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弥足珍贵诉不尽千古佳话! (自由即苏辙,) 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密州知州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到了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苏轼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绪飘向千里之外,凄凉的话语无处诉!.十年间鬓发如霜,即时相遇,你好能认出我吗?也梦里你还是就是摸样,小窗旁对镜梳妆!凝望许久只是无语唯有眼泪亦然滴落千行!另人断肠!月亮把银光洒落在你的坟前.应该是长满小松的山岗了吧! (苏轼19岁时与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苏轼30岁时,王弗去世,享年2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11年.,王弗兰心蕙质.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二人郎才女貌,王弗的突然离世令苏轼悲痛万分,即时有了新的妻子也难忘与王弗的恩爱之情,怎不让人感怀,怎不让人钦佩!) 苏轼词:《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写梅花,其实是写追随苏轼二十三年之久的妾朝云苏轼不仅写得缠绵凄切、空灵超脱,还把他对朝云的感情升华,认为朝云是超凡脱俗,非世俗之人可比的.“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即是用神仙形容朝云.“倒挂绿毛幺凤.”是说朝云超凡脱俗,素面不施脂粉就已洁白,洗状后仿佛唇红不下,其实唇的本色就是红的,梅花的高洁情操随云成空梦到的梨花与云是不同的!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苏轼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感悟,渊源于苏轼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涉足官场多年,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几番政治风雨,历经荣辱,饱经风霜.人生如果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苏轼精通禅理,诗词豪放多样,在文学上综合才能独步古今!苏轼的人格魅力,兄弟情,夫妻情,知己情!都是让我钦佩的!苏轼心胸宽广客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又是我学习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无喜无悲乐观平和的心态禅学上的造诣,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求苏轼最著名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作业

苏轼作品四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宋神宗熙宁9年(1076年).达旦:直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天上宫阙:指传说 中月中宫殿.不胜寒:冷的使人受不住.转朱阁:月光照射入红色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照无眠:照着有心事不能入睡的人.婵娟:美人;这里指月亮. 【简析】这是一首中秋词.抒发诗人对千里之外的兄弟子由的怀念.词的上片,因问月而展开幻想,在幻想 中他回到仙境,但最终还是眷念人间,但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下片因月而引出离别的思绪,把人 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事物没有十全十美,最后以“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旷达的祝愿结 束.全篇笔法曲折多变,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说理通达,情意深厚.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乙卯:宋神宗熙宁8年(1075年).千里孤坟:苏轼之妻王氏埋葬于四川,当时苏轼在密州,相隔 几千里.鬓如霜:两鬓全白.言自己饱经沧桑,衰老得很快.小轩窗:小室的窗前.轩:只有窗槛的小 室.短松岗:种植小松树的山岗,指王氏墓地.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祠.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极其深沉,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 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头了.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 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岗”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流露诗人 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原是黄州的一片荒地,苏轼曾在此开垦耕种,并仿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事迹,取名 为东坡.鼻息已雷鸣:已经熟睡.鼻息:鼾声.营营:来往不停,这里指为名利奔忙.縠纹:形容水中 的微波.江海寄余生:把今后的岁月寄托于漫游、归隐的生活中. 【简析】这首词写于永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东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这首 词是写他从东坡雪学堂夜饮后回归雪堂的情景.抒书写他内心的愤懑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 要求精神的解脱. 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大江边,诗人“倚仗听江声”,从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希 望摆脱人生的得失荣辱,寻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余生”一语,读来似是消极情调,实际是表现了诗 人在逆境中对自由的追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顾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身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大江:指长江.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故垒:旧时的营垒.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周瑜二十四岁时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子.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故国:指赤壁古战场.华发:花白 的头发.樽:酒杯.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简析】这首歌词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 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诗人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 词的开头,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绘,把赤壁景象写的雄奇险峻,有声有色.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两句车,写周瑜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两句, 写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而“故国神游”之后,则抒发自己的感慨. 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目录[...

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展开全部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 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 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

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

苏轼超然的人生观在哪些诗词上体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描述人心情释怀的诗词有什么?

描述人心情释怀的诗词有很多,有表达对亡人的怀念的、表达放下一段感情重新开始的情感、形容坦然释怀的诗句、淡然释怀笑万物、对爱情释怀的诗句、释怀成语形容看淡放下的诗句、关于原谅释怀的古诗、放下一段感情的古诗词等等,这里略举几例。

1、苏轼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密州时一个夜晚他在梦中梦到了昔日的亡妻而醒后悲怆之下创作的这首千古佳词苏轼之妻名王弗,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幼承庭训,颇通诗书。

年16岁时,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她聪明沉静,知书达理。

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佳。

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

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

2、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一首词,其创作背景为北宋太宗年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的三年后昔日的江南国主如今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此时他睹物思景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首词完成后的第二天,由于在当时引起了较大轰动被认为是反词,便被当局赐死了。

3、表达放下一段感情重新开始的情感卜算子 南宋·谢希孟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

我自归家你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将你从前予我心,付与他人可。

4、对过去的一切都已经释怀的诗句: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②、不恋世间佳丽地,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凌寒飘香九千里。

霞光照彻万仞山,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报春报得万民喜。

——《暗香》③、淡然释怀笑万物,唯闻花香满楼窗。

——《陆小凤》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⑤、世间何处寻奇葩?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农夫叹绝忘桑麻。

流芳千载任风雪,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冰山高处万里霞。

——《疏影》5、淡然释怀笑万物:“淡然释怀笑万物,唯闻花香满楼窗。

鲜花满月水长留,花满心时亦满楼。

”这首诗,最先得知于古龙先生的小说《陆小凤》,那是用来对其中人物花满楼的写意。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众人都在考虑各种背景因素的时候,我就是突然想到宫女背井离乡,深宫多年,突然听到那熟悉的声音,眼泪落下的画面,感觉挺难受的。

)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句是比较复杂的,里面包括我逝去的亲人,错过的前任)8、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交通不发达的感慨?想起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两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于车站分别,那可能是她们这辈子最后的相见)9、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给我感觉差不多)10、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来的浑浑噩噩,都是我心中不如意的发泄)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知道珍惜的时候,就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想想了)

总结一下苏轼的诗词风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苏轼人生中的大事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人生大事: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