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在诗词里的界的读音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古格律诗词中的"入声韵"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古格律诗词中的"入声韵"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

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

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

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

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

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

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

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

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

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者各...

古代诗词中“杯”字的读音.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人写诗押韵当然不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的,而是按照平水韵,从隋朝到清朝读书人写诗都是按照平水韵押韵的,虽然后来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写诗依然按照这个押韵,平水韵订立之初同一韵部的音应该是相同的,看一下平水韵大部分字的读音就可以理解了。

在平水韵中,“杯”这个字是上平声十灰韵部,主要单字如下:十灰平声 来 开 台 才 苔 哀 台 埃 哉 莱 材 猜 栽 裁 胎 灾 垓 腮 财 孩 咍 皑 该 荄 骀 毸 呆 陔 抬 能 [详注1]徕 [lái]鳃 炱 鲐 才 騋 颏 儓 唉 [āi]崃 侅 菑 [zāi]思 [音腮。

多须貌。

]郲 咳 [咳笑]赅 台 剀 薹 祴 峐 欸 [《说文》訾也。

一曰然也。

又叹声。

]偲 [cāi]胲 邰 鶆 絯 [gāi]敱 [ái]箂 涞 俫 隑 跆 愢 籉 倈 鯠 斄 嵦 懛 毐 揌 毢 麳 梾 台 猍 旲 婡 渽 啋 睵 郂 賳 孻 硙 唻 溾 箈 烗 輫 琜 豥 珆 嬯 奒 庲 由此可见,“杯”这个字古代应该是ai音。

【"还”在古诗文中的读音?《春江花月夜》读“hai”吗?《念奴娇...

春江花月夜中读huan第二声念奴娇中: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 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 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樽“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

wei发音的字开头的诗词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 召南)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好事近)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夜宿高楼)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长恨歌)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扬州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临江仙)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进酒)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古诗十九首 今日良宴会)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春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长歌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颓。

(诗经 卷耳)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诗经 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诗经 采苹)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敢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经营 殷其雷)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 式微)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诗经 羔羊)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 草虫)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中间有WEI读音的字的太多了!

古诗词中“斜”字的读音在古诗词中“斜”应该读xie还是xia?不

展开全部 1、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蓁蓁,茂盛貌。

2、燕飞。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

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

5、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

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彤:红色

炜:光彩。

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

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

《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

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彦:杰出的人才。

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

灵雨:及时雨。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

《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指早晨的雨。

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草木茂盛貌。

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

《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琇:宝石。

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

《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

《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陶陶:快乐貌。

20、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

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

《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静好:安静美好。

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

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德音:美好品德。

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

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24、子佩。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零露:零落的露水。

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26、婉兮、婉如。

《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

婉:美丽。

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27、琼华。

《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

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

《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

《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

如花似玉貌。

30、清猗。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

《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素衣:白色的衣服。

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

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

《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

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诗经》中,“采~”形式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

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

《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

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35、湄。

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

《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

《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

《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

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

《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

求《红楼梦》里面一些诗词的正确读音

《红楼梦》中的诗词比较多,不可能每一首都帮你注音,将你觉得有困惑的哪几首诗词贴上来我看看。

另外,曹雪芹生于1715年,逝于1763年,按常理,《红楼梦》至少应该是在他20岁之后写的。

那么应该是在1735年之后,乾隆是在1735年继位的,那么,《红楼梦》应该是始作于乾隆年间。

从中国汉语读音的发展来看,大致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和现代音,上古音从上古至南北朝,中古音是从隋唐至两宋,近古音是从元至清,现代音是从民国至现在。

《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按说,是属于近古音的时代;但是,纵观《红楼梦》的诗词曲,发现《红楼梦》的诗用的韵是平水韵,也就是中古音;而词曲用的韵对照近古音《中原音韵》有出入,而《中原音韵》以北京官话为北曲作词作曲而编的一本韵书,《红楼梦》的词曲用韵符合南曲音韵,南曲用韵更多地保留了中古音,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更偏向于中古音,这个应该与曹雪芹生活在南京有关吧。

而中古音离我们现在相对较为久远,虽然宋代《广韵》有注音,但由于古代的注音方式不是很科学,虽然也有导致现在无法完全复制出中古时期的读音,现在的一些诗词有些人说是按古音吟诵,其实也仅仅是拟音。

在古诗词中“回”、“杯”、“蛇”、“间”的读音怎么读

展开全部间这里读作gan,“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还有“虞帝南游不复还,翠蛾幽怨水云间”,你按照我说的读是不是很押韵。

古体诗词语系跟现在的国语不一样,那时候主要是唐京畿语,接近现在的粤语。

普通话那时候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满清官话,所以用来读古诗词你会发现很多地方格格不入,而且细节缺失,毕竟满清嘛,到底emmmm。

只不过因为简单易学,所以被选做现在的国语。

...

古代诗词中“杯”字的读音.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人写诗押韵当然不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的,而是按照平水韵,从隋朝到清朝读书人写诗都是按照平水韵押韵的,虽然后来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写诗依然按照这个押韵,平水韵订立之初同一韵部的音应该是相同的,看一下平水韵大部分字的读音就可以理解了。

展开全部在平水韵中,“杯”这个字是上平声十灰韵部,主要单字如下:十灰平声 来 开 台 才 苔 哀 台 埃 哉 莱 材 猜 栽 裁 胎 灾 垓 腮 财 孩 咍 皑 该 荄 骀 毸 呆 陔 抬 能 [详注1]徕 [lái]鳃 炱 鲐 才 騋 颏 儓 唉 [āi]崃 侅 菑 [zāi]思 [音腮。

多须貌。

]郲 咳 [咳笑]赅 台 剀 薹 祴 峐 欸 [《说文》訾也。

一曰然也。

又叹声。

]偲 [cāi]胲 邰 鶆 絯 [gāi]敱 [ái]箂 涞 俫 隑 跆 愢 籉 倈 鯠 斄 嵦 懛 毐 揌 毢 麳 梾 台 猍 旲 婡 渽 啋 睵 郂 賳 孻 硙 唻 溾 箈 烗 輫 琜 豥 珆 嬯 奒 庲 由此可见,“杯”这个字古代应该是ai音。

...

列举几条,大家 诗词 读音 最常犯,或最易犯还不察觉的错误!

唐人王维的《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里,题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应为“砦”,通“寨”,按古音应读作“zhai”,而不读“chai”。

另有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a”,而不读作“xie”。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 ”而不该读为“shuai”。

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该诗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应该读作“huai”而不是“hui”。

但是 ,在平时 ,却常常听见有人把 《鹿柴》 中的 “柴”念为“ ch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 “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严格说,其读法是不对的。

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回”,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 而不是念去声“sheng”。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的“看”和“更与何人说”的“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华(hua)”、“看(kan)”、“说(yue)”,而不应读作“华(hua)”、“看(kan)”、“说(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