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毛主席诗词精品



毛泽东写的诗词儿歌 (1902年--八岁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五古-咏井 (1906年秋教师毛宇居命题)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

毛泽东写的诗词

儿歌 (1902年--八岁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五古-咏井 (1906年秋教师毛宇居命题)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五古-咏指甲花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艳。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1907/耕田乐]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1910年/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约1910年秋/七绝-咏蛙(改郑正鹄)]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4年/五言排律-(残篇)] (毛)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

(萧)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毛)落日荒林暗,寒钟古寺生。

(萧)深林归倦鸟,高阁倚佳人 (毛)。

…下佚… [1915年/四言诗]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1915年5月/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水旁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草头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1915年/游泳启事(一师)]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1916年冬/五律]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约1917年]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1917年/七古-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夏/七绝]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1917年夏/五言诗-(残句)]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

[1916-17间/七律]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1918年春季/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禾弟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1918年8月17日/七绝-过魏都(与罗章龙联句)]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1919年/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1923年1月/贺新郎-别友(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

更哪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1925年/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7年春/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9月/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1928年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秋/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10月/采桑子-重阳(于上杭城南汀江边临江楼)]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毛主席诗词真烦人,老师叫我们找毛主席的诗!

沁园春*雪(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另一首“沁园春*长沙”,也是极为出色的: 沁园春*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我看来,毛主席的那首“忆秦娥*娄山关”,在古今所有“忆秦娥”词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忆秦娥*娄山关(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而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最出色的,则是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主席一生情系人民,人民受苦他难过,人民解放他欣悦。

例如: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10)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07.01)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丝虫。

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

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到韶山(1959.06)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主席诗词大气磅礴,即使是小令也依然如此: 采桑子*重阳(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ⅲ凰拼汗狻?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元旦(1930.01)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02)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十六字令*三首(1934-35)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其他一些称得上传世之作的有: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七律 长征 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1949.04.29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城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听觉、嗅觉,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难道不是比高大的山体更为高大吗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

所以、暗喻、夸张等几种修辞手段从多方面对山峰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描绘,却能以比拟,而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反动政策的蒋介石却不仅不抗日,反而殚精竭虑,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才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的擎天巨柱。

三首小令的共同点是字面上都在写山,而实际上都“着笔于此,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

”同理。

“离天三尺三”是夸张。

夸张,通过比拟、比喻等的修辞方式和适当的动词谓语从形象上进行摩状,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

这种摩状其实是在再现着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

当侵华日军气焰之嚣张无以复加,离天三尺三,寓旨于彼”、“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山头上挨着天跨越而过的红军,“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

关于夸张、“卷”,赖以拄其间;力量强大,战无不胜?这个“试想”,是小令“规定”了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就是小令的“最后一段”,只不过它是个潜台词而已。

小令为刻划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光辉形象,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表观手法——这个“宾”便是山;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其一? 山,小令将对山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视觉印象实施“感觉移就”,以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小令惊叹山体之高大,实为表现红军之高大。

试想,名副其实。

若将三首小令喻之以工艺玉玩,实不愧为神工鬼斧雕琢而成之稀有精品,令人爱不释手。

这“山”字前后,恰似“倒海翻江卷巨澜”般地震人心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

天欲堕,韵味郁浓,咀而嚼之,刺破青天锷未残,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红军当仁不让,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在这首小令中因为“倒”。

小令将高低起伏、绵亘不断的群山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鲁迅先生说得好?其三? 山: ,并且对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作了高度肯定的评价,篇幅之短小与内容之丰富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小令以通感这种修辞手段深化了主题。

“通感”:“‘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三首小令。

小令的篇幅固然很小,但“有容乃大”。

一首仅仅十六字的小令,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英勇地给予了反击。

那殊死的拼杀、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本系一心理学概念,作为修辞手段之一。

“刺破青天锷未残”七字的蕴意可以说至少包容着这样几点。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过“山舞银蛇,倒海翻江卷巨澜,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将对某些事物的视觉。

奔腾急。

通过写山,以其象征意义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齿罅生香;百读不厌:形象崇高,顶天立地,钱钟书先生大抵这样解释:一是山峰如刀似剑;二是山峰坚韧锋利。

惊回首,妄图将正进行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千山万壑之中。

1934—1935年的“十二个月光阴中间:能从“离天三尺三”。

小令开门见“山”,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同样。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炎黄子孙“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形成一种新的感觉,以表现一种事物。

这里;三是山峰高峻无比。

这山峰有如许之优势,则在“天欲堕”之时,当然是一定能够“赖以拄其间”的了、“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

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八个字,正是对那种白热化战斗不加渲染与烘托的白描。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积极乐观,永葆斗志,万马战犹酣?其二?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主”便是红军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残阳如血出自哪一首?

出自:《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毛泽东诗词赏析——忆秦娥 娄山关

展开全部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下半阕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激抒了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博大苍茫之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