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对帐



诗词的对仗?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

诗词的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求对联帝啊 求两句对帐工整的诗句!

展开全部 对 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对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另外楼上朋友也给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古诗中的对仗句

展开全部对 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曾国藩全传》中的诗词与对联

展开全部 曾在长期的征战中,曾娶一名贫家女子为妾,侍奉左右。

这位深受他喜爱他的小妾,不幸在军营中染病身亡,曾国藩曾撰挽联一副,以吊之。

未曾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意伤春去了,似曾相识,帐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七律一首城中哀怨广场开,屈子孤魂千百回。

幻想更无天可问,幸然宁有地可埋。

夕阳亭畔有人泣,烈士壮心何日弃。

大治最憎金勇跃,哪容世界有奇才。

此诗写作背景不详。

语气反映曾对官场中的贪腐现象不满,有怀才不遇之感。

此诗可能为他早期之作。

五律一首大叶迟来发,冷风吹我衣。

天地合一浊,回头万事非。

虚舟无柢杵,恩怨招杀机。

年年绊物景,俯仰邻诟讥。

终然学黄鹄,浩荡沧溟飞。

诗中情绪低落,哀叹人生无常,常恐杀身之祸降临,欲学黄鹄冲天而去,翱游天空而终老一生。

曾也有逢场作戏之作,下面一联,就反映此情此景。

大抵浮生如梦,姑从此处销魂。

此联可能写于南京秦淮何吃花酒之时。

曾国藩晚年给弟弟国荃写七律一首,也算他的绝笔之代:祗将茶茶代云觥,竹马无尘如槛清。

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

因逢淑景开家宴,自趁新年贺太平。

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

蜀道难 将进酒 重要诗句

我们学的时候都要背全文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对帐啊)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当年都认为有可能默是因为字难写……结果考试真的出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将进酒真的都要背~~

有哪些多音字

展开全部 和1hé(1)平和;和缓:|柔~颜悦色.(2)和谐;和睦:弟兄不~.(3)结束战争或争执:.(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5)介词,表示相关、比较等:柜台正~我一样高.(6)和数:1加2的和是3.和2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百~.(2)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和诗.【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随声~.和3hú:打麻将和了.胡和4huó:和面.和5huò:和稀泥.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折衷....

关于语文的短笑话

展开全部 有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在期中考时只考了一题。

题目是这样的“什么是勇气?” 就当大家拼了命在想怎么写什么的时候…… 有个同学交卷了……他不是一字没写喔! 不过他写的只有五个字——“这就是勇气!!!”绝吧!~~~老师给了他满分,不过更绝是在后头。

好不容易到了期末考试。

这位老师依然是只考一题 这次的题目是“这就是题目,请做答案”这题目够怪吧?大家依然不会写不过那个学生很快就交卷了这次他又写什么咧???? 他写——“这就是答案,请给分…”老师气不过就恼羞成怒的叫:“死仔,厉害啊!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目问你,你若答出第一题,可不必答第二题…”老师:“你的头发有几根?”同学:“一亿两千万三千六百零一根”老师:“你怎么知道?”同学:“这一题不用回答”期末考他又得了满分!!! 晕倒一大片…… 校园笑话集锦 高中时考语文,有一道题目问反映清朝官场腐败的小说是什么,本来该填《官场现形记》,我一个同学想不起来,前一天又正好在我家看了几部A片,就填了个“满清十大酷刑”,后来我们老师还在上课时把他的答案念出来。

语文考试,解词。

解释“逝世”一词。

偶答道“去死”(本来想写“死去”)老师大怒…… 高中时候考小作文,让写一篇描写性的文章,结果偶同学理解成描写“性”的文章了---年级通报批评! 一次物理考试,老师让填“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三个空格。

我们班一牛人把三个空格上都写了任课老师的名字,后来得了最高分 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3句背的那叫费劲。

最后一句:“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下句,有人做答“一支红杏出墙来”,倒也贴切。

高一语文摸底考试,“何当共剪西窗烛”,填下句。

偶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语文老师阅卷时笑晕。

后在课堂时说此事,又晕!正确答案:“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次语文考试,诗句填空是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中的一句“( ),不知转入此中来”,正解应是“常恨春归无觅处”,我前排一个同学不知道是背错了还是考试时听别人说了答案,愣是填了“常恨村姑无觅处”。

全班晕~~ 我有个同学的同学据说考语文时,要求写“但愿人长久”的后句,憋了半天,憋出来句“一颗永流传” 高中时候也是填诗词下句。

上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下句好象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记不清了,达人指点)我一个同学填“就说我在岳阳楼。

” 高中一次语文考试,也是填下一句: 蚍蜉撼大树,(),好像应该是可笑不自量,我有一同学填:一动也不动。

赫赫,很符合事实阿。

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家祭勿忘告乃翁。

” 不得不再提一次西安卫生专家刘学典老师在午夜专场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鸟到春天更歌唱。

” 高中时,生物考试,问:鸡的消化类型是什么型?我不会,答:鸡型!!!结果老师全班批评! 记得偶小学特笨,有一次一个作业是搞反义词的,我只在所有的单词前加了个"不"字::对-不对 正确-不正确 真不知道老师当时是什么心情 现在想想狂寒 上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 偶同学憋半天 憋8出 于是瞎写各“东村河边黑龟爬” 靠 倒也算对帐了 我的初中同学在考大学语文的时候,题目是“但愿人长久”,大哥对的是”大家都健康“ 可不吗,人不健康怎么能够长久呢。

学生妙语(2) 记得是高中语文考试,写古诗下局 上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偶们班一猛人居然填了:我便奋力把花采 初中时考语文 题目问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的名字 一同学就是想不起来 问我 我告诉他 茶馆 结果那位听成 茶壶盖 被老师痛骂 数学题sinx/n 有强人解: sinx/n=six/1=six=6 同学读课文,其中有一句 拿出芭蕉扇扇。

本来停顿应该是拿出芭蕉扇 扇扇。

那强同学直接读成 拿出芭蕉 扇扇扇!~~全体倒~~ 高中时对“长江后浪推前浪”, 有人对“一代更比一代浪” 高中的时候,语文考试,填空 天若有情天亦老,( )。

一哥们答---(我只担心等不到)----听刘德华的歌听多了!!! 初二语文月考,一道怪题难倒学生:“改病句:女人的问题女人办。

” 改卷时爆笑场面层出不穷。

如:女人的问题男人办; 女人的问题女人自己办、 女人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正确答案是女人的问题女人解决。

搭配不当。

偶小学一年级就标新立异…… 刚学会写生字,老师叫我们造句。

我看旁边的同学都是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什么的。

于是就问老师“杀”字怎么写,最后造里句: 初中的时候一次上课把窦鹅冤的窦读成卖…… 结果全班爆笑我还不知道为什么! 高中语文课正上到毛泽东的《咏梅》,早自习要求背诵--老师点人回答--“--她在丛中笑-下面--XX回答!”XX正在吃东西,半天说不出话来,憋出一句“笑也不出声!”-----全班暴笑!!:-D 记得小学,读报纸,《11届3中全会》我楞是读成《11亩3中全会》 偶一个初中同学,老师问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他一站起来就说“关汉卵的窦娥兔”,全班绝倒,老师也捧腹。

小时候写作文,写我的妈妈长着瓜子脸。

结果错字写成我的妈妈长着爪子脸。

巨寒~~~ 初二时,政治老师问一个gg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大家记得的话,里面有一条是"农民被束缚在土...

小学生读后感作文大全

展开全部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对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小时侯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一事。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因为她知道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

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因为他认为只有严厉才能教育孩子写好作品。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父母对作者的爱。

所以,巴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个慈母,又有个严父,这样,便使他在不满12周岁情况下,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这些爱都是片面的,母亲的话会使作者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导致目中无人,而父亲的话会使作者对写做没有兴趣。

所以,爱是需要有父母的爱来衡量,这样,既能使孩子在得到表扬的同时,还能得到一定的评判,让孩子依据评判来对文章进行修改。

在生活中,我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父亲不管是在生活和学习上,一直都对我很严厉,而母亲却恰恰相反,母亲是在我取得不佳的成绩时给我鼓励,让我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

而每次我取得好成绩时,母亲总是夸我:“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当电视在播放《百家讲坛》时母亲说让孩子看看,可以增长一些知识,而父亲是极力反对,说影响学习,为此,父亲和母亲几乎要吵架了。

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无论“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

这两种极端的断言的背后,是爱。

就像大人们说的一样,因为爱你,才批评你、挑你的错,那是希望你进步;因为爱你,才鼓励你、赞扬你,那是希望你能树立起自信心,再创佳绩!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我在寒假里所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中外十大名著之一。

我非常喜欢它,现在我已经看了第2遍了, 还是那样好看,百看不厌! 它主要讲: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安利柯在父母慈爱的教导下,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优点。

性格:极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一个极富有上进心的不可多得的少年,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把家庭社会学校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这本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贴近我们。

如今,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再我们的中小学里,仍有体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家长经常把孩子领到老师面前说:“他(她)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狠狠打他(她),我们家长决不姑息。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对这点最反感。

“有话好好说”这不是大人们经常强调我们的吗?为什么到他们那就一文不值,以“打”来解决问题的所在? 《爱的教育》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 朋友们!家长们!师长们,读这本书吧!它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有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在期中考时只考了一题。

题目是这样的“什么是勇气?” 就当大家拼了命在想怎么写什么的时候…… 有个同学交卷了……他不是一字没写喔! 不过他写的只有五个字——“这就是勇气!!!”绝吧!~~~老师给了他满分,不过更绝是在后头。

好不容易到了期末考试。

这位老师依然是只考一题 这次的题目是“这就是题目,请做答案”这题目够怪吧?大家依然不会写不过那个学生很快就交卷了这次他又写什么咧???? 他写——“这就是答案,请给分…”老师气不过就恼羞成怒的叫:“死仔,厉害啊!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目问你,你若答出第一题,可不必答第二题…”老师:“你的头发有几根?”同学:“一亿两千万三千六百零一根”老师:“你怎么知道?”同学:“这一题不用回答”期末考他又得了满分!!! 晕倒一大片…… 校园笑话集锦 高中时考语文,有一道题目问反映清朝官场腐败的小说是什么,本来该填《官场现形记》,我一个同学想不起来,前一天又正好在我家看了几部A片,就填了个“满清十大酷刑”,后来我们老师还在上课时把他的答案念出来。

语文考试,解词。

解释“逝世”一词。

偶答道“去死”(本来想写“死去”)老师大怒…… 高中时候考小作文,让写一篇描写性的文章,结果偶同学理解成描写“性”的文章了---年级通报批评! 一次物理考试,老师让填“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三个空格。

我们班一牛人把三个空格上都写了任课老师的名字,后来得了最高分 小学,一同学背诗,前面3句背的那叫费劲。

最后一句:“一行白鹭上西天”---全班晕!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下句,有人做答“一支红杏出墙来”,倒也贴切。

高一语文摸底考试,“何当共剪西窗烛”,填下句。

偶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语文老师阅卷时笑晕。

后在课堂时说此事,又晕!正确答案:“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次语文考试,诗句填空是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中的一句“( ),不知转入此中来”,正解应是“常恨春归无觅处”,我前排一个同学不知道是背错了还是考试时听别人说了答案,愣是填了“常恨村姑无觅处”。

全班晕~~ 我有个同学的同学据说考语文时,要求写“但愿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