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洋河的诗词



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展开全部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

展开全部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诗词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宋〕欧阳修 河水激箭险, 谁言航苇游? 坚冰驰马渡, 伏浪卷沙流。

树落新摧岸, 湍惊忽改洲。

凿龙时退鲤, 涨潦不分牛。

万里通槎汉, 千帆下漕舟。

怨歌今罢筑, 故道失难求。

滩急风逾响, 川寒雾不收。

讵能穷禹迹, 空欲问张侯。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黄河晓渡》 〔唐〕罗邺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憧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河鲤登龙门 〔唐〕无名氏 年久还求变, 今来有所从。

得名当是鲤, 无点可成龙。

备历艰难遍, 因期造化容。

泥沙宁不阻, 钓饵莫相逢。

激浪因成势, 纤鳞莫继踪。

若令摇尾去, 雨露此时浓。

《河曲游》 〔隋〕卢忠道 邺下盛风流,河曲有名游。

应徐托后乘,车马践芳洲。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

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

金羁自沃若,兰棹成夷犹。

悬匏动清吹,采菱转艳讴。

还珂响金埒,归袂拂铜沟。

唯畏三春晚,勿言千载忧。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赋》(晋) 成公绥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兮,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兮,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兮,何水德之难量。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晚渡黄河》〔唐〕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登云龙山见黄河北徙》 〔清〕金德瑛 云龙头角孤岧峣,众山青翠来相朝。

黄河猛迅山亦避,独缺西面容滔滔。

嵩室汴洛二千里,郁郁气象连平皋。

亭中宾主去已古,尚许陈迹观瞻豪。

彭城以河作地险,一曲东注天然濠。

惜数万户处釜底,恃蚁弗穴金堤牢。

今秋下瞩诧异事,可厉可揭才容刀。

始知上游孙家集,一夜啮决崩洪涛。

北山点点类洲沚。

田庐多在银盘坳。

清河水道被横截,逆入充济咸浮飘。

哀彼征鸿陷中泽,羡尔逸鹤翔空霄。

古者治河不治运,纵令游演存宽饶。

今须俯首趋一线,甘受约束随吾曹。

自南自北两俱病,顾淮顾运功加劳。

薪刍木石日增垒,但有淤垫无疏淘。

逢霖未免辄涨溢,经霜不放积潦消。

当官隐讳冀苟免,涓涓弗塞匪崇朝。

不然怀柔百神日,胡独河伯逞其骄。

俯仰谣询动悱恻,岂为闰九重题糕。

明朝驿骑直北去,临流更验荆山桥。

黄 河 诗 词 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wh/zhuanti/hhshici.html 这里有很多...... 《保卫黄河》 http://mp3.baidu.com/m?f=ms tn=baidump3 ct=134217728 lf= rn= word=%BB%C6%BA%D3%B4%F3%BA%CF%B3%AA lm=-1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选曲 中国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 保卫黄河 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 ct=134217728 lm=-1 word=%B1%A3%CE%C0%BB%C6%BA%D3+%B8%D6%C7%D9%D0%AD%D7%E0%C7%FA

有关于湘江的诗词

展开全部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

有没有“洋”字开头的诗句

1、洋河川北云常黯明尹耕 《春怀三首(时世宗幸承天)》2、洋之回兮可以驾宋黄庭坚 《王圣涂二亭歌》3、洋之水兮可以舟入宋黄庭坚 《王圣涂二亭歌》4、洋屿焱鹏骞宋敖陶孙 《上郑参政四十韵》5、洋川佳景物宋陈天麟 《送太守李公》6、洋海尘三尺宋李复 《平阳民杜裕民因买薪得紫石于薪中石有黝理自然成观音像相好端具观》7、洋开水潺潺宋刘宰 《和李果州同游茅山赠》8、洋川风物天下称宋楼钥 《送王恭父仓部知洋州》9、洋州太守驻双轮宋强至 《西距渭南二十里有佛祠曰梁田其主僧守遂者引》10、洋铜汗羹宋释慧开 《接待》11、洋屿树如毛宋释文珦 《送僧归日本》12、洋水皆心深宋释文珦 《为清渭滨赋集清轩诗》13、洋铜铁汁即醍醐宋释印肃 《颂证道歌·证道歌》14、洋川佩郡章宋王迈 《读庆元党人家乘蜀》15、洋州拔将鸠余民宋魏了翁 《至左绵尽怀呈荣州二兄》16、洋乎如在隋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17、洋乎如在隋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18、洋河筑作受降城明蒋山卿 《北狩凯旋歌(三首)》

有关湘江的诗词

展开全部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关于湘江的诗词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

有关湘江的诗词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有关黄河的成语故事(30—50字)

与黄河有关的俗语、成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不死心 三过家门而不入 泾渭分明 鲤鱼跳龙门 黄河之患,集于一套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女娲造人 与黄河有关的课文 《安塞腰鼓》、《木兰诗》、《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历代歌咏黄河的佳词妙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三万里河乐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梦隔黄河水一涯,明驼十载送回家。

,如此英雄却姓花。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韧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且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

喜边尘、今度还静。

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

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

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

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

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

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

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

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它们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

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

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

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

描写“军营”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 1、《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崔融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

天子旌旗过细柳,匈奴运数尽枯杨。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2、《京师叛乱寄诸弟》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军营。

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

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3、《送卫司法河中觐省(即故王吏部延昌外甥)》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出身因强学,不以外家荣。

年少无遗事,官闲有政声。

晓山临野渡,落日照军营。

共赏高堂下,连行弟与兄。

4、《柳枝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薛能 数首新诗带恨成,柳丝牵我我伤情。

柔娥幸有腰支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高出军营远映桥,贼兵曾斫火曾烧。

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万万条。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畔将军即大粗。

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狂似纤腰嫩胜绵,自多情态竟谁怜。

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5、《偶书》 年代: 宋 作者: 李若水 太原城角小军营,兀坐何人肯见临。

半阴半晴天气杂,一去一住客思深。

功名未信终相负,岁月无端早见侵。

好在床头满壶酒,劝君休约十分斟。

6、《春怀三首(时世宗幸承天)》 年代: 明 作者: 尹耕 闻道降胡说虏情,春来拟绝汉军营。

洋河川北云常黯,碣石山头月自明。

将士倔强时跋扈,朝廷赏罚在持衡。

凭轩北望堪魂断,况是天门万里程。

7、《送李大夫赴广州》 年代: 唐 作者: 钱起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

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

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

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

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

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

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

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8、《南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9、《歌》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图 处处亭台只坏墙,军营人学内人妆。

太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听隔教坊。

10、《遇风愁不成寐》 年代: 近代 作者: 弘一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与《冬夜读书示子聿》有关意思的古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

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

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

诗人的故事

陆游,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