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古诗词中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二十四星宿天文学的书展开全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中国古代二十四星宿天文学的书

展开全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

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

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

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

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

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

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

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

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

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

《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

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

《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

《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

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

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

《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

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

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

《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

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

《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

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

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

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

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

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

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

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

《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

诗词或者成语歇后语中蕴藏的天文学知识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物华天宝,坐看牵牛织女星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天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这里指辽和西夏。

4:王勃《滕王阁序》。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5:七月流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5;火,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龙光射斗牛之墟:天阶夜色凉如水1: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2...

中国古代发明的天文学

张衡天文学 东汉时期 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

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

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

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

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

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学 元代 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

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

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

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

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

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

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

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

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

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

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

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 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

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

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 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

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 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

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

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

(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

古代天文学的中国天文学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中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中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中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中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中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中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中国都有记录。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中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

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中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

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

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

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中国明初到万历年间。

中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中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作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作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

中国古代提到天文学的典籍是哪一本著作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 学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 国家之一。

早在免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

《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被 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 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唐时 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 曰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体位 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

到了元代, 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栽的天文数据,创出 了最完备的《授时历》。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出现了很多天文学家。

他们中杰出的...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天象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8年就有“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黑子记载。

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中,我国有关黑子的记载就有100多次。

而欧洲有关黑子的记载最早是公元807年8月,并且误认为是水星遮日现象。

我国有关彗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613年,当时有文字记载称“秋七月,有星孛人北斗。

”这是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哈雷彗星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从公元前613年起到现在共出现32次,对此,我国都有详细的记载。

有关日食的记载,在我国史书上就发现916条,这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

我国对流星的记载多达数百次。

还有使世界和我国天文学家深受鼓舞的关于新星和超新星的记载,我国史书上记载了近90颗新星和超新星。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古代杰出的四位天文学家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