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反复句诗词



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对新诗的影响展开全部??每一个称得上卓越的诗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

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对新诗的影响

展开全部??每一个称得上卓越的诗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

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有见识的评论家对此作了一下的描述:??闻一多“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感情的驱遣多些。

”徐志摩“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没有他那样冷静。

他是跳着溅着昼夜不舍的一道生命水。

”(朱自清《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志摩的诗》和《死水》,“风格不同,一则轻快,一则凝重。

”(卞之琳《徐志摩诗重读志感》)??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

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他说:“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动。

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徐志摩《自剖》)这种爱“动”的性格,形成了徐志摩诗歌互为表里的动荡情调和流动音调。

他曾用“脱缰的野马”、“无关阑的泛滥”来谈自己的情调。

的确,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

闻一多认为“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

”(闻一多《律诗的研究》)并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在对传统的均齐美的概念的开拓发展中,形成新诗体诉诸人们视觉方面的“建筑美”。

??徐志摩新格律诗的外在音乐美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主要内容是诗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音节的匀整与音节的流动是对应的,徐志摩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创作了大批令人赞誉不绝的新格律诗。

??而闻一多新格律诗的外在音乐美特点,则是整齐调和。

他认为新诗的这种建筑美和音乐美是息息相关的,互为依存的,一方面,“没有格式,也就没有界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影响着新格律诗整齐、复沓的节奏,这是符合诗歌艺术规律的,正如雪莱所说:“诗人的语言总是牵涉着声音的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否则,诗就不称其为诗了。

”(雪莱《诗辩》)??由此可见,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

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试着分析闻一多、徐志摩两位诗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节奏体系——前者是音组规律排列节奏,后者是诗行规律组织节奏——从不同方面开辟了我国新格律诗发展的道路。

??诗歌主要借助声音的节奏和旋律来形成艺术美,“而节奏是诗的主要力量,注要能量。

”(《译后》)那么节奏的基础是什么呢?闻一多认为我国的诗歌节奏基础是“音尺”。

“音尺”(foot)原是希腊诗节奏元素的术语。

希腊诗把一个长音和一个或两个短音结合成一个节奏单位,叫音步。

英国诗论家把轻重音结合成节奏单位也称音步。

闻一多称新诗节奏单位为“音尺”(即音步)。

十分明显,是从西方诗律中借来的,但是他却根据汉诗的特点,赋予其全新的血肉。

??徐志摩则强调诗行的作用

“把诗句分成若干行,常常是为了要正确地安排的节奏。

”(马雅可夫斯基《新诗是“欧化的一统天下”吗?》)诗行在朗读语流中,内部会有若干自然停顿。

就一行诗说,这种停顿不能形成匀整的规律,但两个或数个停顿对称排列,其行内停顿(节奏)在行间对比中,自然会显现出规律。

徐志摩的新诗格律也向西方诗体借鉴,重现诗行对称,重叠对造成音节美的作用,创造出中国式的诗歌体系来。

??关于音步(或音尺),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不涉及、不重现,而只是不像闻一多那样既在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又在实践中刻意追求罢了,应该说,徐志摩诗歌中不乏重视音步排列的例子,如《渺小》:??我们望群山的苍老,??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小草在我的脚下。

??从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音步来丰富诗作的节奏可以看出,某种意义上说,徐志摩也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的实践者。

??至于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而且在实践中努力实现其理论,并成功地创作出典范之作,如《死水》。

??综合分析其创作,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各句音尺数和字数完全一致,如《罪过》的诗句均为三个音节九言句式,《夜歌》各诗句则是四个音尺九言。

由四个音尺十言构成的诗是《黄昏》,由四个音尺十二言句式构成的诗如《春光》。

从闻一多的实践看,四个音尺九、十诗句节奏最好。

??二是各句音尺数不等,但字数一致。

这类诗从外形看,句子完全均齐,各节成方块,但音尺数不齐,节奏并不统一。

??三是音尺和字数相对均齐。

一种情况是各诗节音尺和字...

文章的写作特点

展开全部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类:倒叙、插叙、补叙、先叙后议、夹叙夹议。

描写类:写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说明类: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 论证类: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论证结构总分、层层递进、并列。

抒情类: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寓情于理、缘事抒情。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二、表现手法:悬念,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铺垫、正侧面结合、象征、借古讽今、渲染、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

等。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三、结构特点:照应、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四、语言特点: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富有哲理、饱含深情、幽默、诙谐。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平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绚丽: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语言形式 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整句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

散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

散句的特点: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

整散结合: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的美。

短句:简洁、明快、干净、有力。

长句:可以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

叠词:增加音乐美、节奏感。

成语:言简意赅、富有文学性。

谚语、俗语、歇后语: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质朴。

五、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拟人: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比:准确表达并强化情感内容,突出双方特点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

年级语文要怎么复习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第六册语文书的主要目标

同学们在进行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此为目的,从语言积累和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明四大板块切入,循序渐进地搞好复习。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文言诗文默写 本册书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精讲课),是重点积累对象、背诵、默写是学习语言,运用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固定命题点。

这类试题大致有客观型、理解型、迁移型几种命题形式。

客观型:这种类型的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种是纯客观选择题,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与原文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另一种是提供上句或下句,要求默写下句或上句。

理解型:这类题不仅要求考生熟背课文,而且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正确默写出课文中的原话。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型:这是一种应用型的默写题,比理解更深一个层次。

它不仅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能力,还测试学生的迁移、联想能力,同时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

如: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拯救濒临绝境的工厂。

人们说郑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出师表》中名言填空) 2、读准语音 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掌握容易读错的常用字的读音。

掌握常见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

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深恶.痛疾(wù) 随机应. 变(yìng) B、人云亦.云(yì) 雨后春笋.(sūn) C、小心翼翼..(yì) 发人深省.(shěng) D、挑拨离间.(jiàn) 锐不可当. (dǎng) 3、汉字的正确读写 对汉字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文字积累和书写能力。

主要形式有:书写常用字;辨认、修改错别字;区别形似字、同音字等。

汉字的考查,主要靠识记。

所以同学们要注意分类整理,搞好积累,同时要掌握区分错别字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书写规则,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偏旁、笔画,不能粗枝大叶。

如“炙”,上面是“ ”,下面是“火”。

其次,要准确地理解字义和词义,把字形和词义联系起来加强理解帮助记忆。

联系语境,弄清字词含义,是防止和纠正因同音(或近音)代替而造成错别字的重要方法。

如:理解 “敝帚自珍”的“敝”是“破旧”的意思。

就不会写成“弊”。

再次,要适当扩大阅读量,只有多读多写,才能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理解词义,分清细微差别,从而减少甚至消灭错别字。

4、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词语的考查可谓异彩纷呈。

从范围上说,涉及课内与课外;题型则灵活多样,有填空、选择、简答;内容有侧重于对时鲜词语、成语等的积累和考查,也有侧重于对同义词、动词、关联词或词义、词语感情色彩等的辨析理解,还有综合考查词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等。

复习词语知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识记,无论是课文中的词语,还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都要加强识记,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的基础,才能做好这类题。

②、联系语境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记忆。

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具体的语言环境。

决定了词语的含义。

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的本义是“不分明、不清楚”,在这里则是“马虎、不讲究”的意思。

③、要善于区别比较,提高词语使用能力。

从词义的轻重和所指范围的大小、词语与其它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方面入手,学会辨析同义词,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解释词语,同学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释意不准确。

掌握解释词语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能力。

可掌握以下几种释词方法: ①语素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把词语的语素分拆开来,逐一取义,然后把意思串在一起作整体注解。

如“轶事”,拆开语素“轶”和“事”,“轶”解释为“散失”,合起来的意思是“世人不大知道的,没有正式记载的事”。

这样记住一个语素、就会理解整个词语。

②转义解释法。

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不能作直解,这就需要从比喻、象征等角度考虑作转义解释。

如“包袱”本义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后来通过比喻的方法,发展并逐步固定为现在的意思“比喻思想上的负担”。

③定义解释法。

这种方法是用下定义式的做法来解释词语。

如“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

④同义词互释法。

这种方法是拿与甲词同义的乙词来解释甲词。

如“宣称”解释为“声称”,“炫耀”解释为“夸耀”。

⑤否定反义法。

这种方法是找出解释词的反义词,前面加一个“不”字。

如“失意”可解释为“不得志”。

掌握以上解词方法,可以加深加快对词义的理解,克服死记硬背的困难。

5、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句子如果不符合语言规范,就成为病句。

常见的语病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语义重复、前后矛盾、指代不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