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 蝶恋花 晏舒翻译



蝶恋花——晏殊的翻译晏殊——《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殊——《蝶恋花》 【内容】: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

蝶恋花——晏殊的翻译

晏殊——《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殊——《蝶恋花》 【内容】: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

“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

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

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

“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

“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

“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

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

”(《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

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

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

(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蝶恋花 晏殊诗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是翻译成英语么!Butterfly love spends threshold chrysanthemum to worry that the smoke sobs blue the dew, the Luo curtain is slightly cold, the swallow dual flight goes. The bright moonlight does not know by heart the parting regrets pain, puts on the Zhu household the slanting light to the dawn. last night the westerly wind withered the blue tree, on the alone tall building, looked at the completely horizon road. Wants to send the colored stationery concurrently ruler element, Shan Changshui far knowledge where? 翻译软件帮助,应该有些许的错误!

苏轼《 蝶恋花》原文的翻译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品评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

上片为时令背景。

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

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

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

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

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

《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

“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

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

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

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

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

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

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

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展开

蝶恋花 晏殊与同类题材诗词

蝶恋花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评解】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

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 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

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

上片惜春, 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

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

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 人玩味的情韵。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

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

“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

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 ,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 。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急需晏殊的《蝶恋花》翻译,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请问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的翻译? ...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槛在这里念jia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谙离恨苦: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欲寄彩笺兼尺素:想寄一封信。

山长水阔知何处: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人间词话的译文

展开全部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

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

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

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

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是有我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是无我的境界。

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

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

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

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种境界。

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

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

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

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

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

诗词都这样。

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

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

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

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

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

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

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译文 诗词以有意境为最佳。

有意境的诗词格调高雅,自然会有佳句出现。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特绝妙 , 其原因就在于有意境。

诗词中有刻意虚构的意境,也有自然抒写的意境;这就是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两大流派的基本区分。

但是两者之间又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

这是因为理想主义作家构思的意境,必定脱离不开符合自然实况与社会真实的物象;而写实主义词人抒写意境时,也往往会表现出美好的人生理想。

这就是上述两种创作方法难以严格区别的原因之一。

有表现主观感受、突出个人理想的意境;有同化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

欧阳修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表现主观感受的意境。

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诗句“寒烟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是再现客观事物、物我合一的意境。

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事物,因此所表现的客观事物都带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色彩。

无我的境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外物和谐相处;因此在作品中能做到物我合一,难以分割。

古人填词,表现出有我意境是很多的,然而他们未必不能再现出无我的意境;才学渊博、感情丰富的诗人,自然能够再现出物我融合的意境。

再现物我融合的意境,是词人在平和恬静的心态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表现自我感受的意境,是词人在高度亢奋和愤懑之后的构思中求到的。

因此,前者幽雅醇美;后者宏伟壮丽。

意境不仅仅是指景物。

喜怒哀乐,也是诗人心目中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能够写出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被称为有境界;不能反映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就叫作无境界。

宋祁词《玉楼春》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就将整首词的意境全部提示了出来。

张先词《天仙子》中吟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安放一个“弄”字,整个词的意境马上被点染了出来。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时期的诗人崇尚诗的天然意趣;因而诗的意境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可以说,唐诗的最妙处,就如同清水芙蓉一般,从不专门去拼凑物象。

这就好比天籁之音、自然之色,水中之影和镜中形象,用语言来表述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有许多文字达不到地方

但一经过形象的描写,所点染出的意蕴总会无穷无尽、解说不完的。

(这就是诗词艺术的永久魅力。

)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也是这样。

然而《沧浪诗话》提出的“兴趣说”,和王士禛(号阮亭)主张的“神韵”说,只是说出了意境的表层意思;不如我所提出的“意境”二字,一下就揭示出诗词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