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感叹韶光易逝的古诗词



各位,古诗词中有哪些感叹时光易逝的名句展开全部 懵懂少年不识愁,背井离乡乘孤舟。鲤鱼翻越竹篙上,蜻蜓点水湿青篓。云卷云舒白鹭尽,白丁过往满渡口。商贾云集小城中,双袖飘飘无处留。亲朋好友盼吾归,无奈花

各位,古诗词中有哪些感叹时光易逝的名句

展开全部 懵懂少年不识愁,背井离乡乘孤舟。

鲤鱼翻越竹篙上,蜻蜓点水湿青篓。

云卷云舒白鹭尽,白丁过往满渡口。

商贾云集小城中,双袖飘飘无处留。

亲朋好友盼吾归,无奈花盛壮志酬。

读书游乐不可兼,社会纷乱何时休。

二十一载转瞬逝,白驹过隙黄鹤楼

青春洋溢不再续,敢问苍穹以醉酒。

...

菡萏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朱庭玉《天净沙·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苏轼《江神子·江景》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纳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读音:hàn dàn 解释:菡萏,荷花的别称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又称莲花,古称芙蓉、菡萏、芙蕖。

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

中国外,日本、苏联、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菡萏是双子叶植物纲山龙眼目莲科莲属荷花种。

...

带有双关的诗句

展开全部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

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

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

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

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

古诗词句中有许多富有双重性的句子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

如: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古诗词句中有许多富有双重性的句子

展开全部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

如: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5.《古诗词三首》的感想

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

多多指教!!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长歌行

展开全部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登高古诗词赏析

展开全部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