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寓意长久繁荣的诗词



餐厅挂什么吉祥欢快的古诗词好一、适合餐厅的挂画风水1、旺运生财九鱼图九”有长久之意。“鱼”为万事如意。九条可爱的鱼在水中嬉闹,寓决吉祥如意 。风水学中有红色的鱼可以旺运之说,所以家中餐厅悬挂一副《九

餐厅挂什么吉祥欢快的古诗词

一、适合餐厅的挂画风水1、旺运生财九鱼图九”有长久之意。

“鱼”为万事如意。

九条可爱的鱼在水中嬉闹,寓决吉祥如意 。

风水学中有红色的鱼可以旺运之说,所以家中餐厅悬挂一副《九鱼荷花图》可以旺运生财。

2、吉祥如意牡丹图牡丹图,牡丹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 艳富丽,左右以绿叶相扶。

牡丹,一直被冠以 富贵吉祥万花一品的美称,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 吉祥如意、繁荣富贵的象征,受到各阶层的喜爱。

餐厅中若能悬挂一副富贵吉祥的牡丹图,能给家庭带来不少的好运。

牡丹画也是风水家居中必不可少的挂画。

3、满载而归葡萄图餐厅挂画可以选择一些果蔬图之类的,蔬菜的话最好不要带根的那种。

葡萄挂画摆放在餐厅,风水学上有吉利的意思,寓意丰满丰收。

将葡萄挂在餐厅非常适合。

4、喜迎报春红梅图“人赋红梅少,予诗为补遗。

霞融姑射面,酒耻寿阳肌。

太洁遭时妒。

独醒为众疑。

漫随春色媚,自保岁寒姿 ”。

红梅也是中国文人喜欢呤咏的对象,画作和诗歌很多。

餐厅悬挂一副红梅图,花枝繁盛,如火如荼,给家居生活带来了几分喜气之气。

5、家和万事兴字画图和”是一种豁达从容的处世哲学,“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了就会万事顺利兴旺发达,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带 来兴旺,只有和睦的家庭才能克服困难,才能越过难关,才是一个真正温馨的家庭。

梦石书法”家和万事兴"是餐厅挂画风水不错的选择。

6、四尺横幅白鹭图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它们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白鹭羽在东方的礼服上 用作贵重的饰物,以前亦用于西方的女帽业。

2008年白鹭被认定为济南的市鸟。

家居餐厅装饰中悬挂一副白鹭荷花图,既美化了家居,又给生活环境添加了几分诗情画意。

...

写中国诗的800字作文

展开全部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

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

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

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

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

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

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

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

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kui)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经常刮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

唐宋"八大家”写的诗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唐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斐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待郎,后因直言谏书,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自己身体力行,在继承秦汉古文基础上创新发展,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

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

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

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

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如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原弊》等。

欧阳修曾著《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其史论的名篇。

文章以后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著名的如《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如《鸣蝉赋》《秋声赋》等。

与前此律赋不同,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笔调,融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少年时曾作《六论》,文辞宏伟。

二十岁上写的文章,曾受到欧阳修的称赏。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历任司法参军,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明、毫六州太守等职,元丰五年(1082)升官中书舍人。

在做地方官时,转徙频繁,不能久于其任,正如他在《北归》诗中写的“江海多年似转蓬”,仕途十分坎坷。

但曾巩为官清廉,比较关心百姓疾苦,受到群众的称赞。

元丰六年(1083)四月病故。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己也以古文自负,常自比刘向。

他的文章重议论,少抒情,以说理缜密、语言简洁著称,其作品尤以目录序一类的序跋文章,如《〈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最为人们所称道。

有些文章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的见解,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变革度数,受到王安石的推许。

他的杂 记一类文章,也颇有特色。

《宋史》说他的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三一九卷)。

其...

赞美布达拉宫诗句

展开全部 【第1句】在最接近天堂的西藏,有座雄伟的建筑——布达拉宫。

这是令无数人感到神秘,又无比向往的地方。

仲秋,我插上白云的翅膀,飞向这向往已久的地方,飞机穿越蓝天白云降落在雪域高原。

那一刻我忘记了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迎着夕阳投入到了布达拉宫的怀抱,激动是抑制不住的,我只能放声呼唤:拥抱你----布达拉宫!【第2句】在布达拉宫,看着那些高大、圣洁的灵塔,我知道你不在其中。

青海湖畔,你留下了最后的佛影。

你是活佛,却眷念人间。

你本该为众生抄写经书,却为一个人写下无数的情书。

你写尽俗世最浪漫的情愫,我品出佛心最挚热的情音。

彩蝶翩然醉花径,我自相随堕凡尘。

看着世间最美的樱花,自有一袭淡雅,自此无花开放。

佛,也总是要有一个角落让自己沉沦,只是我也沉沦在了和你一样的角落。

那一天,真的转过了所有的经筒,不为触碰你的指尖,只为你平安幸福

【第3句】有首歌里唱到: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的却是这样,内陆的夜晚七点,早已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里,太阳仍留恋着雪域高原,还在展放灿烂的笑脸。

这是我平生度过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

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红白相间,与群山交相辉映,五星红旗舞动着高原的秋风,为布达拉宫平添了无限的威严。

【第4句】西藏,透着古老的神秘。

仿佛一位曳着红袍的高僧,独坐于世界之巅。

跌宕的身世,神奇的传说,都一笔一划镌刻成了生命的纹理。

他双手托起天堂跌入人间的倒影:豪情与秀美的雪山湖泊是他的容颜,千年不渝的佛语是他的魂灵。

风雪烈日,未凋容颜。

酥油梵呗,萦彻魂灵。

他,使智者沉静,仁者长叹。

他,使信者心契,凡者留恋。

【第5句】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宫堡式建筑。

最初是藏王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

17世纪重建,为世代达赖喇嘛东宫居所。

它如天上的楼宇衔接在山巅,四周洁白的宫殿,环绕着正中的红宫。

绿树掩映远望如象牙塔,犹如高山的雪莲花。

白云与它相依,蓝天与它为伴。

仰望琼楼历史悠悠,传说种种,它更变得神秘而清秀。

【第6句】几只雄鹰从布宫顶上盘旋而过,恍如昔日主人捎来的信物。

沿着"之"字形白色边玛墙,拾阶而上。

边玛墙承接着白宫,红宫端坐于顶。

布宫通身唯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

它们共同诠释着布宫亘古不变的寓意。

紧闭的梯形窗户,遮掩住所有的故事,每一扇都保持着相同的姿势。

我多想一一推开它们,去窥探其中的世界。

布宫内光线暗弱,大多门窗均未开启的缘故。

燃起的酥油灯火被衬托的异常明亮,沉静淡定的身姿,让时光也变得静穆与安详。

空气里挥散未尽的过去的味道,徘徊于廊间,牵引着遥远的气息。

几多陌生的脚步,日日往来其间,又添进几许新鲜的况味。

这何尝不是前世与今生的演绎。

【第7句】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想去西藏?有人说,因为看了羌塘草原的蓝天,才会感觉生命很真!有人说,只是为了徒步穿越墨脱,不虐到淋漓尽致不痛快!还有人说,布达拉宫可以让自己的信仰在稀薄的空气中得到升华!特别是那些失意失落的人会说,只有在日喀则的老街小巷里,才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找到自己的前世和来生。

【第8句】布达拉宫,湛蓝清透的视觉之美,依山而踞的浑厚之美,五色相间的色彩之美,高低有致的参差之美,层次明了的立体之美,这是全球最高的宫殿,无与伦比的天上神宇宫阙,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是当之无愧的了。

【第9句】布达拉宫高高在上,十多层楼宇相互叠砌,迂回曲折直至山顶。

东部叫白宫,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叫红宫,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

西部白色的僧房,是供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

我从山脚下的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艰难向上攀爬。

一路不仅遇到了很多前来游览的客人,还有很多三步一磕的信徒,他们的虔诚带给我的不只是感动,还有对生命的理解。

布达拉宫的最高殿堂叫萨松朗杰,意为胜界,宫殿内供有乾隆皇帝的画像。

萨松朗杰的西边,有个殿堂叫其美甘丹,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经堂。

几年后,我才知道《非诚勿扰2》里那首著名的《见与不见》情诗,便出自这位叫仓央嘉措的六世达赖之手。

【第10句】晨光初绽,拉萨方醒。

阳光照亮整座城市,如酥油灯火勾亮一方佛堂。

布达拉披着晨装优雅的立于山巅,注视着这座城市,海般的苍穹在他身后尽情铺展开:山一程,水一程,千转梦回是君身,心路向天横;风一更,雪一更,几度轮回舍红尘,无声似有声。

【第11句】群山围绕着拉萨,布达拉宫矗立在红山之上,山头那五色的经幡彰显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藏胞手里那飞转的经轮成为拉萨广场独特的风景。

经轮是顺时针转动的,虔诚人的脚步也是顺时针,围绕着布达拉宫,不知要走上多少圈。

【第12句】驻足仰首,意境悠悠,欲走近欲停留。

凝神倾听佛教的钟声响起,又如菩萨抖落竹叶上的水滴。

听罢就让人心旷神怡!也许有那么点点距离,才更能观出美的极致。

宫殿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内涵,及臧族的文化和炎黄子孙的智慧。

整个建筑...

古诗有哪些好一点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的(要古诗加赏析)?

1、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2、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

心灵是没有办法躲避爱神之剑的,狂风暴雨象巨石当头一样使祖国处于黑暗之中,虽然我的一片爱国之心不能得到朝廷的理解,但我将为中华民族献出我的热血!3、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字面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引申意思是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字面意思:宝剑锋利的剑刃是通过磨剑石的不断研磨而形成的."磨砺"即研磨、摩擦的意思。

梅花之所以香气袭人,是因为它不畏严寒,以顽强的生命力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别的花都已凋谢,只有梅花绽放显得格外香。

引申寓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准备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向往的目标,不经过磨练甚至失败,一帆风顺的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时成功,也不会坚持长久。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 陶渊明《杂诗》)其实陶渊明并不缺乏进取心,这可以从他的名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时进取的雄心壮志,只是他不耻于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了洁身自好才选择了一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古人说过:“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由此可见,金钱买不来时间和青春。

在有限的人生中,一般人应该惜时进取,不应该虚度岁月;修炼人则应该惜时精进,不应该荒废时光。

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

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

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

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

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久汉逢甘露,是那句诗经里面的词啊?

【出自】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全文】:“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解释】:逢:遇到。

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

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诗中所写人生四大喜事:第一件是在长久天旱之后,逢到天下甘霖好雨;第二件事是流落异乡时,遇到旧日相识的好朋友;第三件事是新婚;第四件事是科举考试金榜题名。

被民间认为是喜事的还有很多,如添丁进口、乔迁新居、家人团聚、夫妇和谐、丰收增产、财源茂盛、时令节庆等等,都是喜事。

喜瑞文化在传承发辰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有的庆贺福祉降临。

有的表达美好祝愿。

在喜庆活动中,讲究开口吉利有“彩头”,环境瑞祥有吉兆,衣食住行都要讲求吉祥。

喜瑞文化完全融入民众的生活中,作为关注人自身命运的祈喜习俗,在人的生命历程之中不断唤起美好憧憬,这也是“喜瑞”成为最主要的民间吉祥符号的重要原因。

祈喜文化的核心是祈求人丁兴旺、家族昌蛊。

远古时期,原始先民出于生存繁衍的目的,生殖崇拜。

农耕社会中,增添增殖直接关系家族兴表与社会繁荣,因而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活动中,有很多祈求子嗣与佑护生命的内容:明、清时期,荆楚地区豆行用葫芦盛社饭送女里的习俗.其中包含祈求生殖繁衍的观念。

结婚为合和之喜,洞房必定要摆红枣、花生、桂元、莲子等,取其“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添丁进,是家庭的大喜事,妇女怀孕称“有喜”了。

生育与生长的喜庆主题伴随人的一生,从“满月”的“弄璋之喜”,到“百日”的“百禄之喜”,历经一年一度的“生日之喜”,直至最终的“丧之白喜”。

孩童脖子上挂的“长命锁”、身上穿的“五毒背心”无不体现长辈爱惜子孙、佑护生命的苦心。

展开

苏轼词艺术的创新

展开全部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的诗、文、词都有高深的造诣,尤其是他创作的词更是开一代新风,雄视百代,影响深远。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明确道出了苏轼词的艺术创造性及在词史上的伟大意义。

词产生于花间樽前,兴起于歌筵舞席,是娱宾遣兴的工具。

晚唐温庭筠和花间词人一开始就奠定了词抒艳情的基调。

虽然五代冯延己、李煜及北宋晏殊、欧阳修对花间词作了小小的反拨,但是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打破了有史以来“诗庄词媚”的旧框架,突破了狭隘的应歌之作,使词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成为士大夫们抒发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

苏轼以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的创作个性,摆脱传统词的束缚,大胆革新词体,词史上称之为“以诗为词”(1)。

苏轼的“以诗为词”使词在题材内容上冲破“艳科”藩篱,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2)。

在手法风格上,和诗一样直抒胸臆,随物赋形,将高远清雄的意境和刚健奔放的风格相结合;在形体声律上,不以应歌合乐为目的,而是突破倚声协律的常规,满心而发,恣意抒写。

本文着重谈苏轼词在题材、风格、声律三方面的成就和创新。

一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自然无法表露词人的真情实感。

至苏轼,为词注入了自我形象,凡可以入诗的都可以入词,且“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3),表达了自由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

他的词多为感事之作,“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放笔快意,挥洒自如,使词的题材范围不再拘泥于晚唐以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绮靡的格套,而是“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一不鼓舞于笔端。

”(叶燮《原诗》卷一) 苏轼词内容丰富,题材开阔,姿态万千。

其中有抒写政治抱负的词,如《阳关曲》(受降城下),有缅怀英雄战功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抒发人生感慨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吟唱深厚友情的词,如《满庭芳》(三十三年),有寄寓政治失意的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有表现名花芳独幽的词,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有清新淡远的农村词,如《浣溪沙》五首,有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飞花),有写景词《行香子》(一叶轻舟),另外还有许多谈禅说理、酬赠留别、伤春感时的词作。

比起前人词,苏轼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苏轼从小即有远大的志向,因此在引入新的题材,描写新的主题时突出表现了抒发爱国激情,向往英雄事业,反映人民疾苦的主题。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这些都为南宋辛弃疾、张孝祥等人的爱国词奠定了基础。

同时,苏轼也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进词中并真实反映农业生产、同情农民疾苦的词人。

这与他多次遭贬谪,久作地方官是密不可分的。

在外任职期间,苏轼深入农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写出的农村词清新淳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洋溢着真挚的思想感情。

由于仕途坎坷,苏词中借物言志,吊古怀今,表露复杂的心情,带有政治色彩的词作也是随处可见,如《卜算子》中以孤鸿自喻,表达了不愿与世沉浮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暴露了北宋王朝的腐败。

这些都是苏轼词在题材上的开拓创新。

虽然苏东坡大胆革新词风,但由于生活的时代及前人词风都对他或多或少有影响,再加上苏轼也是很客观的,他对前人词采取了批判继承的观点。

他认为:“虽可喜,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他虽然反对艳科媚词充斥文坛,他却能以达观的态度看到这些“可鄙”之作中的“可言之处”。

如他虽然不满柳词中的淫靡之作,对秦观学柳七变作词而语含讥讽之意,但对柳词中意象高远的特色有独到的赏识。

苏轼的《水龙吟·咏杨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由此可见,苏东坡改革词风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婉约艳科词,而是不愿让取悦于人的虚情假意淹没了词人的朴质情感,苏轼追求的是脱口而出,自然天成,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所见者真,所知者深”(4)。

这样,苏轼词在其词作的题材内容上就无所局限,情之所至,笔至所到,从根本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旧传统,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并提高刷新了词的意境。

二 “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如是说,足见苏轼的词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受,可以说苏轼是以豪放词派的开山祖师著称的。

蒋兆兰说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以清切婉丽为宗,还说“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

”苏东坡之所以在词史上有此等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开一代豪放词风,创立豪放词派,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豪放派作品。

正如姚斯所云:“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但它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感受。

它唤起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

”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当作读者期待视域对象征的过程。

因而这里“豪...

谈中国诗歌一千字作文内容涉及各种诗歌

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这就是中国古诗所蕴藏的一种独特的古典与韵味,古诗很精练,浓缩了文学的极品达到了最高境界,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智和知识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使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其中李白的《赠汪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一生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对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挚。

在《赠汪伦》中,他用四句全无矫饰的话道出了对朋友的珍惜。

开头两句平直叙述,后面更是道出汪伦的名姓,其实古人写诗一般忌讳直呼姓名。

但是李白这样不仅将他洒脱的性格呈现,也反衬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更反映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这样的一种友情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中去体会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频繁使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回家的日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停留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指的是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

《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苏轼的《水调歌头》:本词作于中秋节。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

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满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愤怒。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

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

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

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然。

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化为理智,化悲怨为豁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整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将人间世事贯穿与其中。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仕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豁达的一笑而过。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展开全部 《卜算子咏梅》教学实录 于永正 师:谁愿意背一首古诗给于老师同学们听?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邸》) 师:背得好,你们会背词吗?比如《如梦令》《念奴娇》《卜算子》。

(板书:卜算子) (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还有没有会背词的? (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原国家主席***,在接见台湾贸易代表团的时候,就背了这首词中的四句话,你猜猜江主席会背哪四句?哪四句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 生:我觉得应该是最后四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师:对了。

在那个特定的情境,这几句诗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

“卜算子”是词牌名。

请你来读第一首《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

生:(朗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就领会了。

(板书:反其意而用之)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这两首词。

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好多古文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看能读懂多少,看看你对“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能理解多少。

先自己学,不要急着讨论。

先自己读,自己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

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

“读书切忌在慌张,涵咏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智慧在哪儿,智慧在思考。

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出声读同样可以帮助思考的。

每组找一个人朗读,其他同学听、思考,来个小组合作。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个小组的讨论。

) 师:通过听别人的朗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读懂的请举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用“卜算子”的词牌子,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这两首词表达的意境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

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毛泽东用陆游的词牌子,词牌子一样,写的东西一样,这就叫“用之”。

能理解这个“用之”,多了不起!再看,“反其意”的意思。

刚才一位同学说了,毛主席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意思怎么样? 生:相反。

师:能看出这一点的同学更了不起!于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会比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在小声读。

) 师:(插话)同学们要注意关键的词。

关键的字词句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

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别到其中的几个小组参与讨论。

) 师: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先说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师:凄惨,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师:这个事情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中找到的。

师:你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

(师板书: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师:无依无靠用得好,你很善于表达。

生:孤苦伶仃,无人欣赏。

师: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旁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

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

生:如果把陆游笔下的梅花比作一个人的话,就好像一个要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一样,非常地悲观和孤独。

师:体会得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师:是的,表达了一种骨气,但是也表达了一种无奈。

无奈中自己还觉得怎么样?尽管你攻击我,打击我,但是我决不和你们同流合污,有人说这叫什么? 生:孤芳自赏。

师:(板书:孤芳自赏)这是一种傲骨,我很同意大家的意见。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

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在反对者面前。

再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写的是梅花的勇敢和坚强。

师:(板书:坚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春天虽然向我们走来,冰天雪地,但是梅花迎着冰雪,不怕严寒。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师: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大度。

师:(板书:大度)你们能理解到大度,很了不起。

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还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师:什么精神? 生: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奉献)他说的比大度更具体了,默默奉献,大家看于老...

沁园春雪上阙中的意象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展开全部沁园春·雪,,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沁园春·雪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 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 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 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体分析《沁园春·雪》分上下阕。

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

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

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赏析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

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认清局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