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诗词意境:钓鱼



中国最有意境的古诗词是什么?《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中国最有意境的古诗词是什么?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结合中国诗词的实例对意境加以分...

“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中国诗词歌赋中最具典范的有句诗词代表了三大意境~是哪三句?我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都有哪些?

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 陈沆 清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唐 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拼(pàn)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仓央嘉措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剪梅 (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秋风词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也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系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坐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 系腰裙(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回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 东池始有新荷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藉,几时莲.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楼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遇见心事,独语栏杆,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展开全部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三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意与境的交融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是总结了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积极成果。

较早的诗论还没有注意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

《尚书?虞书?舜典》说:“诗言志。

”《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

”都仅仅把诗看作主观情志的表现。

礼记?乐记》在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虽然涉及客观物境,但也只讲到感物动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交融的关系也未曾加以论述。

魏晋以后,随着诗歌的繁荣,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的关系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他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说,作诗要“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要求心与物相“感会”,景与意“相兼”、“相惬”,更强调了主客观交融的关系。

他又说: 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

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

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恩。

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

取思是以主观精神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以达到心入干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

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

其中,取思与生思,都是心与境的融合。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按自传为王昌龄的《诗格》,其中也多次讲到思与境的关系。

如: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唐末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

中讲“思与境措”;宋代苏城在。

东坡题跋》卷二中评陶诗说:“境与意会”;明代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讲“意象应”;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讲“神与境合”; 至于意境这个词,在《诗格》中也已经出现了。

《诗格》以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后来,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 “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

”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不过,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却是王国维。

“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

意境,他有时称境界。

《人间词话》说: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抽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这话似乎有自诩之嫌,但并不是毫无道理。

中国古代诗论中影响较大的几家,如严羽的兴趣说,王士模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虽然各有其独到之处,但都只强调了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

所谓兴趣,指诗人的创作冲动,兴致勃发时那种欣喜激动的感觉。

所谓神韵,指诗人寄诺言外的风神气度。

所谓性灵,指诗人进行创作时那一片真情、一点灵犀。

而这些都是属于诗人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

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注意到诗人主观情意的一面,同时又注意到客观物境的一面;必须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他在《人间同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人间词话》里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惰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境界乃是由美景物与真感情两者合成。

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造境和写境都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

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深入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建立了一个新的评论诗歌的标准,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待歌理论。

他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

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

求一些很美的中国风诗词,有意境,唯美为主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推荐李义山的诗 李义山 诗选 卷539_1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卷539_2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卷539_3 「寄罗劭兴」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卷539_4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卷539_5 「崔处士」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

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卷539_6 「自喜」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

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卷539_7 「题僧壁」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 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卷539_8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卷539_9 「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李商隐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卷539_10 「归墅」李商隐 行李逾南极,旬时到旧乡。

楚芝应遍紫,邓橘未全黄。

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

故山归梦喜,先入读书堂。

卷539_11 「商於」李商隐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卷539_12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李商隐 此去三梁远,今来万里携。

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

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

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

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

轻于赵皇后,贵极楚悬黎。

都护矜罗幕,佳人炫绣袿.屏风临烛扣,捍拨倚香脐。

旧思牵云叶,新愁待雪泥。

爱堪通梦寐,画得不端倪。

地锦排苍雁,帘钉镂白犀。

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

妒好休夸舞,经寒且少啼。

红楼三十级,稳稳上丹梯。

李清照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jin3ming答案,请勿复制

面对古诗词里的意境,我们该如何选取中式风

展开全部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

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

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

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

因此,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

学生朗读时可以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可以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

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

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

如读《小儿垂钓》时可以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

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

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

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

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进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中国名诗名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1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 11.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13.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 1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16.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 1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18.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 19.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2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2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2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3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3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33.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3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3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36.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 3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3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3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 40.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 4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4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4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4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4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4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48.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49.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50.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51.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5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5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 54.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55.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 5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5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 5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59.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淮南子》) 60.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 6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6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6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 64.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 65.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 66.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 67.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68.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崐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崐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6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 70.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 7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72.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 7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 7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范晔《后汉书》) 7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 77.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7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8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82.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三国志》)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8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8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86.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8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 88.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89. 宁为玉...

谁有意境很美的中国诗词 具有古典意味的 越多越好

纳兰性德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闽中信,因赋) 荔粉初装,桃符欲换,怀人拟赋然脂。

喜螺江双鲤,忽展新词。

稠叠频年离恨,匆匆里、一纸难题。

分明见,临缄重发,欲寄迟迟。

心知。

梅花佳句,待粉郎香令,再结相思。

记画屏今夕,曾共题诗。

独客料应无睡,慈恩梦、那值微之。

重来日,梧桐夜雨,却话秋池。

又 锦瑟何年,香屏此夕,东风吹送相思。

记巡檐笑罢,共捻梅枝。

还向烛花影里,催教看、燕蜡鸡丝。

如今但、一编消夜,冷暖谁知。

当时。

欢娱见惯,道岁岁琼筵,玉漏如斯。

怅难寻旧约,枉费新词。

次第朱幡剪彩,冠儿侧、斗转蛾儿。

重验取、卢郎青鬓,未觉春迟。

柳三变词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