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与甘南有关的诗词



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展开全部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

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展开全部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谁有关于七律长征的资料(简短些)

作品原文 七律·长征 --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类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韵脚】“难”“闲”“丸”“暖”“寒”“颜” 【出处】《毛泽东诗词选》 【课文选入】人教版小学年级上册(第9册)第25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册)第21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 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 编辑本段诗体简释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zè],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编辑本段背景资料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避开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实力,开始战略大转移。

分别从江西和福建的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向西北挺进,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区,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在历史上称为“长征”。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 (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

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

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

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

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

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十八勇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2]三军 〕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在此指红军一方面军、三方面军、四方面军。

(作者自注) 编辑本段注释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wēi yí )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

)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这里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

关于长征的故事与资料~

展开全部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

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

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

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

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

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

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

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

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

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

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

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

有关十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感人丰碑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表

展开全部 ·春 节12/11·元宵节12/11·清明节12/11·端午节12/11·七夕节12/11·中秋节12/11·重阳节12/11·中元节12/11·冬至节12/11·妇女节12/11·劳动节12/11·青年节12/11·母亲节12/11·儿童节12/11·父亲节12/11·建军节12/11·教师节12/11·国庆节12/11·腊八节12/11·小 年12/11·火把节12/11·寒食节12/11·奇异元旦风俗12/11·意大利人过元旦12/11·澳大利亚人过元旦12/11·腊八节与佛教的传说12/11·腊八节与朱元璋的传说12/11·腊八节与腊祭的传说12/11·腊八枣树“吃”米饭12/11·腊八节与腊八的传说12/11·腊八粥各地食俗12/11·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冬至节的风俗12/11·与冬至有关的诗词12/11·小年的简介12/11·“小年祭灶”的民间传说12/11·小年的习俗及美食12/11·[春节溯源]"年"兽的传说12/11·小年后的春节前准备工作12/11·[春节溯源]熬年的传说12/11·[春节溯源]万年创建历法说12/11·[春节习俗]贴春联12/11·[春节习俗]贴门神12/11·[春节习俗]倒贴福字的传说12/11·[春节习俗]扫尘12/11·[春节习俗]除夕12/11·[春节习俗]年夜饭(团年饭)12/11·[春节习俗]守岁12/11·[春节习俗] 迎 春12/11·[春节习俗]红包(压岁钱)12/11·[春节习俗]新年赠橘12/11·[春节习俗]香港年俗12/11·[春节习俗]澳门年俗12/11·[春节习俗]新年放爆竹12/11·[春节习俗]拜年12/11·[春节习俗]接财神12/11·[春节习俗]回娘家12/11·[春节习俗]正月初六"送穷"12/11·[春节习俗]香港年俗12/11·[春节习俗]澳门年俗12/11·[春节习俗]台湾年俗12/11·[春节习俗]新加坡华人年俗12/11·[春节习俗]少数民族年俗12/11·[春节食俗]春节食俗12/11·[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来源12/11·[十二生肖]何以十二生肖中无猫呢?12/11·[十二生肖]大笨牛行大运12/11·[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何以鼠为先12/11·[十二生肖]猛虎上当记12/11·[十二生肖]飞毛腿白兔12/11·[十二生肖]忠狗送信记12/11·[十二生肖]懒猪大逃亡12/11·[十二生肖]为何猴子屁股红12/11·[十二生肖]神奇魔术龙12/11·[十二生肖]大自然的闹钟12/11·[十二生肖]聪明的蛇医生12/11·[十二生肖]骏逸的千里马12/11·[十二生肖]脾气乖巧的羊12/11·[春联年画]年画12/11·[春联年画]年画琐谈12/11·[元宵游艺]耍狮子12/11·[元宵游艺]舞龙灯12/11·植树节拾趣12/11·各国植树节的日期12/11·藏族节日112/11·蒙古“那达慕大会”12/11·藏族节日212/11·壮族“歌婆节”12/11·傣族“泼水节”12/11·"火把节"12/11·回族“开斋节”12/11·阿昌族“会街节”12/11·瑶族“盘王节”12/11·僳僳族“刀杆节”12/11·白族“三月街”12/11·彝族“插花节”12/11·回族“古尔邦”12/11·纳西族“当美空普”12/11·壮族“花朝节”12/11·帑族“鲜花节”12/11·侗族“斗牛节”12/11·鄂温克族“敖包会”12/11·藏族“晒佛节”12/11·哈尼族“街心酒”12/11·土族的主要传统节日112/11·土族的主要传统节日212/11·广西苗族的古龙坡会12/11·穆斯林的古尔邦节12/11·踩山节12/11·“干巴”节12/11·土家族调年会12/11·回族的开斋节12/11·哈尼族的十月年12/11·水族端节12/11·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12/11·花样“十五”:“竖”中秋 盼“月破”12/11·土族纳顿12/11·中秋节的兔爷儿12/11·吃新节12/11·火把节:不是狂欢节的狂欢节12/11·苗族赶歌会12/11·鄂温克族“米阔鲁”节12/11·三月街12/11·纳吾鲁孜节12/11·哈尼族“里玛主”节12/11·土家族的“三过年”12/11·白族“青姑娘节”12/11·景颇族“木脑”会的传说12/11·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12/11·景颇族目脑纵歌12/11·苗族过苗年12/11·彝族年12/11·楚地节日巫术形态12/11·寒 衣 节12/11·古老纳顿狂欢节12/11·少数民族中秋习俗拾趣12/11·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12/11·难忘布朗山康节12/11·哈尼族苦扎扎节12/11·哈尼族苗爱拿节12/11·甘南舟曲藏族的朝水节12/11·苗族龙船节12/11·侗族大雾梁歌会12/11·壮族娅拜节12/11·苗家三月情12/11·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上)12/11·中国传统历书12/11·春播节12/11·藏北牧区新年习俗12/11·北方人过大年12/11·小年祭灶12/11·二十四节气12/11·姊妹节12/11·彝族年12/11·苗年12/11·团圆饼与月亮节12/11·雪顿节上的展佛仪式12/11·白族石宝山歌会12/11·雪顿节12/11·老人节12/11·花儿会12/11·雨节12/11·关帝诞12/11·药王诞辰12/11·四月八12/11·锡伯族的西迁节12/11·谷雨12/11·天后诞辰12/11·三月三12/11·三月街12/11·刀竿节12/11·春分12/11·花朝节12/11·惊蛰12/11·填仓节12/11·少数民族年-希恩吉乐12/11·藏历年12/11·赫哲年12/11·扩塔节12/11·嫩西节12/11·由奔吉锃12/11·崩南尼12/11·阿聂节12/11·打铁节12/11·人日12/11·布依族的过大年12/11·普米族的大过年12/11·普米族的大过年12/11·黎族的年月12/11·白年12/11·彝族老年节12/11·侗年12/11·太阳会12/11·查白歌节12/11·蚂拐节12/11·二月二龙抬头12/11·重阳诗篇12/11·重阳节的习俗12/11·重阳...

谁有关于土族民俗的资料

展开全部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中文名: 土族外文名: Tu zu人口数量: 241198(2000年)地区分布: 青海省、甘肃省使用语言: 土族语使用文字: 汉字、土族文字宗教信仰: 多神教、道教、喇嘛教、萨满教等目录民族概况地区分布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代表人物展开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 邮票上的土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

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

主要从事农业

兼营畜牧业。

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编辑本段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

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

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

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

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

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

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

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

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

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

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

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

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

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西夏人、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

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

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

进入农耕时代,明朝把土族地区分封为十六家土司统治,他们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

明初,土司李英(西夏皇族后裔)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

(《明史·李英传》)。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

各村庄分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①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

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

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

②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红牌”管辖,隶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历司。

③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

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土族人民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制羁绊,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主导地位。

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性更浓厚。

对农牧民的压迫和剥削更残酷。

土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与附近汉族大体一致,少量手工业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商品性手工业很少。

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3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农民仅占有60%多。

世俗地主多用雇工(长、短工)方式经营,僧侣地主多采用实物地租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出现。

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

土族有酿酒习惯,农家所酿名“酩醪”,互助所产青稞酒远近驰名。

土族先民以善养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而驰名中原

1949年9月土族地区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于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一些土族民族乡。

1956年...

关于长征的文章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

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

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

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

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

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

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

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

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

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

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

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

中秋节表祝福的两句古诗"

展开全部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后羿射日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

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

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

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

毛泽东写长征诗的资料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关于红军长征的小品

展开全部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第三个: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

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回答者:Μаgιс°婕 - 魔法学徒 一级 8-18 19:36对最佳答案的评论yun!!!评论者: yangyang940628 - 魔法学徒 一级你讲的我都听过,拜托来点新鲜的. 好吗? 大哥(或大姐)评论者: 天条主任CYH - 试用期 一级fdgdgd评论者: zdsxlxc - 试用期 一级其他回答共 4 条突破腊子口是红军进入甘南的关键一战,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毛主席在他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红1方面军主力通过腊子口后,继续北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