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毛主席的诗词书法



毛主席诗词我感觉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32年过去弹指一...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毛主席诗词我感觉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32年过去弹指一...

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展开全部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对...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书法作品

展开全部 毛泽东的第一首诗《七古·咏蛙》 七古·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创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

毛泽东从8岁起进私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

他后来说他在私塾里没有学到什幺有用的知识,他收获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读旧小说,特别是那些“造反的故事”,如《水浒》、《三国演义》等。

13岁时,为父亲所迫,毛泽东辍学回家帮父亲干农活。

毛泽东非常渴望继续他的学业,在这个问题上,他与父亲的争吵在1910年达到了顶点。

父亲打算让毛泽东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却渴望到一所新式学堂读书,父亲对他的想法置之一笑,这深深刺伤了毛泽东。

在湘潭当了半年学徒之后,毛泽东背着父亲从亲戚朋友处东筹西借,为继续求学作好了准备。

就这样,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强烈的反差给毛泽东以巨大的心理冲击。

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

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而且他来自外乡,年龄也比其它同学大6岁。

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敌视。

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诗词艺术赏析】了解了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绝句,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

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

东山学堂背山面水,院内便河环绕,草木青葱,蛙声不绝,素来热爱山水的毛泽东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他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生动传神的咏志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开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静待动、虎虎有生气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此句不凡之处在于诗人发现了青蛙身上的“虎气”、豪气。

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主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用“虎踞”来借喻,陡然间将青蛙的形象放大了。

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它孤独地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我们在这种静谧中感到的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蕴积着,等待着喷薄而发的时刻。

这实际上正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

虽然当时的毛泽东被看作“乡巴佬”,可他对这些俗人之见毫不在乎,他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要比那些锦衣玉食、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得多。

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通过青蛙的形象生动地凸现出来。

毛泽东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在东山学堂就读的机会看作是他修身养性的大好时机。

他争分夺秒地吮吸着现代文明的乳汁,从中寻找实现自己雄才大略的途径。

“养精神”是一种静,但它预示着养足精神以后的动,我们不难想象经过一番静静的修炼后的“虎踞”般的青蛙将会爆发出一种怎样的力量!再看后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由静到动,将诗人“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大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看“我”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我”的叫声将震撼天下。

此句更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豪气推向了高潮,恰如其份地抒发了少年毛泽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被厨子残害青蛙发出呼叫来为当时的抗战派鸣不平,明代张维的《蝌蚪》通过蝌蚪演变为青蛙寄托其超凡脱俗的情思,但像少年毛泽东那样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

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

然而,这一切又是那幺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

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

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确是神来之笔。

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但却让青蛙的“万虫之王”的形象既然纸上,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摘自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繁体字孩子写书法作品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关于茶梅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茶梅的最早记载,以前我国的茶花界都认为是北宋陶弼的《山茶》诗中写到的“大曰山茶小海红”,这“小海红”就是当今的茶梅。

我国的茶梅专家徐碧玉女士在《四库全书》中意外发现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经有专门描述茶梅的诗篇。

她写了一篇文章,叫《唐代刘长卿茶梅诗初考》(刊登在《中国茶花》杂志2004年第一期)。

她说:“有关茶梅的史料,日本茶梅专家箱田直纪教授在其《关于茶梅品种分化史的考察》(1974年)论文中表述:日本最早记载茶梅的是贝益原轩所著的《花谱》(1694年),中国最早记载茶梅的文献是王路编著的《花史左编》(1617年,明代)。

”唐代刘长卿描述的茶梅诗收录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灏等编撰的《广群芳谱》。

刘长卿的这首赞颂茶梅的五言律诗叫《夏中崔中丞宅见海红摇落一花独开》:“何事一花残,闲庭百草阑。

绿滋经雨发,红艳隔林看。

竟日余香在,过时独秀 难。

共怜芳意晚,秋露未须团。

”这首诗不仅写了“绿滋” 和“红艳”,还点明了其花期在“百草阑”和“秋露团 (多)”的深秋,更突出了茶梅的清香。

诗题中的“宅”字, 可见此株茶梅为人工栽培于庭院之中。

“摇”字古通“遥”字,“摇落一花”真实地描写了茶梅落花时片片花瓣散落的 景象。

自宋代开始,茶梅已普遍栽培,因此出现了许多描写茶 梅的诗词。

除了上述提到的陶弼《山茶》诗中所称的“小海红”外,还有宋代刘仕亨的诗《咏茶梅花》和无名氏的词 《浣溪沙?茶梅》,明代文徵明的题画诗《茶梅双禽》。

明代 画家陈道复的《茶梅》诗,别有韵味地写出茶梅的小巧玲珑:“花开春雪中,态较山茶小。

老圃谓茶梅,命名亦端 好。

”明代髙濂的词《梅花令?茶梅》不仅写了茶梅“淡 粉”、“微红”的花色,而且还写了花形,“花却是,与梅 浑”,花形与梅花相似。

茶梅“花开春雪中”,如果花期甚迟,又是红花,则其品种是“小玫瑰”。

浙江还有小茶梅、 小缘杨、矮脚红梅、重瓣红茶梅等别名。

而日本大阪称为 “狮子头”,东京称为“寒椿”。

日本的贝益原轩在《花谱》中用汉字名称“茶梅花”、“海红花”等品种描述。

根据“海 红花”的花色、树为矮性、花开冬季以及花期长的特征,贝 益原轩先生认为中国的“海红花”与日本的“狮子头”的特征完全一致。

这就说明“海红花”和“狮子头”是同一个品 种,也就是我国现在所叫的“小玫瑰”。

这个品种是我国最 古老的品种,也是传统生产最多、现代园林应用最广的品种。

徐碧玉认为,我国唐代中期就已将茶梅作为观赏植物,而且已进人庭院栽培欣赏,这足以说明我国的茶梅栽培史至少在1 200年以上。

证实一首毛主席的诗

展开全部 楼上的意见不敢苟同,江青同志是书法堪称一绝,练得一手毛体,为世人赞叹,另外,对江青不了解就不要妄下结论,她是毛主席的夫人,何来的“冒充”主席的作品呢???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注解:这是毛泽东主席82岁时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首词。

毛主席于1976年83岁时去世,82岁写此词当为去世前一年,即1975年。

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患有癌症,亦在重病中。

这首词,字数虽不多,但他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豪情,却跃然纸上。

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

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此词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翌年,即1976年,毛主席在他去世前几个月,毅然发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号召。

我们相信,今天的革命者来读这首词,当会奋起响应,继承毛主席、周总理的革命遗志,保卫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不致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流传词,原无题,亦无词牌。

根据查对,这首词似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诉衷情》一词填写,唯传抄时将词的最后两句合并成一句。

有同志认为应是“忍将夙愿,任付东流。

”有同志认为应为“付与东流”。

总之,毛主席填词,不会少一个字的。

毛主席喜爱陆游的诗词,他在1961年曾据陆游词填写过《卜算子·咏梅》。

毛主席的《咏梅》,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为多数人所传诵,也是一首鼓舞革命人的反修的绝妙好词。

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这首《诉衷情》,尚未传开,现将其印出,以广传阅。

或奋笔奉和,或疾书抒怀,以响应老人家的夙愿,这里顺便说一下,此词第一句:“当年忠贞为国筹”,有人传抄为“父母忠贞为国筹”,疑误。

...

客厅字画写什么诗词好

展开全部客厅书法内容的选择,对于客厅来说是一种氛围和一种意境,能反映主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准。

下面针对针对“客厅诗词写什么内容好”做一下具体分析。

客厅诗词精选一:陋室铭(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不足百字的陋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观山行书书法字体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犹如行云流水般飘逸自在,很多人喜欢这个字体,是因为它干净利落的笔锋当中,仍给人柔和自在之感,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漂亮的字体。

把观山先生的《陋室铭》悬挂在家中客厅,更是体现出来主人的高雅情趣,而且此幅书法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

客厅诗词精选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经典咏梅诗 这朵梅花堪称王者之梅)毛泽东的诗词,把中国的诗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纵观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这篇诗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毛主席这篇咏梅诗词“反其意而用之”,一扫哀伤之气,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气磅礴,写出高深悠远的意境。

“国宾礼”观山老师以行书形式写出了咏梅诗词应有的气势,将其挂至家中客厅、书房、办公室、茶楼、酒店等场合非常适宜。

将其送给领导、客户、老师、朋友也是上等佳作,而且观山为国礼书法家,他的书法收藏价值也较高。

客厅诗词精选三:诫子书(国学大师南怀瑾最推崇的“千古家训”)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千古绝唱”,更是国学大师南怀瑾最推崇的“教子经典”。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老师这篇书法《诫子书》中,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用于装饰、收藏、送礼都堪称经典,装饰在家中客厅更是可以启迪自身,教育后人。

客厅诗词精选四: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 气势磅礴 励志修身)毛泽东书法诗词受万人瞩目,王者之气尽显,看毛泽东写的经典诗词沁园春雪,有争夺天下的狂气、解救天下的正气、一统天下的霸气、感召天下的雅气,无不让人拍手称绝,而此篇诗词大作《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有这样诗词书法挂在客厅、书房、办公室、会议室、酒店、茶室、会所等场合皆适宜,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都会能阻挡一切污秽霉运,助您生活无忧、事业旗开得胜。

2010观山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上海世博会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馆闻道园收藏。

因此观山老师的此副诗词书法,不仅装饰效果佳,还具有较高的收藏升值潜力。

客厅诗词精选五:竹子画(诗情画意 寓意吉祥)李传波老师的此幅红竹画寓意吉祥:有万古长鸿,竹报平安,节节高升,富贵玉竹,竹贤君子的美好祝福。

竹子字画在风水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般竹子代表着步步高升的说法,无论是挂置在客厅、书房还是办公室,其实都会生旺住宅的事业运,在家居中也能够旺盛好的风水,代表着主人的事业蒸蒸日上,有着很好的寓意。

此副红竹画《咏竹·唐诗两首》是启功大弟子李传波精品之作,红竹题材新颖,在李传波的笔下更是栩栩如生,搭配清朗刚健、飘逸俊秀的启功体书法,堪称经典佳作,将其悬挂在家中客厅,不仅给人一种高雅的情趣,而且红竹画寓意吉祥,有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的美好祝愿,是家中客厅、书房、餐厅、办公室等场合的必备。

有哪些诗词是关于饮食文化的?

比如杜甫,什么吃的都爱写进诗里,比如吃个鱼加饭: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 香饭缘老翁。

”在《赠卫八处士》里,杜甫又描述了吃粱饭、剪韭菜吃 的情景。

春天的韭菜吃起来嫩而无怪味,端的好。

杜甫诗云: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 传闻他穷困时,在草堂用四道菜招待岑参:一是韭菜上 摆俩蛋黄,二是青盘子里一溜蛋白,三是豆腐,四是清汤浮 蛋壳。

配诗四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白也有许多诸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之类的诗句,但写得没杜甫那么家常。

孟浩然的诗里会提到乡间的鸡肉米饭:“故人具鸡黍,邀 我至田家

”范仲淹有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辛弃疾也提过鲈鱼好,用了张翰当年鲈鱼莼菜羹的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宋玉在《招魂》中提过稻粢穑麦、肥牛之腱。

苏轼写过许多关于吃食的文章,比如著名的打油诗《猪 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 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他在海南时,琢磨房东请他吃鸡和酒:“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膪吾。

”《红楼梦》里写螃蟹的诗就懒得列了,如此这般的小段子 是数不胜数的。

明清之后,士大夫喜欢把什么事都写进诗里, 列都列不完的,我列的这些,也只是意思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