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朗读者感想诗词七绝



朗读者中的诗句。展开全部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会背而已。直到我上了学懂得了字词的意义,逐渐才能欣赏出“黄鹂鸣

朗读者中的诗句。

展开全部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

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会背而已。

直到我上了学懂得了字词的意义,逐渐才能欣赏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一类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此时也觉出诗句的美来。

就这样对诗歌有了兴趣,我也就更喜欢欣赏它了。

初中时,我对宋词中的婉约派很喜爱,那清丽的词句,优美的韵律让我陶醉,这时我认为婉约词是最优美的文学

可后来我从课本上阅读了豪放派词、浪漫派诗、现实主义诗,眼界大开,原来诗的优美不仅是词藻音律,更在内容!而各个诗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点,从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才有真正的趣味!朱光潜说:“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有了这种纯正的趣味,才会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读诗。

那究竟怎样读诗呢?首先,我认为要身临其境去揣摩诗人的感受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只有先走进,才有可能领悟诗中的真谛。

而这种“走进”往往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字词来实现。

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

又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似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使人感到残荷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诗人有意留下来听雨声的。

我仿佛从秋雨打残荷中觉出了一种情趣,而少了颓败之意。

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

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因此诗人都讲究字斟句酌,并以此来凝炼诗意。

字词不必华丽,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

例如王维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并不新奇,可一个“直”字,我们好像看到大漠无风的静寂;一个“圆”字,凸现出万里长空唯月孤照的旷远,表露出诗人孤寂广阔的心情。

于是,我们通过炼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又如名句“风疏影移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寥寥14字,却描绘了风、影、水、梅、月五物。

其中“疏”字极为传神新奇,试想,风怎还有“疏密”之分,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无形之风写成有形之布匹,有时织得疏,有时织得密;动的一下子静下来了,似乎摸得着,看得见了。

而一个“浮”字把梅的香气写活了,静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

这种虚写不比实写更有力吗? 诗也不仅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诗篇往往都是极有思想内容,且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

要从诗的字句钻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为何要这样写。

这就要摸清诗人写作的背景,不然诗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处是无法体会的。

还因为诗人自身的差异,使诗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物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文学巨人笔下的梅花,一个“花枝俏”一个“独自愁”;一个“丛中笑”,一个被“碾作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得从不同的写作背景说起。

当时陆游主张北伐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面对国难当前,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塑造了生长在荒远的“驿外断桥”,因无人欣赏而“独自愁”,对风雨的袭击无力反抗的梅花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封建时代正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爱国者陆游形象。

而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时值我国经济困难,加之苏共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原则上与其产生的分歧而对我施加压力,这一切与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相符。

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战斗的,是乐观者胜利者的形象,她迎着“风雨”、“飞雪”生长,在悬崖百丈冰上俏丽开放,毫不惧怕。

尤其精彩的是一“笑”字,春天来临之时“她在丛中笑”,笑的优美、开心。

与陆游笔下的“独自愁”的梅花形成鲜明对照。

毛词表面是颂梅,实质是国际政治局势发展的曲折反映。

以上是我读诗的一些切身体会。

总之,“诗言志”,读诗要读出诗人之志,还要把诗人之“志”与其“辞”水乳交融起来,感受其中的神奇意境。

假若我们掌握了它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诗人!〔评语〕一评:文章写了自己又走近诗到走进诗的过程,将诗的精妙浓缩在对一首首诗的分析、比较与鉴赏之中,在这之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诗趣本身的理解。

文章语句优美,读来爽心顺畅。

二评: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足以见作者对诗的认识之深,发自内心的畅谈也给读者一种感染,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评: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充分写了自己对诗对诗趣的理解,较深刻,好。

四评:本文写的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同微风细雨大量引用诗句,通过诗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显得有深度,有厚度。

但扬扬洒洒成文千字,形式上略显松散。

另外结尾一句感觉欠佳,作者文章数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却更显细腻,最后,作者应加强书写。

(作者为宝鸡中学2003届7班学生,评语为本班同学所作)

朗读者观后感

展开全部 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

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

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

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

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

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

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

《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

求关于中华经典古诗文感想的朗诵稿

展开全部 吟诵——感悟——积累,是学习古诗文由感知到化解再到吸纳的客观的心理过程。

没有吟诵的形象感知,就不可能有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感悟;也只有历经这样的解读感悟,才能达到对古诗文精粹的吸纳,并进而积淀成为骨中之钙,血中之盐,成为心灵世界一股长流不绝的甘泉。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

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一、了解文化情感历程,赏析作品,以情感融入。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诗文尤为灿烂。

纵观古诗文文化历史,我们发现:不同社会环境,文化时期,表现的情趣、理趣和主旨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多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投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中国的古诗文以情取胜,就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来正确理解古诗文作品。

由于中学语文古诗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爱情友情,焉能忘怀的;有伤秋悲春,低吟浅唱的;有恬淡闲适,任我逍遥的;有天涯游子,思乡念亲的;有奇思妙想,自成境界的;有宦海浮沉,报效祖国的;还有红颜薄命,绵绵多情的等等。

在这些浸透着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诗文中,不仅蕴藏着作者人生的际遇,还有时代的风云交会;诗歌王国里的绚烂多彩,也蕴藏着五千年来的悠久文明,中华民族的情感历程。

而我们的学生由于文学水平、艺术爱好、性格特点、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就会不同。

为此,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对作品背景、语言、意境、情感的分析去完成认知过程,用心灵去感悟它,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古诗文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精美的古诗文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框架,它用有限的语言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想象,进行审美的创造,生成丰富的“意外之象”。

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择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观念的物化,是作者充分调动语言的意象性、可知性,用无言胜有言去唤起读者强烈的五官感觉印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具体表现,用语言、回味来创造“意象”,立“象”以尽意。

在教学中,许多古诗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空里流霜不堂飞”,为了突出月夜的寒冷幽寂,诗写了“飞霜”。

空中的“飞霜”,本是违背常理的,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它却比实际现象的形象更真实、更典型,因而更美。

还有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借助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月”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思人、思乡的特定内涵,而留下了“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三、以旧翻新,借诗词增文采,添才情。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或优美流畅,或平仄起伏,读来琅琅上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写作时恰当地借用几句古诗文名句表情达意,就会使学生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为作文增光添彩,且读来韵味无穷。

再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旧翻新,就能凸现学生的文学功底和内涵。

比如学完《春望》可引导学生这样翻新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风雨声,作业知多少。

”以此来抒发读书的辛苦,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翻新为《六月二十日考场大作》:“静坐考场心不慌,尚思考题答案来。

一生只为活精彩,敬赠放翁笔下来。

”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从中不仅能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和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的理解阅读古诗文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文化底蕴对阅读理解的作用,强化学生对文学现象的重视,积累自己的“文化底蕴”,既要汲取,又要会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展开全部 [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对于一个诗词的爱好者来说,能填出词、作出诗无疑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我始终认为,在一定范围的基础上,某些束缚是可以抛开的。

一辆火车发明出来之后,自第一辆到现在的火车,形貌已经大不一样;飞机如今也已经有了隐形的。

所以我认为,诗词,也可以改变旧体的模式。

诗词再怎么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几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时隔几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个苏东坡,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柳永。

事实上,发展的定律是不进则退,经过千年的引证,诗词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会比汉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内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国人,却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

在文化的前进之中,倒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傻事。

遗憾的是,这种事情,依然还在发生。

就我个人愚见,如果有人用旧体写出一部足可与《三国演义》抗衡的小说出来,我也不会承认这部书的价值与辉煌。

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几百年之后再重复一遍,还在那洋洋得意,我实在觉的那是很可耻的。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

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

《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会令多少人咬牙切齿,但无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

前后差不多等了一百几十年,才有新韵的概念出来,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但有这个概念总比没有好。

其实也有人大叹生不逢时,因为许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纵横无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认可,抛却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韵体,依旧为人称道。

但是如果你是现代人,你也这样的话,就会被批判为不懂装懂,会为人不屑。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点滑头的话,你当会说:“屁,老子写的是杂诗。

”可是,大多数人却会选择沉默,然后退避。

沉默,退避,这是普遍的现象。

牧狼人先生曾与我说过这样的事情,某君“指评”他的诗是不懂装懂,我听了当即火冒三丈:“告诉他,你写的是七古、杂诗。

”也许牧狼人的诗写的的确不好,但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弄个辉煌出来的。

李白写了多少诗?全是佳作吗?在我不按格律之时弄出过许多词,很多人置评时也是不屑之极,后有位朋友一针见血为我辩白:去掉词牌名,就是他妈的诗。

我当时要不是隔着个电脑,真想拥抱一下此君。

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诗词之人。

但是,这样的人太少。

旧体诗,没有什么不好,就我认为,所谓的旧体、新体、律诗、杂诗等等乱七八糟的,完全是凭个人喜好。

我喜欢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难道我能说他不懂吃?他喜欢吃海鲜,但是我几乎不碰这些东西,难道你能说我不懂吃?可笑至极的是,大多数人给的面子却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给还自己。

《中华诗词》说道: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

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

《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我虽然对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评,也不加理会,对其他人的规范、讲究也漠不关心,不过见《中华诗词》能说出以上的理念出来,却也忍不住有点点头示意之意。

这个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将一些现代人从古代拉回来,重新做回现代人。

其实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没有讲究什么?某些人回答:那是诗歌,读后感《古典-《中华诗词》读后感》。

那诗歌是不是诗呢?既然要跟我辩论古典,那我就跟你辩论古典。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

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

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

展开全部 我写诗词作业的时候写的,还真有点长....截取一下不知道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甘露歌》赏析甘露歌宋·王安石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

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 也。

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

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里亦有提及:“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集句诗的深研和发展,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

《梦溪笔谈》记录了一则佳话,大抵是对诗的切磋:“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

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 ……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这无疑又为荆公的诗词造诣平添了一份独到的注解。

清人贺棠曾在《转酒园诗话》中批判集句诗“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我在读王安石的这首《甘露歌》时,却没有觉得毫无牵强之态,反觉得浑然天成,词简而情极致,意迂而味不薄,幽远清新。

虽是集句,乃有取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失为一种突破。

昔闻少陵以天上之曲刺花卿,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人间难得一闻竟得闻,愈发见得其美妙了。

诗人是折了一截梅在手,幽香淡淡,大概也萦绕指间心间,心旷神怡,才有了“人间应未有”的唏嘘,“折得一枝香在手”的妙处自然同少陵的“仙乐”有可比之处了。

再说梅之清高孤傲姿态,诗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描绘,只从折下来的一枝梅吟起,但从诗人为之陶醉的清香,却可以隐隐觉察她盛开在雪地的样子,想象的世界因为这一种描写的缺失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仙乐之余韵,让人觉绕梁三日,冬梅之缕香,同样地能攫住心魂。

这两句,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这大约就是一种神往了。

然思绪猛地一扯,突然想起,这是不是经春未消的雪啊,否则哪来这么白这么清冽?雪和梅,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意象了。

许浑诗云“素艳雪凝树”,说的是梅花似雪;荆公亦作《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解惑。

这种怀疑,自古以来就有,梅花是公认的白似雪,香气浓郁。

于是这里诗人也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疑是经春雪未消”,此句直接借用张谓《早梅》中的原句,表达与张同样的感受。

信手拈来,前后无一丝牵强。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

“今日是何朝”,是自呓还是询问,不得而知。

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

韩愈曾被贬阳山,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走出船舱忽觉天晴,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像是搅乱了时空,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

久未逢物,突然呈现在面前,当然有陌生之感,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

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

手中的梅白似雪,故以为雪未消,春天未到,而明明香气扑鼻,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错觉自此产生。

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韵味更加悠长。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

唯一可以推论的,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情趣渐露,艺术风格偏于雅丽。

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亲近自然,诗风淡雅。

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

本词含蓄委婉,精丽工巧,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值得一提的是,荆公颇爱梅,常写常新,心境清凉,意境空灵。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这么看来,荆公的隐居生活,倒是别有情趣,真心深情都齐了。

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大概在于此。

朗读者2018

展开全部 之所以,《朗读者》一推出便备受推崇,客观因素它接棒了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一个填空;主观揣测,《朗读者》让我们很多人找了一个“理由”敦促自己去读书,我们终日被繁多的信息干扰、支配,但终希望自己能跳出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好好读一章书。

是的,哪怕只是一章一段,认真地,入心入脑地读一次。

如今,我们每日过目的文字何止上万,但能够记住的又有几字?我们好奇地翻看朋友圈里的信息,看旁人晒美食美景,晒聚会秀恩爱……除了带着猎奇和窥探的心理估计很少是关怀和向往。

我想我平日里发朋友圈的状态,炫耀?抱怨?记录?又或者是无意识地喃喃自语?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会像我一样,十天半个月不更新朋友圈会怕别人认为过得不痛快。

我总要发一些东西或转发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是积极生活着的……有时倒想关闭朋友圈或许会轻松些。

...

朗读者2017—0318观后感600字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

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2017最新朗读者观后感600字2017最新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对古诗词的感悟

展开全部 性雅成诗,爱淡成词,诗词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抱负与心中向往。

其情若明珠,光华闪耀流转千年;其思若悬瀑,飞湍而下直入人心.你的清雅出世为后世的情感觅得出处,你的质朴无华则让人深味世间的至情至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世纷繁,情感往往掺杂了些许杂质,可是在先民的眼中,爱是最质朴无华的纯粹,只需一句誓言,便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品悟《诗经》,品先民情感之纯朴,悟人世平凡中的赤诚之心。

诗至你而盛,歌自你而慨。

你是天地间最浪漫激昂的乐章,谱写了盛唐的华丽篇章,亦唱出人间灿烂的情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看到李白从容不羁地笑离长安,亦感受到他生命的胸怀,笑看人世千百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看到杜甫几经磨难的坎坷流离,亦感受到他灵魂中的执着坚忍,虽经起伏仍本心不改。

青山澹如此,我心素已闲。

”我看到王维独对青山的淡泊宁静,亦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不惊,安然立世处变不惊。

品悟唐诗,品唐人的胸襟博大,悟人世起伏中的本心不改。

你是流淌在人内心的一条长河,可有波浪天涌的豪迈,亦可有缓流澈澄的清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慨叹人世不过一梦而已,潇洒自如,旷达处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于白发之时,遥想当年的壮志豪情,壮心不减,豪迈依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斜倚东篱之旁,相思欲罢不能,情真意切,忧而不伤。

品悟宋词,品宋人之真挚细腻,悟人生变迁中的旷达豪迈。

生活,以诗歌而观之,多了几分绚丽,添了些许淡泊。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感悟诗中的情怀,是对灵魂的一种追寻,亦是对自我情操的一种升华,让我们在诗中不断地成熟,亦让诗成为我们人生的伴侣,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

朗读者2017观后感300字

《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

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濮存昕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

“我小时候有绰号 濮瘸子 ,直到小学年级还踮着脚走路。

”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

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

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

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她朗读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译作等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他荣获过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当念及生平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间令这位老人泪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

由此可知,许渊冲先生能够在翻译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