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湖内小岛诗词



这样子,写句子。湖中央有个小岛。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展开全部 这里还有美丽动人的两种传说:一种是讲,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仙界窃贼到铜官山盗窃镇山之宝,船行至天井湖,被守山老神发现,遂学鸡鸣,一时四

这样子,写句子

湖中央有个小岛。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

展开全部 这里还有美丽动人的两种传说:一种是讲,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仙界窃贼到铜官山盗窃镇山之宝,船行至天井湖,被守山老神发现,遂学鸡鸣,一时四野雄鸡纷纷引吭啼叫,贼神情急逃避,一篙撑穿湖底,成为天井。

另一种说法是讲,东海龙王小女,一日偷偷出游,避开江海,取道天井,到湖面畅游,见一憨厚打鱼郎,顿起爱心,遂变成美丽的海螺,被打渔郎网住后,打鱼郎不忍卖钱买米奉养瞎眼老母,放养缸中,自此家中出现奇事,缸里不缺米,灶间有柴烧,小伙子早出晚归,总是锅里有热饭,碗里有热菜。

一日,打鱼郎临近中午突然归来,见一位年轻貌美女子操持家务,谜底从此揭开。

正当一对有情人欢欢喜喜、恩恩爱爱之时,龙王派遣恶龙寻找小女,得见真情,遂用暴力胁迫其返回龙宫。

龙女不从,拼力争斗,恶龙仗势行凶,想吸干湖水,旱死禾苗,擒住龙女。

龙女遂变一巨大海螺,从天井倒吸海水,决心"不作仙界金玉叶,誓保人间活命泉",于是力竭身亡,化作今市区松柏长青的螺丝山。

折叠编辑本段园林建设建园伊始,环绕涌泉建造成天井,垒石筑土,建成中洲岛(另建南岛作为配景)。

后在中洲岛建通天阁,引井泉经龙嘴流落小池,再滴落湖中,以示水位落差。

公园面积1646亩,其中湖面1222亩,环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

公园自1972年开园以来,已先后建成儿童乐园、旱冰场、游船码头、天井茶室、溢沁园及长廊水榭、九曲桥、通天阁、山谷碑林、牡丹园等30多处游憩场所和风景点,加上灯饰工程和观湖、临湖两广场的装扮,可谓名山与胜水竞秀,新景与古迹争辉。

具体可分为"五松胜游、夜吟闻杵、木鱼红鳞、三千画卷"等八大风景区

其中,"五松胜游"自公园大门至南湖九曲桥,陆地面积最大,五松山雄峙其间,为公园主景区。

...

湖中央有一个小岛湖边有一个小船,做一首

展开全部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词简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天的月光相融和,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题外话: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银针:首页 | 图片 | 君山银针论坛 | 全部 [收藏] 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中,有一晶莹剔透的小岛。

远望如横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又像合抱的太极图。

它,就是充满神话的君山。

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都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君山的独特风貌。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

关于它的来历,曾有这样一段神话:一位名叫麻姑的仙人,是她运用神力把原在昆仑山上的一块巨石,吹落到洞庭湖的。

唐代程贺的《君山》诗:“曾游方外见麻姑,说到君山此本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据《湖广志》记载,君山的来历出于山上的二妃墓。

上古时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即今天湘南九嶷山。

他的两个妃子是他的前任尧帝的女儿娥皇和女英。

她们追寻舜帝,赶到洞庭山,闻帝已死,抱山竹恸哭。

泪洒山竹,斑斑点点,遂成今日山上之斑竹。

二妃幽怨至死,葬于洞庭山。

二妃又名君妃,故洞庭山又名君山。

洞庭湖,冬春多雾,夏秋多云。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时而日星隐约,山岳潜形;时而浩月千里,浮光耀金。

这给湖中君山凭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拾遗记》载:“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

又传说这洞庭山与太湖中的洞庭山,两山之间,虽是千里迢迢,却有“石穴潜通”,真可谓“乾坤吴楚双开眼”。

这些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难怪道家把君山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哩!自称“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也不辞劳苦,跋涉万里,巡游君山。

在这里曾遭暴风惊涛,以为是湘君之神故意阻拦,一怒之下,“使刑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

”据说那石壁上秦始皇还盖有几个封山印。

至今还残剩一个,但也痕迹剥落,文字莫辨了。

岳阳楼到君山岛,只有15公里水路。

登上小轮船,不到一个小时即可抵达。

冬季,洞庭湖水浅沙明的时候,还可乘汽车经君山农场,绕道到君山。

君山面积约100公顷,过去曾建有三十六亭和四十八庙。

如今,君山上的古迹已大多难寻觅,不禁让人叹惋。

从君山东麓,舍舟登岸,就可见到用花岗岩砌成的二妃墓。

墓的四周翠柏环绕,绿竹蓊郁。

墓前竖立着一副石刻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两侧还竖有青石刻的二妃塑像和前人诗词题咏。

离二妃墓,穿过一条小山谷,就到了柳毅井,传说是柳毅为龙女传书进入洞庭龙宫的地方

井沿上,雕刻有两个大理石鲤鱼头,那神态,好像在相对吹风鼓浪。

有石级通向井中,石级两边石壁上,刻有威武魁伟的虾兵蟹将的形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好像在把守着龙宫的大门。

在柳毅井旁,有一座山岗叫龙舌山,山上一棵古树悬挂着一口大铁钟。

据说,杨幺起义的水军营寨就驻扎在君山上。

附近的百姓为了感谢起义军,就铸了一口大铁钟,深夜悄悄地运上君山。

第二天一早,起义军看到大铁钟,不知从何而来,便相传是天神相助,从天外飞来的,故名“飞来钟”。

从龙舌山东行,前面的高山上,耸立着一座大型四角古亭,这就是传说中的朗吟亭旧址。

现在的朗吟亭,即为纪念吕洞宾而修的。

相传“诗酒神仙”吕洞宾来到岳阳,常常喝醉了,就睡倒在岳阳楼旁一棵大树下,醒来后便飞到君山,面对洞庭,高声吟诗。

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朝游壮越暮苍梧,袖有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 登上君山的最高峰,那里便是酒香山。

酒香山,据说是汉武帝想长生不老,曾寻求仙酒的地方。

果获仙酒。

但在大将弈巴送酒途中,却被...

湖中央有个小岛,加个形容词怎么加

没有形容“巴松措美丽风景”的诗词,关于“巴松措美丽风景”的句子如下:1、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

2、巴松措在1994年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同时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景区。

3、巴松措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

4、沙鸥、白鹤浮游湖巴松错湖面,巴松措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

5、每到春季,巴松措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

6、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

7、巴松措景区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

8、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9、巴松措景区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有“小瑞士”美誉。

10、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11、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

12、巴松措景区的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

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13、巴松措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

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

14、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此地正是人间天堂,纯净的湖水,纯洁的藏民,有生之年你也一定要去一次。

15、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巴松措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湖中心有个小岛,这是个完整句

拙政园 兰雪堂 :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

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

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

大理有个什么湖中间有个小岛

1、小瀛洲: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后来的人们将许多地方名以神山之名,寄托美好的愿望。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

相传苏轼疏浚西湖后,在湖中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上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

钱塘县令杨万里取葑泥作埂,在原三塔处围成一个放生池。

三塔毁于明初,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放生池外筑成外堤;天启年间,三座瓶形石塔也在池南重建起来了

此时的小瀛洲,不仅有环形的堤埂和堤内的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环堤自东西有堤与小岛相接,自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整体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

2、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小于三潭印月。

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

阮公墩是"方丈"。

但是历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

3、 阮公墩:在湖心亭稍南,是西湖中最新的一个岛。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学者阮元先后任浙江学政和巡抚,在杭十二年,修缮名胜和疏浚西湖,此岛是以湖中挖出的二万四千余吨淤泥积成。

因是葑泥积成,土质较为松软,不便兴建土木,后此岛被称为阮公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