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山水画欣赏诗词



关于山水的古诗词的赏析展开全部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如下: 既

关于山水的古诗词的赏析

展开全部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如下: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如下: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如下: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

中国著名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

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

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

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河源山水诗词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sdfsaf sdfawef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今译] asdf asrfwer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很长,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菜粉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lt;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关于山水的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菩 萨 蛮 作者:韦庄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般听雨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山水画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何谓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万物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古代的“道”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还是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的。

好的花鸟画.人物画亦强调得道成画的,但由于体现天地之道不充分,故只能被视着“小品 ”。

山水画,画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树木等,一般人们看画也就是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是喜欢,其次是想去想居。

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

形式的东西只是中国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对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

目的不是画这些素材类的东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龙在学者眼里是中国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腾标志,在中国画家眼里它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痕,大理石的花纹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普通的石头花纹 ,在中国画家眼里它就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迹,万物包括生命体就是顺应这一痕迹而形成发展的。

中国文化是自然主义文化 ,以体现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为原则。

这也就是一个中国画家毕其终生要追求的东西,同时自身也获得长寿。

万物相杂自有序,中国古人发现这个序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国山水画表现天地万物时也表现这一学说,因篇...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何谓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万物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古代的“道”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还是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的。

好的花鸟画.人物画亦强调得道成画的,但由于体现天地之道不充分,故只能被视着“小品 ”。

山水画,画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树木等,一般人们看画也就是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是喜欢,其次是想去想居。

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

外形式的东西只是中国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对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

目的不是画这些素材类的东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龙在学者眼里是中国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腾标志,在中国画家眼里它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痕,大理石的花纹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普通的石头花纹 ,在中国画家眼里它就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迹,万物包括生命体就是顺应这一痕迹而形成发展的。

中国文化是自然主义文化 ,以体现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为原则。

这也就是一个中国画家毕其终生要追求的东西,同时自身也获得长寿。

万物相杂自有序,中国古人发现这个序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国山水画表现天地万物时也表现这一学说,因篇幅所限,在此恕不详述。

山水画即求天地之大道,上面谈到的形.理.性.势.气五阶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也是同理。

以工作为例,形即外观事物或我们面对的工作,理.性.势.气即内在本质,是未知结构,不同优秀度的领导者就是对内在未知结构的把握度不同,达到通气的水平就是对事物或工作的规律全面掌握,了如指掌,驾轻就熟,这当然是最优秀的领导者了,但这样的人不多。

中国山水画大师不多也就是这个理。

下面再给大家谈谈山水画的技法问题。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全都按自然主义原则采自自然界,有笔.墨. 纸.颜料等,毛笔是最主要的工具。

从毛笔的顶端看,中间一点,周围一圆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偌大一个宇宙的形成最早是由一点开始的,谓之太极,圆指的是宇宙整体。

中国人也在宣纸上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从笔尖一点画出天地万物。

把山水画的技法看作“道术”是再得体不过的了。

由于山水画的绘画原则所限,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往往需要化几十年的功夫,第一原则就是笔墨要松,绘画史已经证明,笔墨从拘谨到放松,与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得到解放是同步的。

然后笔墨在质的表现上,根据中国道的原则及人的基本修养标准,有八个总结:刚.柔.动.静.诚.信.和.灵。

中国的阴阳观,以阳刚为上,阴柔为下,但刚者易折须以阴柔辅之,故具有张力的柔和笔墨(外柔内刚)为高。

中国对动静的辨证关系是很有讲究的,生命必须是动,而静者生智静者寿,故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为高。

天地以德(正气)运行营造万物乃至生命,人们以德行世友好相处,诚信(按道理办事)固然重要,所以好的笔墨往往是憨态可鞠的。

和即和谐,高度有序也,好笔墨是变化丰富而不乱的。

灵指灵性,有灵性的笔墨生命无处不在,这是对画的基本要求,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没灵性的画那就一无是处了,这是由画家本人是否有灵性来决定的。

古人谢赫评画称气韵生动为第一就是这个理。

其实中国画的笔墨标准与我们完美的人性人格修养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画学比作“人学”。

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现状如何呢?主要现象有三种。

一是标榜中国传统文化,泥古不化的。

二是标榜画家个性,标新立异的。

三是批判传统,重彩作画,搞中西结合以此来改造发展中国画的。

尤其后两者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主流。

人类历史总是在突破中前进,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们对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执有清醒的认识,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是应该的。

对以上三种现象评析如下,纯属个人见解 ,以供参考。

第一种泥古传统,好的方面是可以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打下扎实...

如何欣赏山水画?

山水画欣赏 1.远近安排,用留白和景物表现出了江畔小屋,再看远方若隐若现的山,也是有一种不错的画面感。

整个感觉表现得有一些深远,也表现出了舒适的生活感受。

2.这是比较写实一点的山水画,更多表现是景而非物。

我们内心的静谧感受都可以跃然纸上,小屋、小径、小景,也许只有这一份安然自得的情操才是最怡然的。

山水画让生活的表现方式更多,山水画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想象力的。

一张纸、一砚墨,一笔、一画,一人一心境。

在山水画的技法和整个画风中,要求是作者有一个很好的心境,这样才能画出一幅得道的山水画。

诗词赏析: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展开全部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有以下代表作品: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有哪些诗是描写山水风光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 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

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但是,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公认的准则。

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判定标准,对也许会有些帮助。

画分“三品” 古人对于山水画最早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还有人将此“三品”又各分三等。

夏文彦的解释是“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

笔墨超绝,敷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

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朱景真则认为,“‘三品’之上更增逸品”,有人附议(王休复)。

也有人认为逸品不应与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评(张彦远)。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个人以为,夏文彦关于神、妙、能“三品”的解释,已经勾画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欣赏山水画的标准。

谢赫“六法” 从技术层面上作鉴赏,则大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南。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造型能力)、“随类赋彩”(设色能力)、“经营位置”(构图能力)和“传移模写”(继承能力)。

并且,他认为,“气韵必在生知”。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

也就是说,大家一致认为,一幅画的气韵是决定其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关于气韵的由来也不能宿命化。

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把话说绝。

他在“气韵不可学”的论断之后,为画家们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画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值得提及的另一条广为画界所接受的经验之谈,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首先,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

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以及是否满足前面画论对于一幅好画所阐述的要求。

气象、笔墨、韵味 今人论画,更有新意。

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

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就是好画。

否则就不是好画。

”另外,陆俨少强调“画忌平”。

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提出“气”、“含”、“北”、“风(丰)”、“大”等五个方面。

就是说,一张好画必须气韵灵动、画面含蓄、笔墨遒劲、内容丰富、气势宏大。

还有画家提出再加上“有所创新”。

这些都是对前人的发展。

山水十二忌 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该画不可有元代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总结的“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佝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和“点染无法”等毛病或瑕疵。

饶自然的这12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为画界所采纳。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尚有虚实、浓淡、主次、聚散、留白、透气等等。

不过,对于欣赏者来说,略显专业了一些。

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讨论。

(龙耀庭)

古代的山水画家有哪些?

最著名的是东晋顾恺之,被称为“画圣”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 唐代韩滉的《文苑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 梁楷的《李白行吟图》, 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 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 曾鲸的《侯峒嶒像》, 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浙江诸暨人。

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

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

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

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

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动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后, 浙江钱塘人。

擅长画山水、人物,只随手画画,奇特突出。

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

善长卷铺陈。

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卷》、《溪山清远》、《松溪泛艇图》、…等。

作品中画面空白的部分比马远更多,更有辽阔平远的气势。

…… 蓝瑛 蓝瑛作品 蓝瑛(1585-1664),一作(1585-约1666)明代杰出画家。

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

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

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

画假沈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

晚年 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其作品有:《渔乐图》,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

特长於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残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

现藏南京博物院《杂花院》,全画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种。

情意所至,气势豪放。

发挥了高度的艺术……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约1509-1551)明代杰出画家。

字实父,号十洲。

太仓(今属江苏)人。

长期住苏州

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

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

粉图黄纸,落笔乱真。

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

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

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

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

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

他临摹的古画…… 唐寅 唐寅作品 晋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举应天解元.后应进士试,因科场案而被革黜。

赋性疏朗,任逸不羁。

尝镌其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坞,曰桃花盦,日饮其中。

其学务穷研造化,於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

奇趣时发,或寄於画。

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

连江叠巘,洒洒不穷。

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

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

自…… 倪瓒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

初名廷,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氏等。

家豪富。

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

平生好学,工诗、书、画。

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

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

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

…… 燕文贵 燕文贵 北宋画家。

文贵-作贵,吴兴(今属浙江)人。

擅画山水、屋木、人物。

太宗(976-997)时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于天门道上卖画,为待诏高益所见,荐画相国寺壁,遂入图画院(一说大中祥符(1008-1016)初补图画院祗侯)。

所作山水,极富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

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 黄公望 黄公望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

书法,通音律,精山水画。

首创浅绛山水,自成一家,后世尊为南宗画坛圭臬。

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深远影响。

《富春山居图》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画家。

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常往来汴京、洛阳,天圣(1023-1032)中尚在。

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

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 吴道子, 唐代画家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