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峨眉山大佛的诗词



形容乐山大佛的诗词?展开全部 知道一句形容大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不过好象不是形容乐山大佛的。另:乐山大佛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

形容乐山大佛的诗词

展开全部 知道一句形容大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不过好象不是形容乐山大佛的。

另:乐山大佛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

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

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

关于乐山大佛的诗词

为您奉上两首,请参考;唐朝女诗人薛涛(758—832年)的《赋凌云寺二首》也作了如下描 绘:(一)闻说凌云寺里苔,风高日近绝纤埃。

横云点染芙蓉壁,似待诗人宝月来(二)闻说凌云寺里花,飞空绕磴逐江斜。

有时锁得嫦娥镜,镂出瑶台五色霞。

描写“乐山大佛”的诗词有哪些?

1. 《谒凌云大像》宋乾道九年(1173)展开全部出郭寻幽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

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

泉镜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

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

3. 《凌云九顶》宋淳熙四年(1177)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

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临流都坐断,行人识路亦归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闲身始自由。

4. 《次岑韵》明弘治中(I488—1505)古寺何年踞上游,飞鸿天外构层楼。

两轮曰月摩峰顶,四季烟云罩佛头。

明弘治十八年( 1505)乐山籍进士安磐《凌云寺》诗中亦写道:金身谁凿与云齐?闻道韦皋镇蜀时。

绀殿千层零落尽,寺前唯有放生碑。

5. 《凌云纪游》黄庭坚元符三年(1100)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

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

6. 《凌云寺》李时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莲身凭岸起,鹫岭倚云开。

月渡青衣水,烟沉尔雅台。

松树迎吹入,江浪载天回。

何处菩提树,移来胜地栽。

...

写关于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介绍?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

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开全部去峨眉山,上嘻嘻团,旅游住宿,温泉,吃喝玩乐全国最低价...

有关乐山大佛的诗词

展开全部 有关乐山大佛的诗词太多,就只打出名字了唐代:岑 参 登嘉州凌云寺作司空曙 题凌云寺薛 涛 赋凌云寺二首张 拙 题凌云大像薛 能 凌云寺齐 已 寄欧阳侍郎宋代:范纯仁 寄持正都官按部嘉眉苏 洵 游凌云寺苏 轼 初发嘉州苏 轼 送吕昌明知嘉州苏 轼 送张嘉州苏 辙 初发嘉州黄庭坚 凌云记游陆 游 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陆 游 谒凌云大像陆 游 雨中登楼望大像陆 游 西林院陆 游 能仁院范成大 凌云九顶吴宗旦 题九顶大像图法 普 游九顶陈 羽 城下闻夷歌明代:李 习 凌云漫兴张 舆 大石佛魏 瀚 凌云寺二首(之二)颜 正 竞秀亭(魏瀚、颜正出联句之三)王 傅 凌云山曾 介 凌云寺次岑韵尹东郊 登凌云寺安 磐 凌云寺三首(之三)熊 相 凌云寺二首(之二)余承勋 近河亭和前韵杨 抚 凌云寺二首(之二)周 叙 凌云寺翁 溥 与陈子佥宪游凌云寺陈于陛 凌云寺八首(之一、二)任 伦 凌云大像刘 隅 凌云寺薛 甲 大佛头浮玉亭姜子羔 凌云寺方 可 凌云山李长春 凌云寺四首(之一、二)刘 垓 凌云饮徐守罗 绲 大像石袁子让 凌云寺李时华 凌云寺四首(之一)彭 从 次韵四首(之四)张 鹏 凌云山大佛顶清代:王士祯 晚渡平羌步上凌云绝顶王士祯 汉嘉竹枝词五首(之五)王士祯 大佛石张 芑 凌云寺五首(之四)彭端淑 大佛崖宫去矜 嘉州二首之一顾光旭 海通禅师颂沈清任 游凌云山即事赋四律(之三)衷以埙 陪游凌云山和沈澹园观察原韵四首(之一)赵椿龄 嘉州游凌云山白 华 胡范水、徐临芷两大尹招游凌云山二首(之二)谢肇洙 和作一首(摘录)张 瑞 游凌云次岑嘉州韵朱云焕 凌云九峰咏九首(之二)(栖鸾峰)李 楘 同人登凌云山和吴偶棠孝廉韵杨 揆 舟过大佛滩望凌云山作宋鸣琦 登凌云游记范祖武 嘉定早发张问陶 壬子十二月三日与亥白兄携酒游凌云山杨荣宗 跋《凌云诗钞》作赵佩湘 登凌云读书楼张怀溎 嘉州大佛岩歌秦武域 凌云寺释了慧 庚子夏俚句书呈礼汀禅师刘 濖 凌云山大石佛释牧牛 谒峨眉转登凌云寺卢元锦 侍沧云夫子登凌云山命赋颜绍伊 登凌云山和卢风衣(卢元锦)茂才韵邵 銞 大佛崖严学淦 登嘉州凌云山望江吴人杰 奉陪沧云(李楘)学使登凌云山和作龚传圭 庚午初秋游凌云山李崧霖 长歌李宗传 游凌云山酒后长歌陈宗源 青衣江打鱼歌之首(之二)王培荀 嘉州竹枝词二首王应镐 凌云山长歌近现代:赵 熙 凌云夜宿郭沫若 重游大佛寺帅蕴德 乙卯春游凌云山遍 能 癸酉秋为乐山川剧团演出《大佛传奇》题刘君照 题乐山大佛三首(之一)隆 莲 壬戌赴京,机中呈遍能上人李伏伽 沁园春·乐山大佛张文苑 凌云寺董祖训 忆江南·嘉州好(之三、四)张爱萍 南乡子·咏乐山大佛先觉民 嘉州竹枝词(其四)李健章 别大石佛杜道生 凌云大佛戈壁舟 乐山大佛岩高家骅 乐山大佛李潜修 乐山大佛(之一)游 冀 书海通上人造凌云大像刓目护赀事郑秩威 高阳台·重游乐山大佛戴兰斋 天上人间最壮观王金声 咏乐山大佛段枕流 行香子·客寓嘉州毛西旁 凌云大佛歌(打油体)杜普特 水调歌头·赞海通冯广宏 山即是佛(二首)之二萧蒂岩 乐山巨佛吟汪 岚 鹧鸪天·乐山大佛高传杰 沁园春·咏巨佛吴金水 丙戌暮春过乐山船上望东坡读书楼与大佛

关于峨眉山(乐山大佛)的资料

展开全部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3]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3] 木质双耳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 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 胸部残碑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6]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6]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6]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6] 官方名称编辑“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

建造于唐代的这...

乐山大佛的诗词

展开全部 来两首李白写的.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高峻灵秀,梵宇遍布.文人雅士诗情泉涌,高僧大德禅意如潮,吟诗撰联时有往还. 咏峨眉山的诗词在唐代以前已不鲜见,流传至今有诗词两千多首,楹联近千副. 唐太宗李世明、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等留有吟咏峨眉的诗联.诗仙李白写下的《登峨眉山》诗,成为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峨眉山的千古绝唱.他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听蜀僧浚弹琴》、《赠胡公求白鹃》、《峨眉山月歌》等亦广为流传.诗圣杜甫在《赠别郑炼赴襄阳》、《寄司马山人十二韵》诗篇中,深情地表达出情寄峨眉的情怀.此外,唐代白居易、骆宾王、陈子昂、岑参;宋代苏东坡、范镇、陆游、范成大、魏了翁;元代黄镇成;明代翰林博士方孝儒、《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辞赋家杨慎、高僧贯休、齐已、广济、可闻、元温、普洁、德坚等也都有吟咏峨眉的诗词、楹联传世. 清康熙年间进士、嘉定知府窦容拘祖孙三代五人先后游峨眉,作诗词楹联30余首(副).清乾隆年间进士、吏部员外郎李调元登峨揽胜,写下诗词36首.清人谭钟岳,久游山寺,留下诗词46首.清光绪年间进士、“戊戍二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游山寺,写下60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