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朱熹最长诗词



朱熹的古诗有哪些?展开全部 朱熹的诗词有很多,但大都很长,列举部分如下: 1、《九曲棹歌》 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2、《春日》描写春天 宋

朱熹的古诗有哪些?

展开全部 朱熹的诗词有很多,但大都很长,列举部分如下: 1、《九曲棹歌》 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2、《春日》描写春天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3、《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 4、《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5、《泛舟》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6、《浣溪沙》 宋·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

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 7、《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 宋·朱熹 晚红飞尽春寒浅。

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

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 8、《菩萨蛮·暮江寒碧萦长路》 宋·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

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

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 9、《好事近·春色欲来时》 宋·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 10、《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宋·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

关于朱熹家训的古诗

朱熹家训全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则掩之;听我之命者。

守我之分者,不可一日无也,以理而谕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

慎勿谈人之短。

人有恶。

兄之所贵者。

子之所贵者。

臣之所贵者,忠也,天必相之,我必远之。

见老者,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仇者以义解之;人有善。

妇之所贵者,年虽高于我。

事师长贵乎礼也。

弟之所贵者,勿以恶小而为之;见幼者,含容而忍之。

人能如是,交朋友贵乎信也,遇合理之事则从,爱之。

父之所贵者。

勿称忿而报横逆,天也,孝也,和也。

诗书不可不读,恭也,若衣服之于身体,年虽下于我,慈也,患难不可不扶。

处世无私仇,饮食之于口腹。

夫之所贵者,童仆不可不恤,我必尊之,治家无私法。

子孙不可不教。

人有小过,友也,礼义不可不知,切莫矜己之长。

有德者。

勿损人而利己。

见不义之财勿取,礼也,勿妒贤而嫉能,仁也。

斯文不可不敬。

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有大过;不肖者,敬之,勿非礼而害物命朱熹家训全文君之所贵者,柔也,可不慎哉,则扬之

《春日》朱熹诗词意思。

展开全部 《春日》朱熹诗词意思原诗 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7、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

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简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美妙的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朱熹写水的诗句有哪些?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

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

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

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

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

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大概就是这些了。

朱熹在观书有感用诗句,告诉我们积累的中要性的,诗句是哪一句?

展开全部 关于“朱熹”的著名诗句和解析有: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偶成》 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

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

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

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解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

泰宁朱熹诗句

《九曲棹歌》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春日诗词是什么?朱熹的《春日》】作业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原诗 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编辑本段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关于读书的优美古诗词

展开全部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朱熹的资料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 1、立志 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 2、主敬 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即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一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

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

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他说:"主一只是专一"。

"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在整个佳养过程的始终的,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

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有人间:"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

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

"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

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

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

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

他的这种主张,是和他的中华民族主义世界观及人性论分不开的。

他的主敬修 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

他反对不要名教的宗教,却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因素在禁锢人们的心灵上,这表现了他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3、存养 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

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

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

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

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焦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 而解,皆无许多病痛"。

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

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但人的"心"中交杂着物欲和义理,因此朱熹认为"存养"就只要收敛此心,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

"学者为学,未间其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

若收敛都在义理上安顿,无许多胡思乱想,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轻,于义理上重"。

所以,有时他把存养和穷理联系起来:"学者须是培养。

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

4、古察 朱熹认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当于平分界处理会"。

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

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

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

涵养对省察可以起推进作用,"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

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

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

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

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

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