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公文写作诗词



谁想应该是,中国古代十大诗词作家谢谢了引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27/18/5159271_214077788.shtml没有这一说。诗言志,词缘情

谁想应该是,中国古代十大诗词作家谢谢了

引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27/18/5159271_214077788.shtml没有这一说。

诗言志,词缘情,两者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不能混为一谈。

讲到诗,首推李白杜甫,二人被称为诗仙诗圣。

1.李白——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伟大诗人入选理由:人尽皆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泻千里,寄兴无端的盛唐气象,是文学史上不可复制与模仿的神话。

生平:(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 “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品: 《望庐山瀑布》,《临终歌》,《江上吟》,《蜀道难》 2.杜甫——忧国忧民,一代诗史入选理由:其诗具有极高史学价值,亦有极高艺术价值。

生平:(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次,就多了,列举如下: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陆游,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元缜,韩愈,孟郊 ,刘禹锡,柳宗元 ,李贺 ,杨万里、范成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这些比较出名。

他们分属于不同流派,有边塞诗人,有山水诗人,风格迥异,各有影响。

列举少数以供参考: 3.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诗名绵绵无绝期入选理由:新乐府运动倡导人,其注重写实的是个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生平:(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5.孟浩然,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6.李商隐—— 朦胧浓丽,恍若仙境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入选理由:爱情诗为其一绝,千百年来被传诵不休,后世“西昆体”等皆以李商隐为宗。

生平: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 7.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8.陆游。

南宋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等等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至于词,比较明朗,较有名的 就那么几个人。

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便是苏辛,即苏轼和辛弃疾。

另外,较有名的词人列举如下:婉约派:温庭筠,韦庄,合称温韦;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张先,黄庭坚,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还有清代的纳兰性德。

豪放派词人较少,除苏辛外只有刘克庄等几人。

另外,陆游,贺铸等人词风介于两派之间。

1.李煜——春花秋月,后主遗恨入选理由:王国维先生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生平: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

公文表达思想,是由公文写作者的素质思想水平和什么决定的

展开全部 一、文化知识的雄厚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人们常说,书籍是精神食粮,要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求知上进,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要处理好泛与精、博与专的关系

胡绳同志在介绍他的读书经验时说,博和专要结合,在比较集中地攻一门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广泛地把各种门类的书籍都读一些。

顾名思义,泛读是指阅读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书籍和文章,目的在于获取广泛的信息,扩大知识面。

有的名家说,应该养成快读的习惯,比如一小时读两万字,大家不妨一试。

有的书籍和文章即使浏览一下也是有好处的。

世界在变化,国家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只是整天忙于应付具体事务,不注意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不接触新事物,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思想观念就跟不上形势,也就谈不上开阔视野。

我们全国人大机关,不论是搞法律的、搞经济的,还是搞外事或其他方面工作的,都应大力提倡多读书,真正成为“学习型”机关。

如果不提高文化素质,孤陋寡闻,我们就很难有大的进步和作为。

多读书、勤学习,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

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

搞外交的人读一些经济、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开阔视野,有助于更敏锐、更全面、更深刻地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对外工作。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读点历史书和人物传记有助于增强历史感,从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的对比思考中认识今天,展望明天。

大家一定会发现,领导人对外活动中精彩的谈话和高质量的外交文件,都是各种知识的有机结合,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搞法律的同志读一些有关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有助于端正思想方法,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起草法律文件的水平;我们虽不是搞文学创作的,但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如好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及诗词等,不仅有助于丰富词汇的积累,而且有益于升华形象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我们虽不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但读点经济方面的书有助于了解我国和世界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

泛读是要花时间的,与日常工作可能会有矛盾,但这并不要紧,因为此种阅读不是硬性任务,因人而异、视情而为就是了,当然,多读一些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重点

以我个人为例,过去读过一些大部头的书,现在读大部头的书没有时间和精力,中短篇居多,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是阅读重点之一。

除外交业务方面的书籍和材料外,也看散文、评论之类。

我有几个常读不厌的期刊和专栏,如《作家文摘》、《读者》、《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以及《人民日报》开辟的《思想纵横》、《人民论坛》、《国际论坛》和《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等栏目。

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共同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前后共出了十多种,内容非常丰富,全部读完有困难,我是有选择地阅读,重点读了《当代世界问题概论》等。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我初读之后,很受启发。

总之,凡有兴趣的东西,我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

2006年,我阅读了张传玺教授撰写的《新史学家翦伯赞》。

翦伯赞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其学术生涯和革命活动交织。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史学大师令人震撼的一生,更难得的是通过对史学研究的了解,认识我国历史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和经验。

此书文笔流畅、生动,结构也很严谨,读起来很舒服,对我的写作有启示和帮助。

2007年9月17日《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的文章就很好,其中一篇是王梦奎同志写的《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另一篇是俞可平同志写的《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都值得一看。

《人民日报》的《思想纵横》等栏目多为议论性短文,充满哲理,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帮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

《思想纵横》栏目刊载过一位作者叫邓清柯的文章,题目是《思维关系成败》。

文章说:有时,我们需要直线思维的执著;有时,我们需要逆向思维的睿智;有时,我们需要系统思维的缜密。

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释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认识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对我思考问题、为人处世,乃至写文章都有启发作用

好的例子俯拾即是。

例如,200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题为《回归十周年献辞》的文章。

全文如下: 2007年7月1日,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

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对我们整个国家,特别是香港市民,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大家都期待借此大好时机,审视我们经历过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更光辉、繁荣的未来

香港的庆祝活动自4月开始,持续至12月。

特区政府在内地和海外的办事处,也会借着这个重大日子,以不同的活动展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各方面实力和优势

所有庆祝活动的核心,是确认“一国两制”的成就。

回归10年,“...

纪晓岚在新疆写的诗词

有很多啊 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

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这是一幅表现西域军屯农耕的图景。

从乌鲁木齐到晶河(今精河县)屯营相连,田陇成片葱郁,好似织锦错落一样。

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来形容从内地往新疆运粮的艰难。

军队屯田带来了边疆丰收,从此免去从内地转运粮食之劳苦。

断壁苔花十里长,至今形势控西羌。

北庭故谍人犹识,赖有残碑记大唐。

断壁苔花是长满苔藓的断壁残垣,此处指距吉木萨东北二十里唐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城残垣。

《阅微草堂笔记》(三)第六十八则:“特纳格尔为唐金满县地,尚有残碑。

吉木萨有唐北庭都护府故城,则李卫公所筑也。

”本诗记载了晓岚公对唐北庭都护府遗址的详细考证。

谍:指城墙中如同齿状的矮墙。

云满西山雨便来,田家占候不须猜。

向来只怪东峰顶,晓日明霞一片开。

田家占候指农民预测天气

东顶峰指今乌鲁木齐城东博格达峰。

是天山最高峰。

峰下有天池蒸发水气,日光照耀常出现彩霞。

描绘了乌鲁木齐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这都是作者亲临其境细心观察的结果。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

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

作者形容此地“向来气候极寒,数载以来,渐同内地,人气盛也。

”太古冰指久远的寒冰。

司马光有诗“下有万仞壑,含蓄太古冰。

”从此诗脱化而来。

写乌鲁木齐人气旺盛似乎也带来了气候的变化。

题牍背是指在公文背面签字。

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

头白蕃王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

诗中记叙了那个地方年中很少下雨,农田都靠积雪融消的山泉灌溉。

即使八十岁的人都不知道雨水浇灌禾苗的事情。

诗中提到的蕃王是指西域农夫。

这首诗歌充满了异地风情。

南北封疆画界匀,云根两面翠嶙峋。

中间岩壑无人迹,合付山灵作守臣。

晓岚公说:山北属乌鲁木齐,山南属回部。

山中袤延深邃,旧无分界之处。

描述了天山山谷奇险幽深,渺无人迹,诗中寄托由山神来守护。

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哥。

谁将红豆传新拍,记取摩诃兜勒歌。

记述了从内地来的商客在山南吐鲁番学会当地歌舞,把古老的情歌用当地新曲调唱出来的情节。

鸯哥:土鲁番呼歌女为鸯哥。

红豆:出自唐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摩诃兜勒:泛指少数民族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纪文达公过去为应试而作的那些试帖诗、馆课诗,恭和诗、呈进诗,没有摆脱格律虽然工整但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状况。

我读了若干首他的《南行杂咏》,多抒发个人情怀和赞美自然之境。

而《乌鲁木齐杂诗》则如前所述把创作着眼点放在了辽阔的边疆大地和社会底层人物上,像普通的农夫、士兵、商人等。

当时正值国力强盛,为承继统一基业,新疆百业待兴,他生动记述,热情讴歌过去的荒僻边陲已成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并归结为是一统之极盛。

通过“追述风土,兼叙旧游”抒发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激情。

在后来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九十余则有关乌鲁木齐的故事

两年多后从边檄得悉赦还京师,五十岁参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唐宋"八大家”写的诗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唐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斐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待郎,后因直言谏书,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自己身体力行,在继承秦汉古文基础上创新发展,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

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

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

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

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欧阳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唐韩愈。

政论文在欧阳修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类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变化之妙。

如著名作品有《朋党论》、《纵囚论》、《原弊》等。

欧阳修曾著《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编《新唐书》,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也极具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其史论的名篇。

文章以后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见解深刻,令人深思。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著名的如《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如《鸣蝉赋》《秋声赋》等。

与前此律赋不同,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笔调,融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少年时曾作《六论》,文辞宏伟。

二十岁上写的文章,曾受到欧阳修的称赏。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历任司法参军,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明、毫六州太守等职,元丰五年(1082)升官中书舍人。

在做地方官时,转徙频繁,不能久于其任,正如他在《北归》诗中写的“江海多年似转蓬”,仕途十分坎坷。

但曾巩为官清廉,比较关心百姓疾苦,受到群众的称赞。

元丰六年(1083)四月病故。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己也以古文自负,常自比刘向。

他的文章重议论,少抒情,以说理缜密、语言简洁著称,其作品尤以目录序一类的序跋文章,如《〈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最为人们所称道。

有些文章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的见解,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变革度数,受到王安石的推许。

他的杂 记一类文章,也颇有特色。

《宋史》说他的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三一九卷)。

其...

写作就是什么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

一、基本含义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

作为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递的知识的基本手段。

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的活动重要组成组分,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重要的途径。

写作是人类表现无穷创作力的方法之一,这些作品称为文学。

作品的情节可以是虚构或纪实的,可以表现为各式长短的文章、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是为满足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需要学习社会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摘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编写作学》 作者 贺鸿凤滕西奇宋家庚杨杰 写作就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写作学》 作者徐振东李保初桂青山 写作是一种以一定的文字组合形式使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显现的传播手段。

摘自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实用广告写作》 作者刘友林 写作是运用文字为主的推理符号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社会活动。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现代经济写作》 作者 孙沛然 杨慧瑞 凡是为着一定目的,运用书面语言表达一定思想内涵的实践,都是可以称为写作。

摘自河南大学出版社《文章写作原理》(作者:管金麟) 从操作层面而言,写作可以这样进行定义:写作,是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

从本体论层面,从终极的本质意义上,即生命、人性、存在的意义讲,我们可以为写作给出如下的本质性定义: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

这个定义要表述的写作原理是,写作行为本身的深层本质在于寻求生命生存的依托、“家园”、“故土”,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立言不朽”、所谓“发愤著书”体现出来的优秀写作文化精神的最终本质也正是在这里。

当代西方学者所谓“我写故我在”的哲学依据也正在这里

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

因此,写作行为又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1、目的性;2、创新性;3、综合性;4、实践性。

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

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

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

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英语写作等)。

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

”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另外,文字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进一步讲,是对全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贡献。

写作,也是一种文化艺术,谁能把写作艺术这个概念说清楚。

二、写作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

描写“房屋”的诗词有什么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刘禹锡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圣,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6]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

诗词算不算东方文学?

公元751年汇编的第一部汉文诗集《怀风藻》,收录了贵族、僧侣等64人写的120首诗。

著名的《万叶集》完成于奈良末期,编者不详,但最后可能由大伴家持编撰。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自仁德天皇至淳仁天皇约四个世纪半的长歌、短歌、旋头歌(和歌之一种)4500首。

《万叶集》中出现的诗人大都是天皇、贵族,但也有防人(守卫九州海岸的士兵)和关东的农民。

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

山上忆良曾以遣唐使少录的身份到过唐朝,受唐文化影响较深。

他的《贫穷问答歌》是描写班田农民悲惨生活的优秀作品。

平安后期,日本出现了完全用假名写的诗歌,但政府文件和学术著作采用汉字中间夹着假名的混合书写法

这种混合书写法一直使用到19世纪。

现在假名已经规范化,片假名一般使用于外来语及公文书,其他一律用平假名。

平安前期,汉文学仍很盛行,和歌衰落,日本文学史上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但这时日本文学开始逐渐摆脱汉文学的影响。

至平安后期,由于古代国家经济崩溃和庄园制的产生,日本文化全脱中国文化的束缚,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开始登场了。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与平安前期的历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编汉诗集,下令大力编纂和歌集。

延喜5年(公元905年)纪贯之(?一公元945年)编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后《后撰和歌集》也编成。

这些31字的短歌是民间文学,受到一般人的轻视。

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

但到六歌仙时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现了六位歌仙(藤原业平、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开始与汉诗分庭抗礼了。

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服的保护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在原业乎的《伊势物语》(短篇故事集,125篇)。

其后又出现了《竹取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大和物语》(恋爱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长篇故事)。

同时还出现了日记文学,如纪贯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从土佐到京都途中写的《土佐日记》;10世纪藤原道纲之母写的,以她的结婚为主要内容的《蜻蜓日记》;平安末期女诗人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11世纪紫式部夫人写的《紫式部日记》;11儿世纪菅原孝标之女写的,幻想阿弥陀佛接她到净土极乐世界去的《更级日记》等。

11世纪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学上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语》。

此书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写,成于11世纪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生活和命运为题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

11世纪末出现了两部以历史为题材的贵族小说《荣华物语》和《大镜》,作品通过对以藤原道长为首的摄关家发家史的记述,表露出没落贵族的怀古情绪

与此同时,描写武士、名主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问世,它是一部有关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故事集,文字使用当时的民间语言。

诗集方面,出现了小野半守编的《凌云集》、藤原冬嗣编的《文华秀丽集》、良半安世编的《经国集》。

镰仓时代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充分表现出贵族文化的衰落和武士文化的兴起。

贵族作品在数量上虽仍占优势,但主题思想却都和时代背道而驰。

例如镰仓初期被藤原俊成及其子定家选辑在《新古今和歌集》中的贵族和歌,大都带有没落阶级的感伤情调。

鸭长明(公元1151年—公元1213年)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公元1283年—公元1350年)的《徒然草》等随笔作品,更充满着贵族对现实社会不满而无可奈何地要从佛教的无常观那里寻求安慰的思想。

天台长老慈圆(慈镇,公元1155年一公元1225年)为了劝谏上皇,用假名文字写成历史著作《愚管抄》,只能用佛教的宿命论(末法思想)观点来说明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武家兴起的历史趋势。

具有代表性的武士文学是战记文学。

同贵族文学不同.9这类作品写的是真人真事,生动地描写了在同公卿贵族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武士的思想情感。

《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入《源平盛衰记》等都很有名,而以平家兴衰为题材的《平家物语》尤为突出。

这部作品原是琵琶法师,[注26]在群众中间说唱的“平曲”;后经出身于贵族但同情武士的西行加工整理而成‘贯穿故事的主导思想是佛教的无常观,但由于作者和听众对于变革社会寄以强烈关心,所以故事里生动地描绘出内战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想动态。

作品格调优美,韵律勾称和谐,文风也很有特色 室町时代贵族文学几乎没有什么成就可言,只是若干贵族文人完成了《日本书纪》、《万叶集》、《源氏物语》等一些古典著作的抄写本和注释书而已。

此时禅僧的五山文学十分兴盛。

五山有京都五山和镰仓五山之分,公元1386年足利义满整顿五山制度,将南禅寺置于五山之上,京都五山为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镰仓五山为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

这里的五山僧人学习中国语,入山为僧必须考中国语,及格后方能出家为僧。

所以他们都精通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