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炮打司令部诗词



《炮打司令部》的原文是什么?展开全部 《炮打司令部》的原文是: 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这一篇大字报和这篇评论。可

《炮打司令部》的原文是什么?

展开全部 《炮打司令部》的原文是: 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这一篇大字报和这篇评论。

是在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八月五日 “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是1966年8月毛泽东写出的大字报,并由当日会议印发。

这张大字报的贴出,标志着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尖锐化和公开化。

主要针对于刘少奇与邓小平等人。

此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离开了领导岗位,处于被揭发和批判的地位。

在当时,刘少奇在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时候召开中央会议,为了缓和基层群众被激发的革命情绪,向大中学校派出了工作组领导文化大革命,欲将政权收回中央。

据统计,工作组把10211名学生打成“右派”,把2591名教师打成“反革命”。

因为这样的镇压在群众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情绪,不久这些工作组被毛泽东撤销。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十一次全体会议。

8月5日,毛泽东在开会时用铅笔在一张报纸的边角上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经过修改、订正后,于1966年8月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开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指责刘少奇和邓小平,同时也成为了“刘少奇冤案”的“导火索”。

...

谁知道:《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具体内容

展开全部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文如下: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 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呵!请同志们重读这一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

可是在50年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 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 何其毒也!联想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全部内容

展开全部 炮打司令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作者毛泽东。

1966年8月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进行期间,毛泽东用铅笔在一张报纸的边角上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月7日,毛泽东在誊清稿上修订后加标题,由当日会议印发。

全文如下: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这一篇大字报和这篇评论。

可是在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 这就宣告,他的大字报就是炮打刘少奇、邓小平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而此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离开了领导岗位,处于被揭发和批判的地位。

1967年8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张大字报。

...

毛泽东当年的《炮打司令部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文如下: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 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呵!请同志们重读这一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

可是在50年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 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 何其毒也!联想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

毛主席写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贴在那里?

展开全部 1966年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刘少奇在当年6月初召开中央会议,向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领导文化大革命,试图减缓基层被挑动起来的革命情绪,将政权收回中央。

据首都24所高等院校统计,工作组把10211名学生打成“右派”,把2591名教师打成“反革命”。

工作组的镇压在各基层单位引发了不满情绪,不久这些工作组被毛泽东撤销。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十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期间,8月5日,毛泽东用铅笔在一张报纸的边角上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8月7日,毛泽东在誊清稿上修订后加标题,并附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由当日会议印发。

1967年8月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开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内容: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这一篇大字报和这篇评论。

可是在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毛泽东一九六六年八月五日大字报实际宣告,毛泽东的目的就是要“炮打”刘少奇、邓小平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这张大字报的贴出,标志着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尖锐化和公开化。

邓小平曾指出:“在十一中全会中,毛主席的一张大字报,就是炮轰的刘少奇同志和我两人的司令部。

”而此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仍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但实际上离开了领导岗位,处于被揭发和批判的地位。

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由第二降至第八,林彪则由第六升至第二。

1967年1月1日,北京高等院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声讨”刘少奇、邓小平的“罪行”。

1967年1月上旬,北京新华书店和运输联合公司联合行动,率先在天安门广场当众焚烧刘少奇、邓小平画像,并向全国发出揪斗刘邓的通电。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在北京召开了八届十二中扩大会议,决定将“第一号走资派”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邓小平则由于毛泽东出面干预,保留了党籍。

刘少奇被严密监禁。

1969年11月12日凌晨6时40分,刘少奇含冤去世。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说:“1966年开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

当时很多老干部受迫害,包括我在内。

我是刘少奇之后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是‘总统帅’,我是‘副统帅’。

这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

描述人心情释怀的诗词

1.《糖多令 释怀寄友人》年代: 作者: 曹伯启衰境日匆匆。

浮生一梦中。

笑愁怀、万古皆同。

越水燕山南北道,来不尽,去无穷。

萍水偶相逢。

晴天接远鸿。

人间、马耳秋风。

山立扬休成底用,闻健在,好归农。

2.《七绝·炮打司令部》年代: 现代 作者: 毛泽东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

3.《德佑二年岁旦》年代: 宋 作者: 郑思肖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4.《春游》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江城趁春游,爱寻郭外圃。

烟花羃酒帘,风声飏商鼓。

午风荡江面,兵船问沙浦。

浦断官柳阴,絮雪待晴吐。

野花媚游眼,红白开晴雨。

谁怜荡子身,年馀滞江浒。

徒羡庐山高,万峰青可数。

朝晚挹烟霏,释尽客怀苦。

兹辰快移步,突觉沈疴愈。

树头叫归禽,流年如箭羽。

5.《缘识》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世上多虚饰,方知一切心。

不群终是异,僻学古同今。

逸士宽怀释,为官理道深。

移时非独见,今我思沈吟。

毛泽东写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下面这个网址里还有很多 贺新郎 别友 (1923)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

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

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

"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

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

翥(zhu4):奋飞。

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

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

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

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

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韦昭注:“贾侍中〔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

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 毛按:诸说不同。

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他死了没有?没有说。

看来是没有死。

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

龙冈:在江西永丰县。

张辉瓒(zan4):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毛的原注: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六二年五月号。

这个原注是毛的秘书田家英查了有关共工的古典文献后,毛加上去的。

【题解】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

有关长征的资料

《七律·长征》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2.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参考资料:中华教育资源网 回答者:醉冰轩主 - 进士出身 八级 10-13 22:17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 回答者:如水如冰 - 秀才 二级 10-16 17:38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万水千山好象平常事一样。

五岭山弯弯曲曲,在红军眼里就好象走细浪一样。

乌蒙山非常陡峭,在红军眼里就好象走泥丸一样。

金沙江的水拍到高耸入云的云崖上,红军感到心里暖暖的。

大渡桥的铁锁闪闪发光,使红军感到异常的寒冷。

喜欢岷山千里的雪,三军过后大家喜笑颜开。

回答者:zhangshuonan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6 17:4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的千难万险,万水千山也只是等闲之辈。

五岭逶迤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荫褚岭、骑天岭、大庾岭)在他们眼中只是细浪,乌蒙山也只是脚下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用智慧渡过金沙江,在泸定桥上与敌人进行恶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人高兴的是翻过岷山,长征胜利的时候将士们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