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纳兰性德诗词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意象选择有何特点 试结合其展开全部 纳兰性德诗词意象组合方式 纳兰性德诗词中用到的意象组合方式比较多,主要有并列式组合、递进式组合、对比式组合、衬托式组合四种。 并列式组合 意象的并列式

纳兰性德诗词意象选择有何特点 试结合其

展开全部 纳兰性德诗词意象组合方式 纳兰性德诗词中用到的意象组合方式比较多,主要有并列式组合、递进式组合、对比式组合、衬托式组合四种。

并列式组合 意象的并列式组合是指构成诗歌的意象之间没有主和从、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意象之间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共同组合形成诗歌意境。

譬如以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首诗为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摄入了“舟”、“烟渚”、“日暮”、“客(人)”、“旷野”、“天”、“树”、“清江”、“月”等九个诗歌意象,形象地表达了漂泊浪迹之客在江清月明之夜,移舟停泊江中沙洲那孤独落寂的愁绪。

这九个意象在全诗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并列组合叙述了一个事实的基础上,描写了一种“深清闲淡”[1]的意境。

这些意象貌似有先后之分、空间移动的顺序之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本质上都是特定时空下的物象,没有主从、包容的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

下面来看纳兰性德的几首诗词中意象的并列组合。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

片帆从此寄天涯。

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

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扬花。

——《临江仙》 这首词上阙写到秋风,下阕又写到春云春水,细雨扬花。

虽然前后时序不一,但并不矛盾,因为一则追写分别之时、既别之初,一则拟想重逢之后。

词大约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十月间扈从清圣祖南巡时舟上所作。

作者自叹“不如燕子返家”,对侍卫生涯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全词看似未曾着意经营,然而疏宕清丽,“不失为集中佳构之一”[2]词中用到了“碧纱窗”、“秋风”、“片帆”、“灯”、“梦”、“月”、“燕子”、“云”、“水”、“霞”、“细雨”、“扬花”等意象,基本都是平行结构

...

纳兰性德词的风意象的理解

你是说把纳兰性德词里的风当成一种意向来理解是吧?那得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你说哪首啊?纳兰性德悼亡伤逝之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边塞行吟之篇则清怨苍凉,另是一番风味;但一个“情”字却是共同的。

谢章铤说:“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

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

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

”(〈赌棋山庄词话〉)而读这首词,深知谢氏此言不虚。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

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

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

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

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

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

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 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

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蝶恋花·出塞中纳兰性德诗词中意象的理解

展开全部 原词: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中,主要的几个意象如“西风”、“丹枫树”、“青冢”,这几个意象所表现的是一片凋零,蕴含了太多欲诉不能的深深悲凉和无能为力的感伤。

“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酒泉子》 作者 纳兰性德 百度谢却荼靡 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

展开全部 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简言之,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

如何从意境入手,并结合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呢?这就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结构。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第三,是触景生情式。

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首先,是景理结合。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意象雄浑,动静结合。

后两句诗如何升华呢?诗人由实入虚,由景入理,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构成了对生命的超越,意味深长。

苏轼的《题西林壁》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

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无痕有味。

其次,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如《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想像与联想的妙用。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

司空图对虚境作了这样的描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

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

如柳永在《雨霖霖》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

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看一拍,就把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

这个动作也几乎成了词人的象征。

其次,是托物言志。

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

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显露出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

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此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毛泽东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现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质。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此外,比兴、用典、比喻、数字、衬托、对比、炼字、通感、叠词、渲染、对仗、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都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 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 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这三步缺一不可。

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内容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

写纳兰性德的文章

初识纳兰性德,是在我上高中阶段,读罢纳兰性德一首回忆的词《浣溪纱》,便对这位用情专一的男子仰慕起来,加之高中语文老师刘邦赵先生又赞其风流倜傥,才情过人,就对他开始了像信仰一般追寻。

“沉思往事立残阳”,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情语竟然能点破人心,心情有偏差的时候,几乎被勾下泪来了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一瞥就看见他逗留在荒芜的秋草蔓地的庭院里,寻找,追忆,落寞,遗憾,悲凉……怪不得陈奕迅的《十年》能如此打动不同的人哪,只是都有这般相似的经历。

记得苏联诗人说过“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苦。

”那么十年光阴,连心都长上了苔藓,足够用来怀念的了。

他也写送别词,勾勒的画面寒意沉沉,使人心意飘摇,心绪黯然,不过末尾他会有句温暖宽慰之语,总算能让人含泪微笑一下下。

纳兰性德的词中多次浮现“谢娘”的身影,令我对其迷恋爱慕之中充斥了一股嫉妒,这样一位才子竟然独具烟花般的寂寞,任凭年华在指间飞落也心系谢娘不为她动,怜之,妒之。

不过,他的边塞词能写出将士们磊落的男儿风,又精道地抒发自己的故园之思,真算异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思念家乡之情可解,可他也并非愿意回京城受皇帝的呼喝吧,一个贵胄竟然感觉无处可归,在他人看来纳兰性德是自寻烦恼,认定是他的文气、才气清高所致,我却以为是一才子在艺术性地发牢骚罢了。

人们提及他——纳兰容若,便觉是一阙绝妙好词。

唇齿间流转起来芳香馥郁,一个男人也能惊艳于清王朝三百年喔!他短暂的人生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一生恰如三月花。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星影坠】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一句无限风光惊绝。

人尚留在“星影摇摇欲坠”的壮美凄清中未及回神,“归梦隔狼河”的现实残酷已逼近眼前。

帐外响彻的白狼河的涛声将人本就难圆的乡梦击得粉碎。

奇怪的是,这阕被王国维许之为豪壮的《如梦令》让我最先联想起的并非“黄昏饮马傍郊河”的箫壮,而是李易安“绿肥红瘦”的清廖。

也许容若本身透露的意象就是如此。

人沉醉,却非全醉。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风光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翼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阕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一种思维定势,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整出这样了“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词。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因此离别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隔阻,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和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斯渺小。

这种惶惑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就可以满世界溜达的人想象的。

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何必做梦呢,直接视频或者电话就好了,多少话也说得尽,不必可怜巴巴寄望于梦中还家。

今人已经习惯把自己的世界掌握在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既明哲保身又胜券在握,何乐不为?当一座都市大的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人,而你又来去自如时,故乡的概念也被虚化。

只要你愿意,可以和某人老死不相往来;或者转身把自己投入人海,今天在南半球,明天就出现在北半球。

故乡的血液在现代人身上流失殆尽。

像听一场古老的戏曲,看一场皮影戏,读古人留下的诗词常浮起这样的心意。

那里没有石头森林钢筋铁塔,没有无休止的工作和无法派遣的压力。

桃李芳菲的场景下是人在其间踏歌漫行,时光漫漫,足可用来浪费。

他们即使有哀痛,依然似不识人世愁苦的稚子。

读到这阕词的时候会有一点落寞,静静地滴下来。

《浣溪沙》纳兰性德。

如何鉴赏。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 —诗词鉴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这首的题目是:《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记得词谱中似无此调,可能是纳兰自度曲。

纳兰情深词浅,然而却常有极直白动人的好句,象这里的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后面的所有句子,都变成了可有可无,几乎无法让人留下印象。

还有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时候突然想起,觉得一句便可诉尽相思与悲凉,只是忘了出处,后来偶于他人文章里发现,原来是纳兰一首《浣溪沙》小令里的结句。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纳兰性德《浣溪纱》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

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 “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 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 ”、“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

一句“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哀伤。

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倘若卢氏泉下有知,有如此一位至情至爱的夫君知己,亦能安息了。

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

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

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

纳兰在他的另一首词《蝶恋花》中有“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语)痴情的纳兰性德终于经受不起丧妻失伴 的长长的痛苦磨难,于三十一岁夭亡,结束了短短的一生。

他留下一部《通志堂词》, 共三百四十余首,而其中悼念卢氏的就有数十首之多,足见他对亡妻的挚爱与眷恋。

纳兰是至情至爱之人,更是一个少有的痴情之人。

纳兰在小令方面词工清丽,造诣极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文武全才,其妻卢氏的逝亡对他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一)婉丽凄清 真挚深切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尤其是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婉丽凄清。

这也可说是悼亡之作的共同特征: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日哀。

”,李煜“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无不是凄切哀婉,令人肝肠寸断。

这在纳兰的悼亡词中更为突出。

其字里行间满是剪不断的爱意幽思,道不尽的柔肠悲歌。

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

这种镂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一种凄美之感,回荡其间。

这种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意象。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材料语言又是诗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其载体,是其外衣,二者是为表里。

青衫、银钮、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再看前面所列五首悼亡词中,空阶、重泉、纸灰、斜阳、碧落、漆灯、秋坟、西风、黄叶......诸如此类凄淡灰暗的意象,纳兰的悼亡词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这些意象大都蒙上了一层忧伤的暗影,染上了一种凄清的色彩,透露出悲凉伤感的意绪。

未读全章,单看零词,便已有了凄清之感。

(2)意境。

意境是词的灵魂。

纳兰词属婉约一路,婉约词之境界缠绵深婉,朦胧曲折,这是人所公认的。

容若的词不但有婉约词人之共性,而且在境界的铸造上还显示出独有的特点,即其词境的凄惋。

我们在读纳兰的悼亡词时总是为其所铸成的凄切哀怨的情景氛围所感,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震撼,这种心灵感受,正是由于诗人所融铸的凄惋的词境所产生。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之所以婉丽凄清,动人心魄,归根结底在于他的“真纯”。

纳兰容若与其妻卢氏只共同生活了短短三年便撒手人寰,这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痛,他对卢氏情真意笃,对和卢氏的恩爱生活没齿难忘,无尽的思念化作了一首首悼亡词,如泣如诉,痛彻心扉。

诸多词章写真意,抒真情,摹真景,说真话,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

回荡在字里行间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词无边魅力的根本所在。

(二)清新自然 不事雕饰徐乾学在《墓志铭》中说:性德之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这里都提到“自然”。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婉丽凄清、真挚深切,并不是因其辞藻华丽,刻意雕饰。

相反,其词用语自然,清新平实。

什么是“自然”呢?自然二字常与“真纯”连缀用于文艺作品之风格的评论上,既指作品的情感表现,又指艺术技巧,而两者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前述之“真”是侧重在作品的情感表现方面,而这里所指则是侧重在词的艺术技巧,即语言表达上,就是说性德的词不刻画,不雕琢,不粉饰,纯任性灵,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仿佛由肺腑流出。

例如前面所选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钗钿约,竞抛弃”二句,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

很平常的语句,像是在无理的抱怨一般,但正见其至情;再看《青衫湿》,首句“近来无限伤心事”,似不经意间向人倾诉一般,近段时间有很多伤心的事,却再没有人可以分担。

这也是再平常不过的句子;又如《蝶恋花》里“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爱情如能像月亮那样始终皎洁,即使你在冰雪之中,我也要用爱情之火来温暖你。

语出自然,读来浅显易懂,并无太过华丽的比喻,但洋溢在其间的深情,却不禁让人深深心折。

这些词都是亦景亦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全用白描的手法,有的近乎口头语的语言,或描写景物,或抒写深情,或叙述见闻感受等等,几乎无须注释。

没有辞藻雕饰,没有肆力刻画,读来自然亲切。

所以,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是纳兰容若悼亡词的另一大特点。

用典如神 化句贴切纳兰容若的词作中喜用典故,化用前人佳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这里仍以前面所列出的五首悼亡词为例:《金缕曲》“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庭筠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

《沁园春》“重寻碧落茫茫”,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是说纳兰梦醒之后,爱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无处可寻,不胜凄怆。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