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陈叔宝诗词解



陈后主的诗词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歌曲有《玉树后庭花

陈后主的诗词

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

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

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

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

陈后主曾做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

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

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陈叔宝诗词集有哪些?

1、《无名诗》考差蒲未齐,沈漾若浮绿。

朱鹭戏苹藻,徘徊流涧曲。

涧曲多岩树,逶迤复继续。

振振难以明,汤汤今又瞩。

2、《同江仆射同游摄山栖霞寺》时宰磻溪心。

非关狎竹林。

鹫岳青松绕。

鸡峰白日沉。

天迥浮云细。

山空明月深。

摧残枯树影。

零落古藤阴。

霜村夜乌去。

风路寒猿吟。

自悲堪出俗。

讵是欲抽簪。

3、《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4、《三妇词十一首·其十》大妇正当垆,中妇裁罗襦。

小妇独无事,淇上待吴姝。

乌归花复落,欲去却踟蹰5、《舞媚娘三首·其二》淇水变新台,春垆当夏开。

玉面含羞出,金鞍排夜来。

6、《戏赠沈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去也。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7、《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

关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的诗词意思详解?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美丽。

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

人生就的美丽,在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应。

”写美人们应召见驾时的情态。

仪态万千,风情万种。

无论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湘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求各位帮忙,求陈后主李煜的诗词,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年代: 唐 作者: 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年代: 唐 作者: 李煜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长相思·一重山》年代: 唐 作者: 李煜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云一緺》年代: 唐 作者: 李煜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捣练子令·深院静》年代: 唐 作者: 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更多李煜诗词: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43.html...

陈叔宝诗词集

《无名诗》:考差蒲未齐,沈漾若浮绿。

朱鹭戏苹藻,徘徊流涧曲。

涧曲多岩树,逶迤复继续。

振振难以明,汤汤今又瞩。

《同江仆射同游摄山栖霞寺》:时宰磻溪心,非关押竹林。

鹫岳青松绕,鸡峰白日沉。

天迥浮云细,山空明月深。

摧残枯树影,零落古藤阴。

霜村夜鸟去,风路寒猿吟。

自悲堪出俗,讵是欲抽替。

《东飞伯劳歌》:池侧鸳鸯春日莺,绿珠绛树相逢迎。

谁家佳丽过淇上,翠钗绮袖波中漾。

雕轩绣户花恒发,珠帘玉砌移明月。

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盻鬟鬓低。

风飞蕊落将何故,可惜可怜空掷度。

《三妇词十一首·其十》:大妇正当垆,中妇裁罗襦。

小妇独无事,淇上待吴姝。

乌归花复落,欲去却踟蹰。

《舞媚娘三首·其二》:淇水变新台,春垆当夏开。

玉面含羞出,金鞍排夜来。

《戏赠沈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去也。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答后主》:“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

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

一句诗词

第一句好理解,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无烦事叨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自然是欢乐和谐了。

第二句和一个故事有关,看完就明白了: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

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

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

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

既入空门,尘缘必了。

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

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

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

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

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

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

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

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

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

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

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语: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游子吟》诗词解译.诗词的意思

第五十七签 中吉 独占花魁 小楼春雨声初歇徘徊街头屐不停 忽听卖花人入巷一枝买得慢慢行 这支签是说,春天来了,带来新的生机,要及时把握,独占花魁,(魁者,首也,暗示凡事要饮头啖汤),但行事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快之外,还要循序渐进,俗语说,捉到鹿,要识得慢慢脱角。

您看看签语怎么说?——在小楼上,听得绵绵的春雨终于停下来了,但街头的脚步声,却又响个不停,忽然听见巷口传来卖花人的声音,马上买了第一枝花,然后在湿滑的街上,安步走回家。

【详解】春雨初歇,穿屐行街者不停,忽闻有卖花者入巷叫卖鲜花,买得花一枝,而慢慢行路,恐路湿滑也,求得此签者,凡事要淡定,不可急速,能谨慎自无差错矣,依此慢慢行三字论之,则平安大吉,凡事亦平稳无碍。

解一句诗词

第一句好理解,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无烦事叨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自然是欢乐和谐了。

第二句和一个故事有关,看完就明白了: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

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

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

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

既入空门,尘缘必了。

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

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

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

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

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

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

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

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

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

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

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语: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