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作品序言的样式



诗歌作品的前言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

诗歌作品的前言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

诗多为有感而作。

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shī【名】(形声。

从言,寺声。

本义:诗歌)同本义〖poetry;verse;poem〗诗言志,歌永言。

——《书·舜典》诗,志也。

——《说文》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国语·鲁语》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周礼·大师》。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指《诗经》。

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TheBookofSongs〗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如:诗什(《诗经》以十篇为一单位,编为一卷,因乃名为一什);诗序(《诗经》的序);诗教(《诗经》的教化功能);诗传(《诗经》的注解)诗人〖poet〗。

如:诗公(对诗人的尊称);诗手(诗人);诗侣(诗友);诗囚(指苦吟诗人。

因其诗境艰涩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诗奴(轻视下乘的诗家。

好作诗或绝无佳篇);诗宗(对诗人的敬称词);诗翁(负有盛名而年岁已高的诗人);诗圣(有极高成就的诗人)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finething〗。

如:诗景(优美的景色);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诗shī【动】诵诗;作诗;赋诗歌颂〖poetize〗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又如:诗功(作诗的功力);诗酒(做诗与饮酒);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诗牌(用以题诗的木板);诗怀(做诗怀念)诗碑shībēi〖poemtablet〗名胜中刻诗的石碑诗才shīcái〖poetictalent〗写诗的能力诗歌shīgē〖poemsandsongs;Poetry〗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诗格shīgé〖poetryrule〗∶做诗的法则〖poetrystyle〗∶诗的风格诗格不高诗行shīháng〖verse〗诗的一行诗话shīhuà〖notesonpoetsandpoetry〗∶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随园诗话》〖notesonclassicalpoetry〗∶旧时有诗有话的小说,可以说唱《唐三藏取经诗话》诗集shījí〖collectionofpoems;poetryanthology〗编辑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诗节shījié〖stanza〗诗的一节,由排列成为一个单元的一组诗行构成诗经Shījīng〖ShiJing(ClassicofPoetry);TheBookofSongs〗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

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

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

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

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诗境shījìng〖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诗中所表现的意境〖poeticenvironment〗∶也指富于诗意的环境诗剧shījù〖poeticdrama〗对白为诗的戏剧诗礼Shī-Lǐ〖TheBookofSongsandTheBookofRites〗∶《诗经》和《礼经》,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的书〖cultured〗∶旧时常用来称读...

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分类,诗歌的特点

诗是诗的概念起源的主要文学体裁的故事,抒情高度简洁,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诗的韵律,节奏和丰富的情感语言艺术形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感情色彩的形式,有节奏的语言,性别下跌。

“虞书的书:”诗言志,唱歌的话,永安,节奏和声音的声音。

“”礼记·乐记“:”诗,词和志的歌曲,歌颂的声音,舞蹈,也将其能力; 3,考虑到这一点,并从早期的诗歌,歌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乐器。

这抒情诗,始终与实际演出的音乐,舞蹈,歌唱,诗歌,歌曲,音乐,舞蹈每一个发展,一个独立的机构,诗词歌赋统称诗歌。

(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和最文学的特质的文学样式。

从古代人的劳动歌谣和民歌的总称原本是诗和歌曲。

不管了,开始诗歌,歌曲,诗歌和音乐,舞蹈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楚辞”,“汉”和无数的诗人的诗歌。

在西欧的诗,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罗马,如卫而绩,诗人贺拉斯开源的创作。

(二)诗歌的特点诗是高度集中的,普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的想法和感受简洁的形象和强大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专注于美国结构形式。

何其芳,我们的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曾经说过:“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往往直接抒情性能,在炼油与和谐程度,尤其是在节奏鲜明的不同的散文语言,其语言。

“定义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征:首先,高浓度普遍反映生活,二是抒情的,充分的思想和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实行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最早流行的,还是经常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毛序言中说:“诗六义燕:一曰风,被赋予了第二次,第三次,四曰兴,吴樾雅刘岳颂”。

这“六义”,“风,雅,颂”是什么样的诗,“诗经”赋,比,兴“是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富:直接陈述的表现手法的事情。

宋代学者朱熹说:“福,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如诗经,“盖它嗯车前草衣”是在诗集传注释中使用这种技术

:比喻描绘的东西,表达思想和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是什么意思,写比也覆盖材料附加意义威胁所有这些事情。

“朱熹说:”比他的材料比这件事情“举个例子,书诗经”螽斯“硕鼠”一章中,这种方法被写入。

性:孩子关心起兴的主题来描述事物,由年初的一件事,表现的思想和感情的字眼。

在毛泽东唐代孔颖达正义说:“朱熹更明确:”兴也起到引类的类比,因为头发有心脏,朱诗列举的植物和动物看到意大利,兴辞了职也。

“指出:”兴的第一句话差异性的言论去呗。

“他说:“书诗经”关雎“桃夭”的文章是“兴”的表现手法。

3的表现手法,并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古诗词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发展创造连续自古使用灵活,夸张的重复重叠,跳跃等,这是困难的尝试描述。

然而,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的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的诗歌和诗歌是最重要的实践。

在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象征。

一个符号,它简直是“象征意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反过来表明,直接形象的初衷,这应该加以注意。

利用现代诗的方式来塑造形象主要有三种:1。

无法比拟的。

夸张的。

转喻。

诗是最古老和最文学的文学风格的。

从古代人的劳动歌谣和民歌的总称原本是诗和歌曲。

不管了,开始诗歌,歌曲,诗歌和音乐,舞蹈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楚辞”,“汉”和无数的诗人的诗歌。

在西欧的诗,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罗马,如卫而绩,诗人贺拉斯开源的创作。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诗集前言后记,(只要后记就可以了,多一点...

展开全部 中国素称「诗的国度」。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着的地位。

我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如下:「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当时就颇有感触。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

我以为,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现在就我知,简略地探索其中的渊由。

一,诗源于巫术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诗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而巫术的特出表现就是以「歌、舞」为形式的祓傩仪式。

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越绝书》)等等记载。

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

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

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

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

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春官宗伯下·大师》)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

此种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

另外用于评论的,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就不胜枚举了。

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不论相互唱和,礼尚往来,还是外交活动,无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而且多数情况下都不直接表达,而是用诗的语言间接地来表述,因此听者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有很好的体悟能力。

就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诗歌的发展,使得先秦的主要文化载体的上层文化圈的诗歌文化日益地繁荣。

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骚赋原其初,也可以说是长诗,想象奇特瑰丽,感情真切奔放,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主流样式,也从此和诗歌一途分道扬镳。

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

据说汉武帝曾与群臣和诗,号为「柏梁体」,但是形式既无新意,内容又言之无物。

因此有汉一代,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诗歌创作。

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民歌,即所谓「汉魏乐府」。

象《古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这样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

2008-12-23 23:28 回复 windsnow001 0位粉丝 2楼班固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可见两汉诗歌创作的主流,仍然是继承「十五国风」传统的「乐府」民歌。

(《汉书·艺文志》) 三,诗歌与人生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由西汉建立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受到汉末政治腐败和体系化的外来文化佛教的...

怎样做好高考的诗歌鉴赏题

一.考前准备阶段,扎稳基础。

首先是掌握必须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在古诗中春风秋雨、明月彩霞、江南花鸟、塞外黄沙,甚至金戈铁马、红粉女娃,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于中国味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地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其次是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人写诗常用比喻、对比、比拟、夸张、借代、象征、暗示、典故、衬托等手法,委婉地表达感情。

我们平时多注意它们的用法和特点,阅读时多加注意,就能较容易地领悟作者的本意,准确地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临场鉴赏阶段,把握要求,有的放矢。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归类。

一般说来,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在答题时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其次,努力探寻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标题,确定作者表述的对象。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

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二是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

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如:2003年高考题选王维的《过香积寺》,考题围绕“诗眼”二字做足了文章,先问:“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然后再问“为什么?”如果我们在这点知识不能过关,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找出答案,将诗歌的意境赏析出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相馆在青松上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面三刀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再看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王建的《雨过山村》 ,也是如此,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

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

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三是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资料,寻找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千万不能忽视。

其三,反复诵读全诗,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

也称质朴。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绚丽。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5)、简洁。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再如柳宗元...

繁星春水及冰心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

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掰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

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

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

在这里,冰心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

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

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

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

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她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

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

如何写好议论文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

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

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

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

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

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

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

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二)安排要富有逻辑效果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

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力量。

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而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不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而且缺乏逻辑说服力量。

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安排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各种文体思维形式的不同,安排也有各自的特点。

议论文不同于描写记叙的文章。

它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

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

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

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序论、本论、结论三个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变化多端。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

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 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引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高速服务,这是当前一项重大的经济方针。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例如: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古代文体有哪几种?

展开全部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

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

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

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

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

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赠序文:文体一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书说文:“书”指一般书信。

“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

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例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等。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

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有“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