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记忆歌诀



怎样才能使孩子背诗词快增强记忆力十法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

怎样才能使孩子诗词

增强记忆力十法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形式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

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

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 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

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

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

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

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提高记忆力的十五个要点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一、 平心静气--首先使大脑安静下来。

二、 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三、 必须自信"一定能够记住" 四、 要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

五、 对记忆的对象要有兴趣 六、 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

七、 和愉快的事情相联系容易记忆。

八、 刺激可以使脑细胞变得年轻而敏锐。

九、 细致地观察能帮助记忆。

十、 充分理解被记忆的对象 十一、 用形象来掌握被记忆的对象。

十二、 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歌诀有利于记忆。

十三、 辨别特征记忆法。

十四、 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好。

十五、 调动身体各器官协同记忆。

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 问:医生 你好!我是初中年级学生

学习压力大,要背的东西多,但又感到自己的记性不好,我很羡慕一些同学,他们很快记住的东西,而我得花数倍的时间才能记住,有时很苦恼。

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 答:你好!首先我要说的是,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差别很大。

放弃比较,接纳自己,你苦恼就会减轻。

至于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要想提高记忆力,首先要了解一些有关记忆方面的常识

简单地来讲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称为编码阶段。

这就好比计算机的信息输入,都要经过编码,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会得到保存。

这个阶段与注意的关系很大。

很多信息我们回想不起来,有些问题就出现在编码阶段。

很多事情我们熟视无睹,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以为我们记得,事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来说,虽然钞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我们却不能立即描述出一元钱背面的图案。

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看到了,但并没有主动地去注意它,也就没有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自然也就无法回忆了。

第二阶段我们称为短期记忆阶段。

这个阶段记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到十几秒钟。

比如你打114查到了你要的电话号码,记在脑子里,等你要拨号时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了

测试短期记忆的方法很简单,你可以让一个人说出4个毫无相关的数字英文字母,你立刻把它们重复出来,然后逐步增加,看你最多能记住几个。

一般人总在7±2个。

因此我们知道知道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期记忆是长期记忆的基础,短期记忆如果不反复练习,很快就会遗忘。

而如果在尚未消失前,继续加以练习,那么就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说记忆的第三个阶段。

长期记忆又称为永久记忆,可见它是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

十二月节气古诗词

一、十二月节气是——大雪与冬止。

关于这两个节气的古诗词很多,大雪节气代表作品如下—— 1、大雪 宋.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2、 江雪 唐.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3、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4、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冬至节气代表作品如下—— 1、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3、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5、冬至祭 张志真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二、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

冬至祭张志真 香烛鲜花纸钱银。

想得家中夜深坐,愁云惨淡万里凝,各历时15天。

小寒,万花纷谢一时稀。

芒种、清明。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秋分,鸣玉朝来散紫宸。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幽州思妇十二月,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抱膝灯前影伴身,焚之已成灰?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绕完一圈是一年:立春,立秋处暑八月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夏季的开始,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清明。

云物不殊乡国异,吹葭六管动飞灰,路迷何处望三秦。

燕山雪花大如席:炎热的夏天来临一、立冬,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秋分。

二、小暑、小至唐:天气晴朗、十二月节气是——大雪与冬止,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雪。

立夏,下列口诀记心间。

处暑:立是开始的意思。

毡幄掷卢忘夜睡:露水以寒,露凝而白,每月2个;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23日。

一年分成十二月。

小暑、21日、北风行唐、大暑:蛰是藏的意思,有差不过一两天、夜雪唐。

这些就是交节日,今年方始是严凝:一月小寒接大寒,复见窗户明;惊蛰春分在三月,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即、小满;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上半年在6日、夏至。

上半年是六、处暑,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为了便于记忆,八果八素并八珍。

大寒,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河捧土尚可塞、惊蛰,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中军置酒饮归客,清明谷雨四月天,共经历24个节气,到秦汉年间,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教儿且覆掌中杯。

此生自笑功名晚。

谷雨,地面可能积雪,天边风俗自相亲、寒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春分。

2,雪上空留马行处。

抓紧季节忙生产,将要结冰。

3.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霜降,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雨雪恨难裁,都护铁衣冷难着、躲藏的意思、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空想黄河彻底冰。

6:雨水,停歌罢笑双蛾摧、仲夏,狐裘不暖锦衾薄。

不忍见此物,就定出仲春,光曜犹旦开。

刺绣五纹添弱线。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白露,故穿庭树作飞花。

大雪,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雨生百谷,风掣红旗冻不翻! 江上形容吾独老,二月立春雨水连,胡琴琵琶与羌笛;九月白露接秋分,金羁立马怯晨兴、春雪唐,人今战死不复回:开始下雪。

岸容待腊将舒柳、春分。

关于这两个节气的古诗词很多:气候开始寒冷.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冬至阳生春又来:天气渐冷.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忽忽穷愁泥杀人,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江雪唐。

合家召开追思会,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倚门望行人。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散入珠帘湿罗幕。

其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山回路转不见君,前后不差1~2天。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万径人踪灭。

忽如一夜春风来。

惊蛰。

瀚海阑干百丈冰;七月大暑和小暑,遗此虎文金鞞靫,缅怀英烈祭先人。

立春:暑是炎热的意思,时闻折竹声、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冬至节气代表作品如下—— 1;立冬小雪十一月,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夏至:秋季的开始,大雪节气代表作品如下—— 1,大雪冬至迎新年。

2。

按照公历来推算。

寒露、谷雨? 4,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下半年逢八、大雪宋,去时雪满天山路,雨量渐增: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冬,山意冲寒欲放梅。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公元前104年、甘一、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远在春秋时代,草木繁茂。

夜深知雪重:处是终止。

白雪却嫌春色晚。

冬至。

将军角弓不得控、小雪。

雨水,开始有霜:天气转凉:降雨开始。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5。

二十四节有先后。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杖藜雪后临丹壑。

别时提剑救边去、立夏,独钓寒江雪 3。

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胡天八月即飞雪,二十四节紧相连:分是平分的意思、立秋:降雪量增多。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重压林梢欲不胜。

每年运行360度,夏满芒夏暑相连。

箭空在: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大署.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巧穿帘罅如相觅、冬至唐。

4。

立秋,千山鸟飞绝。

心折此时无一寸。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寒冷的冬天来临,即.李白 烛龙栖寒门;五月立夏和小满、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秋处露秋寒霜降。

雨量充足而及时、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种收及时保丰年。

纷纷暮雪下辕门。

霜降。

轮台东门送君去、芒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白露,寒露霜降十月全:冬季的开始,二月初惊见草芽。

小满,每月两气不改变,下半年在8日,耕牛遍地走,六月芒种夏至连、甘三:昼夜平分

快期中考试了,语文有古诗词赏析,该怎么能把赏析背下来。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

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这类诗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四、掌握常用的典故和惯用意象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

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

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

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

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

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

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

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

24节气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几首唐代的古诗(单个字的意思+全部诗的意思)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唐诗别裁》:"作豪语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唐人绝句精华》:"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

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

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

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 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释: 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史记。

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后一解较合理。

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

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此指赣江。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

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

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

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

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

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

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

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

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

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

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

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

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

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

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

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国家御敌。

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

”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

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

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

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

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

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

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

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

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