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初中古诗词教学简报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

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

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

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

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

“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

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

《诗...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作业帮

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在古诗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1、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 古诗文之所以称作古诗文,是因为它的语言和现在的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因为生活中接触较少,对此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理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这一步以后,教师就要根据诗文的具体内容,找准契合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天祥能蔑视死亡,能坦然赴死,从而引出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既而让学生联系所学,列举出自己所知的为了祖国,甘愿牺牲自己的历史人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望采纳.

怎样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些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诗词中,可以从介绍文化背景入手.如《生查子 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另外,可以让学生搜一些关于相关传统文化的习俗在课堂交流.或者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或者在特定时节写的诗词.在上海中考的新题型综合运用中,也会涉及到相关文化常识考查,平时在学习时多注意,也是有帮助的.

如何进行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

1.强化吟诵,注重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里就想表达吟诵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也说到:诗要反复的吟诵。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诵,我们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流,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意境。

激昂慷慨地读、低回婉转的吟,让整个课堂都想起诗词构成的交响曲,学生与教师都沉醉在古诗词的意境美中。

2.走进诗人,加深理解。

诗人作为古诗词的主人翁,学生如果想真正理解创作诗词的背景,就要加深对诗人社会背景的理解,真正了解诗人生活年代的社会。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某一首古诗词,并通过课前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真正理解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情感。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写这首诗时他面临的是国破家亡的战争,他对国家的悲痛,他的失望体现在诗句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简短的两句话把年长的老者对没有国家归宿的绝望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学生只有理解诗人的生活,用各种方法手段搜集诗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当时想表达的情绪,争取和诗人有情感的共鸣。

3.开展活动,联系生活。

农村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诗词中的“视频信息”和“音频材料“等进行结合,从而把冗长无味的古诗词课变得生动和活泼,学生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下,陶冶情操和拓展知识面。

老师也可以通过开设诗词专题讲座。

由学生和教师当做讲座的嘉宾,围绕某一诗词的主题展开讲座。

初中语文的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外活动创新的形式,鼓励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受。

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和古代诗人深厚的民族情感。

我们加强并改善古诗词的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性教学方法。

利用强化朗诵、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古诗词竞赛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