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毛主席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



(一)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展开全部 熟悉毛泽东这首词的朋友一定会说,错了,上下阕颠倒了。其实,红军时代传抄的版本,正是上面那样的。有人说,把“寥廓江天

(一)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

展开全部 熟悉毛泽东这首词的朋友一定会说,错了,上下阕颠倒了。

其实,红军时代传抄的版本,正是上面那样的。

有人说,把“寥廓江天万里霜”放在最后,更显出主席胸襟的伟大。

但是,由大及小,是诗词的传统写法

从季节“秋风劲”写到日子“今又重阳”,从空阔“寥廓江天”写到细微“战地黄花”,要比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得多。

如果上阕就说了今天是重阳,读者已经知道时令是秋天,下面再讲秋风和“不似春光”,对采桑子这样的小令,文笔就显得不够洗练。

而且,毛泽东的诗才,盛年远胜晚年。

对这首词,我宁愿相信毛泽东在红军时代的眼光。

1962年在《人民文学》上正式发表时,原来的上阕却变成了下阕,而原来的下阕反成了上阕。

那么在62年,毛泽东为什么要倒换上下阕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要查一下历史

1928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领导暴动。

29年5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粤桂战争爆发,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帮助粤军攻打桂系,当地空虚。

毛泽东、朱德应其邀请,于5月19日从赣南率军进入闽西。

后来的中央根据地就此初具规模。

红军在闽西夺城拓地,连下龙岩、上杭等六县,一路顺利。

敌情不重,内部却发生了矛盾。

朱毛红军,朱毛却吵起来了

朱德不满意毛泽东的行事方式,批评毛泽东在党内军内搞“家长制”,什么都得听他的, 难道一支枪都要党管?。

毛泽东则批评朱德的“单纯军事观点”,认为不能依赖地方组织处理非军事问题,红军决不是单纯打仗的队伍,必须兼做群众工作

6月22日,由政治部主任陈毅主持,在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讨论毛泽东与朱德的分歧。

大部分出席者站在朱德一边,原来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落选,换成陈毅。

毛被迫离开部队,到上杭去指导地方工作到地方不久,他就染上了疟疾,差点死去。

1929年的重阳是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还在与死神打拉锯战。

这就是为什么素来豪迈的毛泽东,会有“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慨。

明乎此, 就可以知道,所谓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并不是象历来说得那样,是无与伦比的革命乐观主义或对革命战争的歌颂,或是以“战地黄花”象征不屈不挠的红军战士,而应该是婉转地表达重回部队的愿望。

毛泽东是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养病,而且是躺在病床上,以他的性格,大概不会认为自己是处于战地上。

疾病相煎,时不我予,快快让本人去前线一显身手!毛泽东是在怀念金戈铁马的日子,但是没有直说,而是用了《离骚》的以香草鲜花寓忠党忧军之思的寄托手法。

重阳后两天,10月13日,毛泽东决定重返战地去寻找分外香的黄花,他躺在担架上令人抬着去追赶进军广东的朱德。

但是已经太迟了,朱德看来不善于驾驭那些吵吵嚷嚷的党代表,部队指挥混乱,在东江地区吃了败仗,折 兵三分之一,被迫退回闽西。

归队心切的毛泽东,则要等到同年的11月26日,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的“九月来信”的支持下,重任前委书记。

大病初愈的毛泽东一上任,立即召集政工人员办了十天学习班,在控制了他们的思想后,于12月28日开了党史军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会上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整肃了反对派,据说从此以后人民军队就有了一条马列主义的建军路线。

古田会议会址,现在是大陆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田会议以后,在外人看来,朱毛就象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说得那样,成了象征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最佳拍档。

一个是眼光远大的政治领袖,一个是毫无政治野心的本色军人

两人在共事一年后的“路线斗争”,党内讳莫如深,无人再提。

毛泽东在这首《采桑子》公开发表时互换上下阕,终结于欣赏寥廓江天的万里风霜,淡化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牢骚。

62年时的毛泽东,对朱德、陈毅等人,还是很给面子的。

要说写词,毛泽东应该属于豪放派。

但是这首《采桑子》,由于词意隐微,只要略改几字,就是南宋后期的吸收了东坡、稼轩长处的一些婉约词人(比如蒋捷)的风格

沈雄的《古今词话》引毛 话说:“词贵离合,如行乐词微着愁思,方不痴肥;怨别词忽尔转拓,不为本调所缚,方不为一意所苦,始有生动。

”用图雅在ACT的说法,就是即便是抒发壮志凌云,也不妨带一点“渔翁气度”。

如果毛泽东对“革命”稍微离一点,对生活稍微合一点,将功业上的失意,写入人生的无奈,把下阕改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岳麓黄花分外香。

这首词就不是一味清旷、缺乏转折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的题。

(8分)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

(1)A(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

“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

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2)每句1分,共3分。

(3)3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满山彩霞,遍野云锦,江南草长,杂树生花,那就是揣摩“廖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

(2分)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注意本题前半句的做题要求。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

(2分)“胜似春光”是就“秋季里满眼“黄花”,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特点说的。

(错一句,扣1分)小题2: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说“不似春光”。

(1分)...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是在告诫我们什么

忆秦娥(西风烈)作者简介年代:现当代作者:毛泽东作品:忆秦娥内容: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题解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作者简介年代:现当代作者:毛泽东作品:采桑子内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比较短的毛泽东诗词十首

展开全部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是中小学生常考的内容,他的诗词气势磅礴,雄伟刚劲,大气非凡。

读毛主席的诗词读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情怀。

为了让你孩子读懂语文的美,领悟中国文化,我将毛泽东同志最经典的一部分诗词贴出了,让家长和孩子学习和借鉴。

拓展资料简介诉衷肠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己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问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忆秦娥娄山关》西风列,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根,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己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主席写的采桑子重阳诗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详细注释: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铜仙金人辞汉歌》⑴。

茂陵刘郎秋风客⑵,夜闻马嘶晓无迹⑶。

画栏桂树悬秋香⑷,三十六宫土花碧⑸。

魏官牵车指千里⑹,东关酸风射眸子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⑻。

衰兰送客咸阳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⑾。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像。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采桑子”是词牌,“重阳”是题目,这个题目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⑸黄花:指菊花。

⑹分外:格外。

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2-3]4 译文介绍: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5 作者介绍编辑本段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6 诗词赏析编辑本段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