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清明节回忆母亲的诗词



清明怀念母亲的诗词1、难酬亲恩慈母劬劳育儿孙,望子成龙报国恩。儿女渐知母恩谢,母却黄泉路上奔。2、浣溪沙·忆母慈母咳吐病床中,一日不起辞归阴。月余医治走匆匆。反哺乌鸦娘寿短,羊羔跪乳谢母恩。真恨无娘

清明怀念母亲诗词

1、难酬亲恩慈母劬劳育儿孙,望子成龙报国恩。

儿女渐知母恩谢,母却黄泉路上奔。

2、浣溪沙·忆母慈母咳吐病床中,一日不起辞归阴。

月余医治走匆匆。

反哺乌鸦娘寿短,羊羔跪乳谢母恩。

真恨无娘伴春风。

3、西江月·怀念母亲秋风秋雨秋时,慈母病中哀叹。

医治月余药无效,娘亲匆匆走。

家母一生辛苦,养儿育女功高。

县城居住仅四载,恨与儿分手。

4、西江月·勤劳的母亲农务农活农时,辛勤耕耘不断。

忙里忙外为儿女,亲恩不易报 。

家中诸事繁多,全靠娘亲张罗,勤俭持家忙一生,晚辈应尽孝。

清明节对父母的思念古诗词

展开全部 《清明祭父母》清明时日拜新坟,慈母安息儿断魂。

二老双亲归鹤去,阴阳两界各离分。

恩威并重严家训,甘苦同尝益子孙。

一炷清香思不尽,两行热泪谢深恩。

《清明抒怀》遥望家乡有墓田,无从祭扫泪潸然。

心随鸿雁飞蝴蝶,泪染关山化杜鹃。

垂老思亲留网上,还童念旧坐屏前。

人生坎坷须精进,晚照余辉慰九泉。

《清明祭》遥知老弟拜新坟,异地同心亦断魂。

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

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

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

关于思念妈妈的诗词,要感人的,题目好听一点的。

O(∩

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清明节掉念父母的诗词

篇一:清明节 作者:飘在云中央 轻盈,醉在这无助的尘世 点一烛清香 膜拜一生的寂然 闪烁间 回忆打开,排山倒海 层次分明的年轮 回应着无情的钟声 清明的泪眸,清明的心灵 在清明节里,静默,安心 篇二:清明节的哀思 作者:流波艾菲 没有比被每一个人牢记 更盛大的祭礼。

没有比被人民永远缅怀 更崇高的奠仪! 你的碑文是 人民铭刻于心的 你的丰功伟绩, 气壮山河的壮举。

抑或平凡中的点点滴滴 却因为你真情的浸润, 璀璨如星 光彩熠熠。

我用灵魂 虔诚的抚摸 你短暂却永恒的生命 凝聚成的文字, 每一次触摸 我蒙昧的灵魂都如经历 脱胎换骨的洗礼; 我被欲望荒芜的良知 都在接受刑罚与拷问。

所有洁白淡雅的花朵 都应堆簇在你的墓前, 这是你风华的延续, 这是你音响的凝聚。

所有悲悯的心灵 都应接受你的检阅, 即便是伪善的凭吊 那也是敬畏, 那也是卑微 在高尚面前的惊惧畏缩。

站在你的墓前, 我感知着我的心在滴血! 慨叹苍茫的天穹 谁的堕落 让你们的荣光 为他们的腐败陪绑? 是谁的糜烂 让你们的风华 为他们的罪恶殉葬? 篇三:又是一年清明节 作者:王情水 又是一年清明节 天沉沉 雨蒙蒙 飘落发丝间晶莹的水珠 苍天泪 微风凉 心潮湿 天地两行路 泪行行 结相思 杨柳绿丫渐出头 延续着 昨日落叶的 轮替 杏儿花枝满头 浅淡的 白粉色 花瓣落满地 延续着 花开花落的 生息 白茫茫 寄哀思 今非昨 昨非今 同安 唯努力幸福 可天地同笑...

清明节的故事

展开全部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

清明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节。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

形容国家强盛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形容国家强盛的诗词有: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6. 沁园春·祖国颂 九州翔游,北国冰城,南海碧滔。

看昆仑出世,峰高岭峭;黄河澄清,林欢木笑。

舰旗猎猎,铁骨铮铮,享太平盛世乐逍遥。

是宏图,赖中华儿女,齐力打造。

巨龙腾飞有日,立世界民族领风骚。

铸华夏魂魄,自主创造;强国经济,稳固可靠。

和谐社会,青春笑傲,正义公平行大道。

纲领举,真社会主义,风景独好! 7.念奴娇·红旗颂 红日燃血,浸透那、杆杆战旗猎猎。

旗下铮铮铁骨聚,中华优秀儿女。

斧头镰刀,大刀长矛,推翻三座山。

中国人立,一片崭新天地。

农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了,意气风发。

战天斗地、共建成,社会主义经济。

前辈先人,殷切期盼, 民族屹天地。

红色江山,共和指引前进。

8.水调歌头·英雄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华振兴大任,铭刻在心底。

不怕艰难险阻,除弊兴邦功立,社会转型期。

握好方向盘,服务为人民。

强国资,兴民主,行法治

万众一心凝聚,共产党员先。

高举马列大旗,发展本国主义,浩浩红旗举。

先辈应无恙,喜惊世界殊。

9.菩萨蛮·人民颂 工农兵学商士官,俱是神州主人翁。

民族兴大业,万众齐踊跃。

国有经济强,人民齐保障,江山共永固,尧舜满街巷。

10.采桑子·路 独辟蹊径阳关道,错嗟惆怅,错嗟惆怅,转弯未见有坦途。

沉舟侧畔千帆过,又见春光,又见春光,鼓声阵阵旗引航。

11.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12.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4.忆昔二首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古代名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事迹: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

缅怀革命先烈的资料和心得体会或诗歌

资料:(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

画蛋。

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

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2)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

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

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

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

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

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

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

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

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

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

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

他曾经...